第三單元 收入與分配 第七課 個人收入的分配 一.◆測試內容和要求 測試內容能級要求了解理解運用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3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
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現和意義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
√
二.◆考點梳理 【考點1】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1.定義: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 2.基本內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注意] ①按勞分配的性質是社會主義;②按勞分配的范圍是公有制經濟中;③按勞分配的對象是個人消費品分配;④按勞分配的標準是以勞動為尺度。⑤按勞分配的結果: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考點2】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 1.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 (1)含義: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是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稅款后直接歸勞動者所有,構成他們的個人收入。 (2)特點:他們既是勞動者,又是經營者、投資者,不僅要付出勞動、謀發(fā)展,還要承擔經營風險。 (3)態(tài)度:個體勞動者的合法收入受國家保護。 2.按生產要素分配 (1)含義: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借對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參與收益分配。 (2)范圍:生產要素是指勞動、知識、技術、土地、信息、管理和資本等要素。 (3)意義:①確立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chuàng)造的尊重。②有利于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fā),讓一切創(chuàng)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注意] ①按勞分配與按勞動要素分配的比較: 兩種分配方式的前提不同,按勞分配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按勞動要素是在非公有制經濟中。例,在公有制經濟中,工人所得工資、資金、津貼等屬于按勞分配;在非公有制經濟中,工人所得工資、資金、津貼等屬于按勞動要素分配。 ②教材第60頁的三幅圖即“我靠勞動致富”、“我靠科技發(fā)家”、“我靠投資獲利”,要能夠從不同側面去理解。 【考點3】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性 1.分配制度: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客觀必然性: (1)從生產關系來看:生產決定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 (2)從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來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應的就必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從根本原因來看:我國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平衡、多層次的狀況決定的。 (4)從市場經濟來看:我國實行這一分配制度是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發(fā)展市場經濟,就必須承認按生產要素分配;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特征,就必須堅持按勞分配。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促進社會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5)實踐證明,這種分配制度對加快經濟發(fā)展和實現共同富裕起到了促進作用。
[注意] ①現階段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與分配制度;驹瓌t:按勞分配;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分配制度的決定因素:一是現階段的生產力水平,二是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根本因素是:現階段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 ③不能將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相混淆。 【考點4】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現和意義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 (1)主要表現:收入分配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當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分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義: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它有助于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 [注意] 收入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義,這兩者之間有著根本區(qū)別。 (3)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 ①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A.居民收入是影響消費水平的主要因素之一。社會總體消費水平的高低與人們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聯(lián)系。消費對生產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生產發(fā)展?s小收入差距,有利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 B.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有利于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調動勞動者發(fā)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使社會具有生機和活力。 C.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本質的內在要求。 D.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是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目標的要求,它有助于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實現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 E.促進收入分配公平是堅持以人為本、貫徹科學發(fā)展觀要求,有利于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②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舉措:
A.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B.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
a.意義:這有利于理順國家、企業(yè)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系,維護勞動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 b.措施: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yè)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措施: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jié),保護合法收入,調節(jié)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通過強化稅收調節(jié),整頓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防止出現嚴重的兩級分化,實現公平分配。
D.要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統(tǒng)籌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加快農村經濟發(fā)展,增加農民收入,努力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 F.生產決定分配,從根本上說,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fā)展生產力,加 快經濟發(fā)展,增加居民收入。 [注意] a.公平不在于差距的大小,而在于差距是否合理。所謂“合理”就是差別既不能影響社會穩(wěn)定,又能給人以激勵,促進效率。 b.如何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的比例: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依據勞動合同法、保障企業(yè)為勞動者繳納醫(yī)療養(yǎng)老等保險金、健全工會、落實企業(yè)社會責任。 c.促進社會公平的舉措:還可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使分配傾向貧困地區(qū),幫助貧困地區(qū)發(fā)展經濟,實現城鄉(xiāng)、區(qū)域之間協(xié)調發(fā)展;還可以逐步建立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慈善事業(yè)相銜接的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低收入群體的基本生活需求。
第八課 財政與稅收 一.◆測試內容和要求 測試內容能級要求了解理解運用1財政收入的來源√
2財政收支關系的三種情況√
3我國財政的作用
√
4稅收的含義√
5稅收的基本特征√
6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
二.◆考點梳理 【考點1】我國財政的作用 1.定義:國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財政,財政收入和支出是國家參與社會分配的兩個方面。 2.作用: (1)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如免費義務教育、建立社會保障體系、抗震救災、幫護困難群眾和下崗失業(yè)職工等等。 (2)國家財政具有促進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國家通過財政支持某些行業(yè)、某些地區(qū)的建設、財政投資基礎設施行業(yè)等等。 (3)國家財政具有促進國民經濟平穩(wěn)運行的作用。國家通過財政政策促進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實現國民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 [注意] ①財政的作用是三個“促進”。 ②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財政政策 第一,經濟平穩(wěn)運行要求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第二,財政支出對應社會總需求,財政收入對應社會總供給。 第三,兩種財政政策的比較
適用情況措施目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增長滯緩、經濟運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約時通過增加經濟建設支出,減少稅收刺激總需求增長,降低失業(yè)率,拉動經濟增長緊縮性財政政策在經濟過熱、物價上漲、經濟運行主要受供給能力制約時通過減少財政支出,增加稅收抑制總需求,穩(wěn)定物價,給經濟“降溫”
【考點2】財政收入的來源 1.定義:財政收入是國家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籌集起來的資金。 2.財政收入的來源是稅收收入、利潤收入、債務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稅收是國家組織財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財政收入最重要的來源。 3.影響:影響財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經濟發(fā)展水平是基礎性的。 [注意] 教材第66頁“相關鏈接”部分關于財政收入四個來源的具體說解釋。 【考點3】財政收支關系的三種情況 1.財政收入和支出的關系,有三種情況:財政收支平衡、財政盈余、財政赤字。
2.三種情況的含義: ①財政收支平衡:是指當年的財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②財政盈余:是指當年的財政收入大于財政支出的部分。 ③財政赤字:是指當年的財政支出大于財政收入的部分。 【考點4】稅收的含義 稅收的含義:從本質上看,稅收是國家為實現其職能,憑借政治權力,依法取得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注意] 稅收的含義中,主體是國家;目的是為實現國家職能;手段是憑借政治權力;依據是法律;地位是財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考點5】稅收的基本特征 1.基本特征: (1)強制性:國家憑借政治權力強制征稅。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稅務機關必須依法征稅。 (2)無償性:國家取得稅收收入,既不需要返還給納稅人,也不需要對納稅人直接付出任何代價。 (3)固定性:國家在征稅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預先規(guī)定了征稅對象和稅率,不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不能隨意改變。 2.關系: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①稅收的無償性要求它具有強制性,強制性是無償性的保障;②稅收的強制性和無償性又決定了它必須具有固定性。 [注意] ①稅收的三個基本特征的關系可以通過以下圖示來幫助掌握。 ②稅收的基本特征是稅收區(qū)別于其他財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標志。用圖表比較:
稅利債費繳納主體納稅人國有企業(yè)投資人
獲利方式依法固定、強制無償征收按國家規(guī)定征收國家財政通過借貸獲得提供服務收費,罰款,捐贈等在財政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基本的形式比重不大比重不大比重不大其他特點征收面廣,最穩(wěn)定可靠國有企業(yè)納稅后的利潤按規(guī)定上繳國家的部分需要按時償還項目多,不穩(wěn)定,具有很強的政策性【考點7】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1)為什么說依法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 ①從我國稅收的性質來看:在我國稅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個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②從稅收與國家財政的關系來看(意義、作用):國家的興旺發(fā)達、繁榮富強與每個公民息息相關,國家各項職能的實現,必須以社會各界繳納的各種稅收作為物質基礎。 ③從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來看:每個公民在享受國家提供的各種服務的同時,必須承擔義務,自覺誠信納稅。 ④從稅收的強制性來看:納稅人必須依法納稅,違反稅法必須受到法律的追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7816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