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廈門市屆高三上學期質量檢查生物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福建省廈門市屆高三上學期質量檢查生 物 試 題 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00分鐘。注意事項: 1.考生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上?荚嚱Y束后,須將“答題卡”交回。 2.答題要求,見答題卡上的“填涂樣例”和“注意事項”。第Ⅰ卷(選擇題共40分) 本卷30題。1-20題,每題1分;21-30題,每題2分。在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意的。1.水稻葉肉細胞與藍藻細胞的細胞質中都具有 A.葉綠體 B.線粒體 C.中心體 D.核糖體2.研究發(fā)現(xiàn),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起催化作用的最適pH分別為2和8,兩種酶存在此差異的原因不可能是 A.蛋白質的空間結構不同 B.肽鏈中的氨基酸排列順序不同 C.氨基酸的結合方式不同 D.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種類不同3.下列不屬于糖類功能的是 A.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 B.主要的能源物質 C.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 D.參與細胞膜的組成4.右下圖中,①表示有酶催化的反應曲線,②表示沒有酶催化的反應曲線,則E表示 A.酶增加的活化能 B.酶降低的活化能 C.酶催化反應釋放的能量 D.酶催化反需要的能量5.下列有關生物膜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體內所有膜結構統(tǒng)稱為生物膜 B.生物膜只由蛋白質和磷脂組成 C.生物膜均為選擇透過性膜 D.生物膜為激素提供大量的附著位點6.下列各項中,會顯著降低細胞通過協(xié)助擴散吸收葡萄糖的是 A.細胞內ATP不足 B.細胞外藥物影響膜蛋白結構 C.細胞外葡萄糖濃度上升 D.細胞內O2濃度下降7.右下圖中的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育種方式,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A.方式①應用的原理包括細胞全能性B.方式②只適用于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C.方式③試劑處理的對象只能是萌發(fā)的種子D.方式④可以誘發(fā)基因突變產生新基因8.一個色覺正常的男性和一個患紅綠色盲的女性結婚,生下一個性染色體組成為XXY的色盲男孩,導致男孩患病的染色體變異發(fā)生在 A.精子形成過程中 B.卵細胞形成過程中 C.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D.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形成過程中9.下圖表示兩細胞間發(fā)生某種信息傳遞的過程,①②分別代表不同的細胞,A表示信息物質,符合該模型的是A.①腎上腺細胞,A抗利尿激素,②腎小管上皮細胞B.①傳入神經元,A神經遞質,②中間神經元C.①胰島A細胞,A胰島素,②肌細胞D.①下丘腦細胞,A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②甲狀腺細胞10.關于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質基質由細胞質和細胞器組成 B.核仁與某種RNA的合成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 C.內質網與蛋白質、脂質、核酸的合成與運輸有關 D.高爾基體與有絲分裂過程中紡錘體的形成有關11.細胞中的基因A.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B.是有遺傳效應的RNA片段C.以核糖核苷酸為原料合成D.由4種含氮堿基組成12.下列關于細胞分化、衰老、凋亡、癌變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細胞在分化過程中逐漸喪失發(fā)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B.個體衰老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C.細胞凋亡對多細胞生物完成正常發(fā)育起著重要作用 D.致癌因子通過誘導基因突變而導致細胞癌變13.右圖是縮手反射的反射弧模式圖,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A.效應器5是指上肢的肌肉組織 B.興奮在反射弧中只能單方向傳遞 C.3處神經元的活動可受到大腦皮層控制 D.神經遞質能作用于下一個神經元或上肢肌肉細胞14.下列有關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敘述,正確的是 A.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huán)境才能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B.進食后血漿中增加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遭到破壞 C.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是指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和化學成分穩(wěn)定不變 D.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機制是神經一體液調節(jié)網絡15.獵豹與斑馬通過捕食與被捕食的關系,發(fā)展出各自的特點:獵豹奔跑速度極快但耐力不佳,斑馬雖然奔跑速度不及獵豹,但動作敏捷且耐力持久。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獵豹的存在促進斑馬種群的發(fā)展 B.獵豹與斑馬在生存斗爭中共同進化 C.獵豹與斑馬在進化過程中基因庫保持不變 D.斑馬動作敏捷且耐力持久是自然選擇的結果16.右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①受刺激產生興奮時,膜電位是內正外負 B.②釋放神經遞質時,需依賴膜的流動性 C.③上的受體能與神經遞質結合并將其送入細胞 D.④為神經細胞的信號轉化提供能量17.下列關于物種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同一物種的個體可以組成一個或多個種群 B.新物種形成意味著生物能以新的方式利用環(huán)境條件 C.共同進化都是通過物種之間的生存斗爭實現(xiàn)的 D.新物種形成的標志是生殖隔離18.下列科學方法和實驗目的的組合,恰當?shù)氖沁x項科學方法實驗目的A光學顯微鏡觀察法觀察細胞膜的基本骨架B預實驗法 探究生長素類似物促進迎春枝條生根的適宜濃度C紙層析法溶解葉綠體中的各種色素D患者家系中隨機調查調查色盲的發(fā)病率 19.有關單倍體的敘述正確的是 A.二倍體植物的花粉是單倍體 B.單倍體的細胞均不含同源染色體 C.單倍體都是高度不育的D.單倍體育種可明顯縮短育種年限20.在下面以洋蔥為材料完成的實驗中,正確的是 A.經吡羅紅甲基綠染色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細胞,可以觀察到紅色的細胞核 B.浸在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可以觀察到液泡紫色變淺 C.觀察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有絲分裂時,視野中絕大多數(shù)細胞可以觀察到染色體 D.在低溫誘導洋蔥根尖分生組織細胞染色體加倍的實驗中,卡諾氏液起固定作用21.右圖表示糖類代謝的示意圖,相關敘述正的是 A.③過程需要水的參ATP生在線粒體的內膜上B.②過程產生少量的ATP,③、④產生大量的ATP C.①過程可以發(fā)生在人體的肝臟或肌肉細胞中 D.⑤過程不發(fā)生在人體細胞中,是因為缺乏相關的酶22.右圖表示不同濃度生長素類似物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的影響,對該實驗結果的分析錯誤的是 A.濃度不一定是促進側芽生長的最適濃度 B.X濃度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起抑制作用 C.三種濃度之間大小的關系是:X>Y>Z D.結果體現(xiàn)生長素對側芽生長的調節(jié)作用具有兩重性23.下圖為某一動物個體的細胞分裂示意圖,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③⑤分別為處于有絲分裂中期、后期的細胞,均有二個染色體組 B.②④⑥為處于減數(shù)分裂過程的細胞,均有同源染色體 C.④為初級卵母細胞,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與核DNA數(shù)之比為1:2 D.⑥分裂結束后產生的子細胞為生殖細胞24.關于寒冷條件下人體溫調節(jié)的敘述,正確的是 A.體溫調節(jié)中樞位于下丘腦,能產生冷覺 B.寒冷時,皮膚毛細血管收縮導致皮膚血流量減少 C.甲狀腺激素反饋作用于下丘腦和垂體,促進相關激素的分泌 D.寒冷時,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的結果是機體產熱量多于散熱量25.下列敘述中,與減數(shù)分裂有關而與有絲分裂無關的是 A.分裂過程中出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的變化 B.姐妹染色單體相同位置上的基因為等位基因 C.四分體的非姐妹染色單體可能發(fā)生交叉互換 D.染色體的某一片段移接到非同源染色體上26.下圖為“探究酵母菌的細胞呼吸方式”的實驗裝置圖。在正確操作的情況下,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B、D瓶加入的酵母菌培養(yǎng)液等量且種群密度相同B.A瓶中裝的是氫氧化鈉溶液用于除去CO2C.E瓶中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速度慢于C瓶D.用酸性重鉻酸鉀溶液檢驗C、E兩瓶中是否含有酒精27.正常成年人血液中胰高血糖素升高時,最可能促使 A.肝細胞加速攝取葡萄糖 B.肝細胞加速合成肝糖原 C.葡萄糖被加速分解 D.非糖物質加速轉化為葡萄糖28.下圖是某地區(qū)從1964年到1969年五年間蚊子幼蟲基因型頻率變化曲線。據(jù)圖分析正確的是 A.R基因出現(xiàn)的原因是使用殺蟲劑后,r基因發(fā)生了突變 B.殺蟲劑施用一年后,種群中R的基因頻率為77.5 % C.1965-1967年間,抗殺蟲劑的變異增強使RR基因型頻率升高, D.停止使用殺蟲劑多年后,種群中基因型頻率最高的將是Rr29.關于“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敘述正確的是 A.選用噬菌體、細菌作為材料的原因是它們均為原核生物,結構簡單、繁殖快 B.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的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噬菌體得到蛋白質含35S標記的噬菌體 C.用32P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經過攪拌、離心后檢測,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 D.該實驗的設計思路是將DNA與蛋白質分開,觀察它們在遺傳中作用30.下圖為人類的兩種遺傳病的家族系譜。甲。ㄓ葾或a基因控制)和乙。ㄓ葿或b基因控制),已知其中一種病為伴性遺傳。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甲病的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B.Ⅲ10的基因型為AAXBXb或AaXBXbC.Ⅲ7的甲、乙病的致病基因均來自I2D.只考慮乙病,Ⅱ5與Ⅱ6生育乙病男孩的概率為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31.(8分)下圖表示真核細胞內兩種物質的合成過程。請據(jù)圖回答相關問題: (1)甲過程表示 ,乙過程表示 。其中甲過程的特點是____ 和____ ,催化乙過程進行的酶稱為 。 (2)①和②的基本單位在化學組成上的區(qū)別是____ 。 (3)圖示過程主要發(fā)生在____ 中,其遺傳信息的傳遞方向為 。32.(9分)下圖表示紅細胞受某些藥物分子的影響,其細胞膜上的化學物質發(fā)生變化,進而引起人體產生免疫反應,最終紅細胞裂解死亡,造成溶血性貧血的過程。請據(jù)圖回答以下問題:(1)變化了的紅細胞作為 引起免疫反應。溶血性貧血癥屬于免疫異常中的____ 病。(福建省廈門市屆高三上學期質量檢查生物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895471.html

相關閱讀:【新課標版】高二下學期第三次月考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