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區(qū)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練習高一歷史A卷考 生須 知1、本卷共8頁,包括兩個大題,53小題,滿分為100分。練習時間 90分鐘。2、答題前,考生應認真在密封線外填寫班級、姓名和學號3、試題所有答案必須填涂或書寫在答題卡(紙)上,在試卷上作答無效。第Ⅰ卷必須用2B鉛筆作答;第Ⅱ卷必須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作答。第Ⅰ卷(選擇題,共50分)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1分,共計50分。在每小題列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句話指的是:A、分封制 B、井田制C、郡縣制 D、行省制2、西周統(tǒng)治者確立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主要動機是:A、確保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穩(wěn)定 B、鞏固父系家長的宗族地位C、防止自家財產(chǎn)過渡流失 D、明確大宗和小宗等級關系3、秦和西漢前期,丞相為“百官之長”,其主要職責是:A、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B、對重大軍政事務做出決定C、處理朝廷各種日常軍政事務 D、代表皇帝監(jiān)督百官4、漢初丞相權(quán)力較大,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漢武帝:A、設立州刺史 B、平滅七國之亂C、頒布推恩令 D、設立內(nèi)外朝5、漢初推行郡國并行制,諸侯坐大,成為朝廷大患。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政策是:A、推恩令 B、削藩策C、內(nèi)外朝 D、節(jié)度使6、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分割了相權(quán),分割的依據(jù)是:A、決策與執(zhí)行的分工 B、職能的分工C、儒家的典籍 D、臣子的意志7、唐代自從安史之亂以后,中央政府一蹶不振,地方出現(xiàn)了:A、藩鎮(zhèn)割據(jù) B、節(jié)度使C、州刺史 D、諸侯王8、宋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quán),在地方實行的措施有:A、文官擔任知州 B、設立樞密院C、設置三司使 D、設立參知政事9、某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招考研究生的試卷中,有這樣一道試題:談談你對明朝廢除丞相制度的理解。某考生答題知識點概括如下,你認為其中不符合歷史實際情況的是:A、丞相制度妨礙了皇權(quán)的高度集中 B、丞相制度必然導致社會的動亂C、使軍政大權(quán)集中到皇帝手中 D、使君主專制達到了新的高度10、明朝的內(nèi)閣距離皇帝寢宮1000米,清朝的軍機處距離皇帝寢宮只有50米。政務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寢宮的這一過程,從本質(zhì)上體現(xiàn)了:A、皇宮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斷提高C、中央集權(quán)的不斷加強 D、君主專制的不斷強化11、明代內(nèi)閣和清代軍機處的共同之處是:A、統(tǒng)領六部,處理各種政務 B、參與決策,并負責朝廷日常事務C、參與機要政務,但沒有決策權(quán) D、負責各地的軍政事務12、伴隨我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制度發(fā)展始終的基本矛盾是:①中央政府與地方割據(jù)勢力的矛盾 ②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的矛盾③皇位世襲與外戚、宦官干政的矛盾 ④商品經(jīng)濟與自然經(jīng)濟的矛盾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3、雅典人認為:“在我們的私人生活中,我們是自由和寬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是遵守法律的。這是因為這種法律使我們心悅誠服!边@段材料體現(xiàn)了雅典人的基本政治理念有:①自由、寬恕 ②人民主權(quán)③法律至上 ④輪番而治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14、古希臘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人民主權(quán)和輪番而治。體現(xiàn)這兩項內(nèi)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會制和:A、舉手表決制、連選連任制 B、比例代表制、與會津貼制C、抽簽選舉制、有限任期制 D、政教分離制、公民兵制15、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希臘出現(xiàn)了二百多個小國,史稱“城邦”,以下關于希臘城邦的敘述正確的是:①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是城邦的基本特征②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③希臘城邦均實行民主制度④希臘城邦的中心地區(qū)是城市,周圍有若干村落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6、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的是:A、克里斯提尼改革 B、梭倫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 D、查士丁尼改革17、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說,克里斯提尼“領著人民參與政治”?死锼固崮岣母镏蟹线@一評述的是:①按財產(chǎn)多寡劃分社會等級 ②用10個地域部落取代4個血緣部落③設立五百人會議 ④廢除債務奴隸制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18、伯利克里說:“我可斷言,我們每個公民,在許多生活方面,能夠獨立自主;并且在表現(xiàn)獨立自主的時候,能夠特別地表現(xiàn)溫文爾雅和多才多藝!逼渲械摹肮瘛笔牵篈、全體國民 B、全體成年國民C、所有成年男子 D、祖籍本邦,擁有數(shù)量不等的財產(chǎn)的成年男性19、公元前430年,希米奧30歲,他是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中的男主人。有一天,他去參加事實上的國家最高權(quán)力機關——“公民大會”,并在會上發(fā)言和表決,還領取了一份國家發(fā)放的津貼。這一情景最有可能出現(xiàn)在:A、梭倫執(zhí)政時期 B、克利斯提尼執(zhí)政時期C、伯利克里執(zhí)政時期 D、西塞羅生活時期20、亞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說,雅典議事會的成員由400人改為500人,每地區(qū)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緣部落則出100人。上述變化發(fā)生于:A、梭倫改革前 B、梭倫改革中C、克利斯提尼改革中 D、伯利克里任首席將軍時21、雅典城邦的最高權(quán)力機關是:A、公民大會 B、五百人議事會C、公民陪審法庭 D、十將軍委員會22、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說過:“我們?nèi)渴窍ED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根源皆在希臘!边@句話強調(diào)的是:A、英國人是古代希臘人的后裔 B、英國文化缺乏原創(chuàng)性C、希臘文明對西方文明影響深遠 D、希臘文化缺乏創(chuàng)新23、羅馬成文法誕生的標志是:A、羅馬共和國建立 B、《十二銅表法》發(fā)表C、公民法出臺 D、萬民法頒布24、把歷代的羅馬法加以系統(tǒng)化和法典化的總結(jié)性匯編是:A、《查士丁尼法學總論》 B、《查士丁尼學說匯纂》C、《查士丁尼法學階梯》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25、“不得基于懷疑而懲罰任何人!c其判處無罪之人,不如容許罪犯逃脫懲罰!边@反映了古羅馬民法:A、注重證據(jù) B、主張重罪輕罰C、縱容犯罪 D、注重程序26、《十二銅表法》規(guī)定:“債權(quán)人可將無力償還的債務人交付法庭判決,直到將其戴上足枷、手銬,甚至殺死或賣之為奴。”這一規(guī)定旨在:A、保護私有財產(chǎn) B、保障平民利益C、維護貴族統(tǒng)治 D、維護法律尊嚴27、公民法的適用范圍是:A、羅馬貴族 B、羅馬平民C、羅馬公民 D、一切自由民28、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是:A、《十二銅表法》的頒布 B、《民法大全》的編纂C、自然法的形成 D、萬民法的出現(xiàn)29、《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zhàn)爭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對這句話理解準確的是:A、皇帝的權(quán)威至高無上 B、皇帝的敕令是制定法律的唯一依據(jù)C、法律可以消除社會矛盾 D、法律是治國的重要手段之一30、某中學進行“三世紀羅馬帝國模擬法庭”的課外活動。其中,場景錯誤的是:A、場景一:原告,一奴隸;被告,一羅馬帝國公民。案由:要求取得人身自由B、場景二:原告,一羅馬帝國公民;被告,一移居帝國的外邦自由人。案由:追討欠款C、場景三:原告,一羅馬帝國公民;被告,一新征服地區(qū)的自由民。案由:人身傷害D、場景四:原告,一移居帝國的外邦自由人;被告,一新征服地區(qū)的自由民。案由:商業(yè)糾紛31、光榮革命后,英國議會通過了一個具有憲法性質(zhì)的文件,它限制了國王的權(quán)力,確立了議會的最高權(quán)力,這份文件是:A、1787年憲法 B、《人權(quán)宣言》C、第三共和國憲法 D、《權(quán)利法案》32、英國君主立憲制政體中,國王的政治作用有:①國家元首 ②國家的象征③政府首腦 ④上院議長A、③④ B、①②C、①②③ D、①②③④33、《海國圖志?大西洋英吉利國》中介紹:設有用兵和戰(zhàn)之事,雖國王裁奪,亦必由巴厘滿議允。國王行事有失,將承行之人交巴厘滿議罰。其中“巴厘滿”即:A、內(nèi)閣 B、首相C、議會 D、法院34、有人說英國的革命實際上是議會的革命,“革命前是國王的議會,革命后是議會的國王北京市海淀區(qū)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118312.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