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市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統(tǒng)一考試歷史試題(B卷)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洛陽市——學年高三年級統(tǒng)一考試歷史試卷(B)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荚嚂r間90分鐘。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1、據(jù)《史記?平準書》記載,西漢初期“富商大賈或貯財役貧,轉轂百數(shù),廢居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焉。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偌國家之急,黎民重困”。這反映出當時A、民營作坊已經超過官營手工業(yè)B、西漢政府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C、西漢政府非常重視商業(yè)發(fā)展D、封國勢力與商業(yè)勢力相互勾結2、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認為:“中國文化以周孔為根種其因,至秦漢收其果,幾于有一成不變之觀!睂Υ死斫庹_的是A、儒家傳統(tǒng)道德一脈相承B、儒家思想止步于秦漢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成不變D、中國文化排斥其他文明3、黃宗羲評價某先賢說:“先生之學,……出入于佛、老者久矣。及至居夷處困,動心忍性,因念圣人處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痹撓荣t是A、老子B、荀子C、朱熹D、王陽明4、觀察下圖,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絲織業(yè)中心多沿絲綢之路分布B、古代絲織業(yè)中心由關中地區(qū)輻射全國C、唐宋時期民營絲織業(yè)水平超過官營D、元明時期絲織業(yè)重心轉向東部地區(qū)5、下圖數(shù)據(jù)來源于嚴中平《中國近代經濟史》。由此可知1838—1852年間1838—1852年英國制造品輸華值(年平均數(shù)) 單位:磅A、英國商品輸出尚未改變對華貿易逆差局面B、英國商品輸出并未真正完全打開中國市場C、中國經濟日益成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附庸D、中國征內地稅抵制了英國商品的對華傾銷6、康有為在《請尊孔圣為國教立教部教會以孔子紀年而廢淫祀折》中寫道:“特發(fā)明孔子為改制教主,六經皆孔于所作,俾國人知教主,共尊信之;噬弦乙褂[觀,知大圣之改制,審通變之宜民,所以訓諭國人,尊祟教主,必有在矣!笨涤袨榇伺e的主要用意是A、樹立孔于權威B、否定君主制度C、促進思想啟蒙D、減少變法阻力7、西方共和觀念傳入中國后,當時的人們認為“共和”必須包括對政府權力的憲政約束。據(jù)《新青年》中“共和”、“民主”兩詞的使用頻率統(tǒng)計,“民主”一詞的使用次數(shù)在1918年時還遠遠少于“共和”一詞,而從1919年1月開始反超“共和”。上述變化反映A、民主啟蒙思想的影響深入人心B、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C、五四運動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D、先進知識分子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失望8、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指出:“很短的時間內,將有幾萬萬農民從中國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來,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磺懈锩狞h派、革命的同志,都將在他們面前受他們的檢驗而決定棄取!边@段話意在說明A、黨中央認識到革命必須重視農民的作用B、農民是檢驗中國革命成敗的決定性力量C、革命隊伍中存在著反對農民運動的傾向D、“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思路趨向清晰9、下圖為1920年與1936年外國資本、官僚資本和民族資本在中國產業(yè)資本總額中所占的比例。發(fā)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國民政府的官僚資本日益衰落B、民族資本仍然受外國資本擠壓C、“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的促進D、帝國主義放松了對華經濟侵略10、下圖是美國郵政總署1942年發(fā)行的一枚郵票,從中透露出它對中國“抗戰(zhàn)建國”的理想是A、中美合作、維護和平B、中國走西方資本主義民主發(fā)展的道路C、完成中國統(tǒng)一D、中國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11、毛澤東在某著作中論述道:“無論如何,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乃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基本勢力!F(xiàn)在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只能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lián)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共和國!痹撜摂喟l(fā)表的歷史背景是A、國民革命運動蓬勃發(fā)展B、舊三民主義正在發(fā)展為新三民主義C、中國全民族抗戰(zhàn)的開展D、新民主主義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12、讀“近代中國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示意圖”,圖示中兩次發(fā)展低谷出現(xiàn)的共同原因是A、中國社會制度的根本性變革B、帝國主義經濟勢力的入侵C、中國政府經濟政策的重大調整D、中國官僚資本的經濟壟斷13、“高產衛(wèi)星”是“大躍進”時期常用詞。有人以《人民日報》為例做統(tǒng)計,“高產衛(wèi)星”一詞,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還是“陜西長安縣的一個學習組說1958年種的‘三畝六分高產衛(wèi)星田’不尊重‘莊稼生長的規(guī)律’了”。材料反映A、“大躍進”的開展局限于農業(yè)領域B、“大躍進”于1960年達到高潮C、1960年人民政府開始全面糾正“左”傾錯誤D、“大躍進”進程中已出現(xiàn)反思14、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認為:“小農的經濟行為,絕非西方社會一般人心目中那樣懶惰、愚昧,或沒有理性。事實上,他是一個在傳統(tǒng)農業(yè)的范疇內,有進取精神并對資源能作最適度運用的人!毕铝惺穼嵵心軌蜃C明這一論點的是A、建國初期中國對農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B、中國的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C、蘇聯(lián)赫魯曉夫的農業(yè)改革D、美國羅斯福新政的農業(yè)措施15、20世紀90年代,中國政府提出對外開放的沿海、沿邊、沿江、沿路的“四沿戰(zhàn)略”。其中“沿江”戰(zhàn)略的目標是推動長江流域的全面開放,以貫通東西,輻射南北。據(jù)此判斷,實施“沿江”戰(zhàn)略的龍頭舉措是A、上海浦東的開發(fā)開放B、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C、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D、開放長江三角洲地區(qū)16、馬丁?路德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約翰?加爾文又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釋成先定論,即永生與永罰、成功與失敗,甚至貧富榮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類不能改變上帝的決定,甚至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選擇,只能通過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去證明上帝的決定。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前者否定了《圣經》的絕對權威B、后者不利于人文主義的發(fā)展C、二者都體現(xiàn)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信仰要求D、二者都破除了教權與世俗權力的束縛17、啟蒙運動時期,歐洲一些啟蒙思想家竭力推崇儒家學說,并加以借鑒;1840年以后,啟蒙思想逐漸傳人中國,最初卻受到了儒學思想家的抵制。材料反映了歐洲、中國對外來文化態(tài)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A、學說體系不同B、階級基礎不同C、政治訴求不同D、文明開化程度不同18、德國歷史學家阿道夫?馮?哈納克在《教義史》一書中對歐洲萊一歷史時期這樣寫道:“較為保守的人士徒勞無益的抱怨,沒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審查了,《圣經》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證明材料!痹摎v史時期應該是A、宗教改革時期B、文藝復興時期C、啟蒙運動時期D、工業(yè)革命時期19、歷史學家們認為,歐洲近代早期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與科學革命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精神層面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這四場運動的共同作用是A、徹底摧毀宗教與迷信的精神枷鎖B、使人從封建愚昧中日益獲得解放C、促進人類民主、科學思想的形成D、推動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建立 20、啟蒙學者們認為推翻封建統(tǒng)治之后,一切“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恒的真理,為永恒的正義,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墒,事實卻完全出乎他們的意料之外……由“理性的勝利”建立起來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極度失望的諷刺畫。下列作品的藝術風格反映了上述情緒的是A、《人間喜劇》B、《等待戈多》C、《格爾尼卡》D、《自由引導人民》21、成立于1933年5月的田納西河流域管理局是羅斯福總統(tǒng)規(guī)劃專門負責解決田納西河谷一切問題的機構,它是具有私營企業(yè)靈活性的獨立國營公司,也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戰(zhàn)勝私人壟斷資本家的典型案例。該機構的建立A、反映了美國政府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增強B、體現(xiàn)了美國計劃經濟的實施C、標志著美國混合經濟的建立D、終結了美國私人壟斷資本主義22、20世紀初,美國總統(tǒng)西奧多?羅斯福和威爾遜先后都進行了一些改革,對40多家公司提起訴訟。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和煙草托拉斯在司法部的起訴之下被迫解散,政府通過憲法對壟斷進行限制的原則也由此被確立起來。有學者認為這場被稱之為“進步運動”的改革“平衡了資本主義的效率與社會主義的公平這兩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A、美國政府行政權力的增強干擾司法獨立B、社會主義制度深刻影響了資本主義制度C、資本主義制度調節(jié)有利于美國社會發(fā)展D、工業(yè)化的實現(xiàn)推動了美國的民主化進程23、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在未來5年,世界經濟將出現(xiàn)“8-6-4-2”的發(fā)展格局,具體而言:亞洲發(fā)展中經濟體將年均增長8%,新興市場與發(fā)展中國家將年均增長6%,世界經濟將年均增長4%,發(fā)達國家將年均增長2%,亞洲的新興經濟體有望成為世界經濟的“火車頭”。這一發(fā)展趨勢A、體現(xiàn)了世界經濟多極格局的初步形成B、得益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瓦解C、是世界經濟重心轉向亞洲的必然結果D、將進一步動搖世界經濟的現(xiàn)有格局24、拉德哈克瑞什南在《全球化、欲望和代表的政治》一文中指出:“全球性,不折不扣地是一個名稱,指示著這么一種意識形態(tài)機制:它試圖一勞永逸地將整個世界當作一件價值連城的獎品,一些民族國家(發(fā)達民族國家)以全體名義得天獨厚地占有這件獎品。”下列對這段話的理解,正確的是A、民族國家是全球化的主導B、全球化推動了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C、全球化是發(fā)達國家掠奪世界的新途徑D、經濟全球化有利于世界的經濟多極化第II卷(非選擇題,共52分)二、非選擇題:第25、27題各20分,第26題12分,共52分。25、(2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一些皇帝和王公大臣崇佛,佛教勢力逐漸膨脹起來。一些佛寺的高級僧侶不僅插手國家政治事務,還借機擴大經濟勢力,一種特殊的農業(yè)經營方式——佛教莊園經濟發(fā)展起來。佛教高級僧侶依靠政治經濟特權,“侵河南省洛陽市屆高三上學期第一次統(tǒng)一考試歷史試題(B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san/957659.html

相關閱讀:寧夏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屆高三第一次模擬考試文科綜合歷史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