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河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第Ⅰ卷閱讀題甲 必考題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漢魏六朝的家教特點自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中國古代社會就開始它漫長的封建社會發(fā)展史。秦王朝的國運不長,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沒有什么建樹。但是,隨著漢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會的持久安定,加上長期推行“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采取科舉取士和以經(jīng)術取士,注重以三綱五常之教統(tǒng)治人們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穩(wěn)定家庭與社會的倫理道德關系,所以家庭教育得到迅速發(fā)展,并且日漸形成了它的特色。魏晉南北朝時期,除了漢代形成的以經(jīng)學作為主要內容的教育繼續(xù)推行之外,由于統(tǒng)治階級和一些知識分子的提倡,玄學、佛學、史學以及一些自然科學技藝及生產技藝等,也進入了不同階層的家庭教育范圍。總體說來,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戰(zhàn)亂頻仍、社會動蕩不安,家庭的生產與生活也缺乏穩(wěn)定性,所以這一時期的家庭教育與漢代相比,相差甚遠,尤其是統(tǒng)治階層受“九品中正”制取士制度的影響,豪門士族的子孫天生就是“上三品”的高官世襲者,而寒門士族的子孫即使學富五車也難以入上品,至于平民百姓的子孫就更不在話下,由此所造成的“讀書無用”的觀念也滲透到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家庭教育實踐中,造成詩書教育日漸衰落的局面。漢魏六朝的家庭教育,盡管有由盛轉衰的趨向,但是由于封建社會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斷發(fā)展和完善,所以家庭教育的階級性和等級性也日益明顯起來。形成了以皇家宗室為主體的貴族家庭教育,以及在職文官為代表的官宦家庭教育和廣大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這三類家庭教育,一直沿續(xù)和發(fā)展到清末,在客觀上對我國封建社會政治、道德、家庭乃至社會秩序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始业慕逃饕谟谂囵B(yǎng)儲君,所以皇太子及諸王子的教育受到特別的重視,乃至成為國家政治的一件大事。皇家的家教具有特權性,在措施上一是盡一切努力把全國圖書搜集在皇家圖書館,壟斷文化以作為皇家宗室的教材;二是收買天下第一流的學者充任宮廷教師;三是建立一整套宮廷教師制度和完備的教學制度。官宦之家的家教,其目的在于造就其子孫的德才學識,教學內容主要是為官之道,所以十分強調儒家經(jīng)典的學習。自漢代推行以經(jīng)術取士和任官的政策以來,經(jīng)藝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官宦之家的子弟自小就學習《禮》、《樂》、《詩》、《書》、《春秋》、《論語》和《孝經(jīng)》等。其家庭教師大多是當?shù)氐拿。除此之外。部分官宦子弟或外出從師,或跟隨父兄習業(yè)。平民之家的家教,各因經(jīng)濟條件和文化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富商大戶或從事教育職業(yè)的文人之家,一般是注重儒術教育的,他們希冀其子弟通過讀“圣賢書”而成為做官人。但絕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之家多以傳授社會生活知識和生產技能為主要內容,在道德教育上其內容與統(tǒng)治階級所推行的封建綱常教化沒有什么區(qū)別,主要是孝悌之教。1.關于“漢魏六朝家庭教育”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積極推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的文教政策,為家庭教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B.漢朝家庭教育在內容上以玄學為主,注重以三綱五常之教統(tǒng)治人們思想和以孝道之教穩(wěn)定家庭與社會的倫理道德關系。C.魏晉南北朝時期“讀書無用”的觀念也滲透到不同階級和階層的家庭教育實踐中,造成家庭教育日漸衰落的局面。D.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佛學、史學以及一些自然科學技藝及生產技藝等,也進入了家庭教育范圍,但不同階層的家庭教育內容不盡相同。2.下列對原文內容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漢魏六朝的家庭教育呈現(xiàn)貴族家庭教育、官宦家庭教育、平民家庭教育的家教制度的態(tài)勢。B.漢魏六朝的家庭教育,盡管有由盛轉衰的趨向,但是階級性和等級性也日益明顯起來,家庭教育功能日漸強大,這使得封建社會制度和家庭制度不斷發(fā)展和完善。C.漢魏六朝的家庭教育,一直沿續(xù)和發(fā)展到封建社會末期,在客觀上對我國封建社會政治、道德、家庭、社會秩序等,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D.皇家的教育主要圍繞皇太子和諸王子展開,為此不惜壟斷文化以作為皇家宗室的教材,收買第一流的學者充任宮廷教師,建立宮廷教師制度和教學制度。3.根據(jù)原文的內容,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漢朝經(jīng)藝之所以在官宦之家的家教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還是為了培養(yǎng)子孫的德才學識以滿足官宦子弟參加經(jīng)學考試和擔任朝廷官職的需要。B.漢魏六朝官宦子弟的家庭教育主要延請名儒進行教授,以傳授儒家的經(jīng)典典籍,灌輸儒家思想為主。C.家境富裕并不意味著身份的高貴,許多富商之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比較注重儒術教育,是希冀子孫能夠取得一官半職,因為在當時官員的地位和身份在社會上處于高層。D.除富商外的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家教多以傳授社會生活知識和生產技能為主,在道德教育上主要是孝悌之教。二、古代詩文閱讀(36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海瑞,字汝賢,瓊山人。舉鄉(xiāng)試,署南平教諭,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仆藝蔬自給。總督胡宗憲嘗語人曰:“昨聞海令為母壽,市肉二斤矣!倍加粉稠湫胁窟^,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車馬。懋卿恚甚。然素聞瑞名,為斂威去。時世宗享國日久,不視朝,深居西苑,專意齋醮。督撫大吏爭上符瑞,禮官輒表賀。廷臣無敢言時政者,瑞獨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顧左右曰:“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宦官黃錦在側曰:“此人素有癡名。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钡勰。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明穆宗隆慶)三年夏,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十府。屬吏憚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勢家?丹其門,聞瑞至,黝之。中人監(jiān)織造者,為減輿從。素疾大戶兼并,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下令飚發(fā)凌厲,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機告訐,故家大姓時有被誣負屈者。又裁節(jié)郵傳冗費。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頓,由是怨頗興。都給事中舒化論瑞,滯不達政體,宜以南京清秩處之,帝猶優(yōu)詔獎瑞。已而,給事中戴鳳翔劾瑞庇奸民,魚肉縉紳,沽名亂政,遂改督南京糧儲。將履新任,會高拱掌吏部,素銜瑞,并其職于南京戶部,瑞遂謝病歸。帝屢欲召用瑞,執(zhí)政陰沮之,乃以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素偷惰,瑞以身矯之。提學御史房寰恐見糾?,欲先發(fā),給事中鐘宇淳復慫恿,寰再上疏丑詆。瑞亦屢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謚忠介。(取材自《明史?海瑞傳》)【注釋】①脫粟:糙米飯。②飚發(fā)凌厲:氣勢猛然。③糾?(zhí):舉發(fā)糾正。4.下列句子中加線詞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懋卿恚甚 恚:氣憤B.瑞遂謝病歸 謝:道歉C.素銜瑞 銜:懷恨D.執(zhí)政陰沮之 陰:暗中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減輿從 提刀而立,為之四顧B.豪有力者至竄他郡以避 木欣欣以向榮C.并其職于南京戶部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D.趣執(zhí)之 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海瑞遷淳安知縣時,為政清廉,潔身自愛,平時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仆人種菜自給自足。聽說他為老母親祝壽,才買了二斤肉。B.明世宗在位久了,不理政務而齋戒修道。無人敢言,海瑞獨自上疏;实圩x了奏章,十分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下令左右把他逮起來。C.海瑞推行政令氣勢過于猛烈,有些奸民乘機告狀,世家大姓有被誣受冤的。朝中多名官員上書陳述他的罪狀,皇上迫于壓力讓他解職而去。D.海瑞再次上任后,仍然剛正果敢,提學御史房寰害怕被檢舉揭發(fā),惡人先告狀,上疏誹謗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但皇帝沒有同意。7.把原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1)聞其上疏時,自知觸忤當死。市一棺,訣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無留者,是不遁也。(2)素疾大戶兼并,力摧豪強,撫窮弱。貧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奪還之。(二)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下面這首律詩,完成8~9題。臨 高 臺①謝 ?千里常思歸,登臺臨綺翼②。才見孤鳥還,未辨連山極。四面動清風,朝夜起寒色。誰知倦游者,嗟此故鄉(xiāng)憶!咀ⅰ竣龠@首詩寫于荊州,當時詩人為隨王蕭子隆的文學侍從。②綺翼:像鳥羽毛一樣薄而美的絲織品,這里指窗簾。8.請簡要分析“!焙汀肮隆眰鬟_出來的詩人的感情。(4分)答: 9.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分析這首詩的后六句。(6分)答: (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抱明月而長終。(2).羽扇綸巾,談笑間, 。(3) ,駕一葉之扁舟, 。(蘇軾《赤壁賦》)(4).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 。(白居易《琵琶行》)乙 選考題請考生在第三、四兩大題中選定其中一大題作答。注意:作答時必須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大題的題號涂黑。只能做所選定大題內的小題,不得選做另一大題內的小題。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大題計分。三、文學類文本閱讀(25分)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各題 (20分)偷?父劉心武那晚我到家已臨近午夜,進門后按亮廳里的燈,立刻感覺到不對勁兒,難道……我快步走到各處,一一按亮燈盞,各屋的窗戶都好好地關閉著啊河北省定興縣北河中學屆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857750.html
相關閱讀:湖北省武漢市新洲一中屆高二(下)三月月考語文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