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類型:A 河北冀州中學2013—2014學年上學期期末考試高一年級語文試題考試時間:150分鐘 分數(shù):150分 命題人:楊麗華注意事項:1、選擇題按題號涂卡。2、主觀題用黑色簽字筆答在答題紙上。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3題。新道德主義這一提法,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主義相對而言的。它們的本質區(qū)別在于能否區(qū)分知識與道德領域。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主義,不管舊儒家還是新儒家,雖然它們之間也有不同與變異,但在本質上,都未能區(qū)分開知識與道德,甚至堅決反對這種區(qū)分。這就是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主義的核心綱領:知行合一。即統(tǒng)一知識與道德。中國哲學始終強調的是知行合一與體用不二,知識、理性、理論總要緊緊圍繞現(xiàn)實來做文章,并形成了中國實用理性傳統(tǒng)。由于這種傳統(tǒng),直到今天人們仍未自覺意識到康德區(qū)分思維與存在的偉大啟蒙作用,包括中國當代第一流的思想家們,都希望用中國的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來批判康德。他們都認為康德割裂了天人合一這一道德宇宙論的哲學核心。而從根本上暴露的是,這些新舊儒者不能容忍區(qū)分知識與道德,即不能讓道德脫離經驗世界,變成先驗的存在。那么,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主義,在經驗世界中的具體的“行”是怎樣的呢?表面上孔子與康德一樣,都提出“道德高于知識”,但是“孔子雖畢生抬舉道德,高揚人的倫理主體性,但由于他只是在經驗世界中進行這種活動,所以他標舉的道德價值,仍是不夠崇高,不夠‘道德’的”。把道德與實用掛靠起來,以某種經驗范式作道德標準,就必然會鼓勵各種冒牌偽劣產品涌現(xiàn),產生偽君子和假道學。因此,與儒家倫理理想總建立在某種“模范”或“典型”上完全相反,康德認為,由榜樣而求道德,恰是加于道德的致命傷。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事實上總是為惡披上道德外衣。道德的世俗標準,也會扼殺道德的真實源泉,為不道德、偽道德大開方便之門。知行不僅不能統(tǒng)一,合乎道德,而且越有知識,就會偽裝得越隱蔽,危害也越大。于是,知識成為偽道德的根源。所以俗諺謂: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所以章太炎先生說:“農人于道德為最高”,“知識愈進,……則離道德也愈遠!泵珴蓶|先生甚至講手上腳上沾著牛屎的農民也比知識分子干凈,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看到了知識與道德的分裂與背道而馳;谝陨戏此寂c覺悟,新道德主義者就必須在區(qū)分知識與道德的基礎上提倡“道德高于知識”,由此看來,不建立起超驗的道德本體,不下大氣力培養(yǎng)中國人性對純潔道德理念的信仰,不把知識與道德隔絕開來,而想重建中國道德文化,恐怕仍然只會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次非理性的利用和盲目開墾,最終仍不會在人們心中樹起道德的原則。1、下列對于道德主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道德主義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主義相對而言的,前者能區(qū)分知識與道德領域,而后者的核心綱領是知行合一。B.新道德主義者與傳統(tǒng)道德主義者對道德的看法從本質上講是有相同之處的,他們都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識”的觀點。C.康德區(qū)分思維與存在的哲學思想對新道德主義者產生了啟蒙作用,促使他們區(qū)分知識與道德。D.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主義不與經驗世界相脫離,不讓道德變成先驗的存在,而新道德主義則與之相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今天人們還不能自覺意識到康德區(qū)分思維與存在的偉大啟蒙作用,是因為中國的實用理性傳統(tǒng)。B.孔子雖然提出了“道德高于知識”,但由于他所講的“道德”脫離不了經驗世界,所以他標舉的道德價值,仍是不夠道德的。C.毛澤東先生講手上腳上沾著牛屎的農民也比知識分子干凈,可見道德大旗是擎在勞動人民手中的。D.如不能區(qū)分知識與道德,而從功利、知識角度探尋道德,那就是為惡披上道德外衣,為不道德、偽道德大開方便之門。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要下大氣力培養(yǎng)中國人性對純潔道德理念的信仰,把知識與道德隔絕開來,就能最終在人們心中樹起道德的原則。B.道德與實用是不能聯(lián)系起來的,若以某種經驗范式作道德標準,就必然會鼓勵各種冒牌偽劣產品涌現(xiàn),產生偽君子和假道學。?C.“仗義半從屠狗輩,負心都是讀書人”,“仗義”與“負心”的兩相對照,說明知行不能統(tǒng)一,知識與道德是分裂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D.道德高于知識的成立,是建立在區(qū)分知識與道德兩大領域的基礎上的。也就是說,道德是道德,知識是知識。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鄭遨,字云叟,滑州白馬人也。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遨少好學,敏于文辭。唐昭宗時,舉進士不中,見天下已亂,有拂衣遠去之意,欲攜其妻、子與俱隱,其妻不從,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其妻數(shù)以書勸遨還家,輒投之于火,后聞其妻子卒,一慟而止。遨與李振故善,振后事梁貴顯,欲以祿遨,遨不顧,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其后,遨聞華山有五粒松,脂淪入地,千歲化為藥,能去三尸,因徙居華陰,欲求之。與道士李道殷、羅隱之友善,世目以為三高士。遨種田,隱之賣藥以自給,道殷有釣魚術,鉤而不餌,又能化石為金,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遨一不受。唐明宗時以左拾遺、晉高祖時以諫議大夫召之,皆不起,即賜號為逍遙先生。天福四年卒,年七十四。 遨之節(jié)高矣,遭亂世不污于榮利,至棄妻子不顧而去,豈非與世自絕而篤愛其身者歟?然遨好飲酒弈棋,時時為詩章落人間,人間多寫以縑素,相贈遺以為寶,至或圖寫其形,玩于屋壁,其跡雖遠而其名愈彰,與乎石門之徒異矣。與遨同時張薦明者,燕人也。少以儒學游河朔,后去為道士,通老子、莊周之說。高祖召見,問“道家可以治國乎?”對曰:“道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得其極者,尸居衽席之間可以治天地也。”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薦明聞宮中奉時鼓,曰:“陛下聞鼓乎?其聲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無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萬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高祖善之,賜號通玄先生,后不知其所終! 。ㄟx自歐陽修《新五代史 隱逸傳》)下列各句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3分)A.唐明宗祖廟諱遨,故世行其字 字:書法 B.遨與李振故善 善:善良C.世目以為三高士 目:看作 D.與乎石門之徒異矣 徒:門徒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遨乃入少室山為道士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節(jié)度使劉遂凝數(shù)以寶貨遺之 及其所之既倦C.因徙居華陰,欲求之 因擊沛公于坐D.鼓無一焉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下列對文章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鄭遨年輕時好學能文,后來考進士卻落第了,又恰逢社會動蕩,于是隱居山林,當了道士。B.鄭遨與道友李道殷、羅隱交情深厚,三人雖屢受朝廷征召,但均未出仕,被世人看作是三位高潔之士。C.鄭遨隱居山林,但經常有詩稿散落民間,人們對這些詩稿珍愛有加,甚至把它們謄寫在絲絹上,作為饋贈佳品。D.張薦明與鄭遨同為當時著名的隱士,他曾喜好儒學,后來則一心崇奉道家學說,他認為道家學說對治國大有裨益。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分)(1)后振得罪南竄,遨徒步千里往省之,由是聞者益高其行。(分)(2)遨嘗驗其信然,而不之求也。(分)(3)高祖大其言,延入內殿講《道德經》,拜以為師。(3分)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帶雨痕。新水亂侵青草路,殘煙猶傍綠楊村。胡人羊馬休南牧,漢將旌旗在北門。行子喜聞無戰(zhàn)伐,閑看游騎獵秋原。[注]①行子:出行的人。8、本詩頷聯(lián)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描繪了一幅怎樣的邊塞風景?(5分)9、請結合全詩分析最后兩句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5分)(三)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 ,哀民生之多艱!嘤嘈闹瀑猓 。2、仰觀宇宙之大, ! ,齊彭殤為妄作。3、 ,渺滄海之一粟。 ,羨長江之無窮。三、實用類文本閱讀(25分)1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25分)的個子。托翁親切隨和地向他伸出手來,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亞賓年長的拉赫瑪尼諾夫,也感到很緊張,雙手冰涼,小聲說:“如果讓我演奏,真不知怎么辦——我的手都凍僵了。”?② 果然,托爾斯泰請拉赫瑪尼諾夫彈一曲。夏里亞賓忐忑不安,看來自己也要被點將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讓兩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對面,兩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帶里。夏里亞賓有時無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發(fā)現(xiàn)托翁興致勃勃地盯著自己,注視著自己的眼睛和嘴巴。當夏里亞賓含著淚水唱出將被槍斃的士兵最后一句話:愿上帝保佑你們回到家鄉(xiāng)吧。托翁抽出手來擦去了流下的兩滴眼淚。③許多人把寫過《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的托爾斯泰看作是遙不可及的巨人,當然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偉大卻是平凡。托爾斯泰的那一串眼淚讓我們窺見了他作為普通人的脆弱。在聽演唱的時候,他并沒有把自己當作“托爾斯泰”來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創(chuàng)造的藝術氛圍之中。這時,他成了一個普通的聽眾。正是在這種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這個時候的托爾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淚的托爾斯泰比海倫還要美麗,我覺得。 ?④ 在托爾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與他最親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輕的秘書費?布爾加科夫。布爾加科夫是托爾斯泰熱情的崇拜者,當時是莫斯科大學的學生。他在《列夫 河北冀州中學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 語文A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13672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