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 Word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四地六校”聯(lián)考2013-2014學年上學期第三次月考高 一 歷 史 試 題(考試時間:90分鐘 總分:100分)一、選擇題:共35個小題,70分。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1.《左傳》(又稱《左傳》記載:“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狈从车恼沃贫扔 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封建制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宗,尊祖廟也”,意思是說,宗法的“宗”本義是宗廟。這說明宗法制A.以宗教信仰為紐帶B.以土地財產(chǎn)為紐帶C.以活動地域為紐帶D.以血緣家族為紐帶毛澤東說:“百代都行秦政制”!爸啤敝窤. 禪讓制B. 宗法制C. 中央集權制D. 世襲制史書記載,“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边@反映的本質是 A.收藏玉璽,天子喜好B.以玉制璽,天子專有C.皇位世襲,君權神授D.天子至尊,皇權至上中國古代有一位皇帝設立了一個新的職務,當時全國共計13人出任這一職務,負責全國十三個行政監(jiān)察區(qū)的監(jiān)察工作。這一職務是A.御史大夫B.刺史C.門下省給事中D.通判“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國許多知識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們實現(xiàn)這一理想的主要途徑是A.參加科舉考試B.等待朝廷察舉C.投筆從戎戍邊D.投作官吏幕僚《舊唐書》唐朝后期“文武將吏,擅自署置,貢賦不入于朝廷。雖稱藩臣,實非王臣也。”材料表明A.君權與相權的矛盾B.中央與地方的矛盾C.文臣與武將的矛盾D.中央與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矛盾《清史稿》記載:“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內閣而于軍機處,蓋隱然執(zhí)政之府矣!痹O軍機處的最主要意圖是A.處理民族事務B.提高行政效率C.強化君主專制D.加強特務統(tǒng)治A.英國的船堅炮利 B.西方列強加緊擴張C.中國的閉關鎖國 D.工業(yè)文明迅速發(fā)展10.有學者在評論某部著作時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它第一次閃爍著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是中國近代化的先聲,在近代中國具有重要的啟蒙作用!边@是著作是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D.《八一宣言》11. 孫中山先生研究了太平天國之后,得出結論說:“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庇^點A.否定B.客觀評價C.高度肯定D.片面評價20世紀初,八國聯(lián)軍統(tǒng)帥瓦德西得出了“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的結論,與這一結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A.禁煙運動B.太平天國運動C.義和團運動D.維新變法運動1912年春,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A.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B.標志著清王朝統(tǒng)治的結束C.宣布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D.標志著中國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憲法的誕生1935年林語常曾痛心疚首地評論道:“1911年的革命不過在種族革命上獲得了勝利,它不過是粉碎了一個皇權,而剩留下了一堆毀垣碎瓦和嗆人的塵灰!贝嗽u論A.全面否定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用B.認為辛亥革命基本實現(xiàn)了三民主義C.為辛亥革命不徹底而深感惋惜D.強調革命未根本改變中國社會性質15.觀察右側的政治宣傳畫,其表達的主題是A.反封建、反侵略 B.政治獨立、經(jīng)濟自主C.國共合作,民族抗戰(zhàn)D.武裝民眾,農(nóng)村割據(jù)16.德國學者南特威希曾說:“我想談談我個人對毛澤東的評價,毫無疑問,他的最大的功績在于,在一個困難的時代里找到一條路,把中國從封建殘余以及帝國主義侵略中解放出來,建立統(tǒng)一的大國!辈牧现械摹耙粭l路”是指A.工農(nóng)武裝割據(jù) B.堅持“城市中心” C.堅持“持久戰(zhàn)” D.實行人民民主17.20世紀30年代,一曲凄愴的《松花江上》唱遍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歌中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备柚械摹澳莻悲慘的時候”是指A.九一八事變B.七七事變C.南京大屠殺D.淞滬會戰(zhàn)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媒體大多采用臨時增刊的形式,大量報道日本從滿洲事變到全面侵華的照片。下列報道與史實不符的是 A.占領海南B.賀南京陷落C.救民于水火D.歡呼勝利“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边@首詩背景是A.北伐戰(zhàn)爭勝利進軍B.平津戰(zhàn)役取得勝利C.渡江戰(zhàn)役取得勝利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語口號濃縮地表現(xiàn)著不同時代的內容和特征下列標語口號按其出現(xiàn)的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打倒列強,除軍” ②“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 ③“外爭國權,內懲國賊”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①②1949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向宋慶齡發(fā)出邀請電報:“中國革命勝利的形勢已使反動派瀕臨死亡的末日……至祈先生命駕北來,參加此一人民歷史偉大的事業(yè)。”“人民歷史偉大的事業(yè)”是指A.籌建新中國B.召開人民代表大會C.召開中共七大D.打倒日本帝國主義A.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B.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D.依法治國的方略23.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它A.標志著新中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階段B.標志著新中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C.為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法律保證D.是新中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文件周恩來在國際社會中享有“紅色外交家”的美譽。他在萬隆會議上提出A.“乒乓外交” B.“一邊倒”的基本方針C.“另起爐灶”的基本方針D.“求同存異”的方針“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后,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長期沒有舉行過會議。這反映當時A.民主法制遭到嚴重破壞B.政治協(xié)商制度被拋棄C.多黨合作制度一度停止D.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中斷1979年1月29日,鄧小平在訪問美國時宣布:“我們不再使用‘解放臺灣’這個提法了,只要臺灣回歸祖國,我們將尊重那里的現(xiàn)實和現(xiàn)行制度!边@一主張A.是對《告臺灣同胞書》的發(fā)展B.放棄以武力解決臺灣問題的政策C.明確了“九二共識”前提和立場D.踐行了“一國兩制”的方針政策27.1981年鄧小平在指導憲法修訂時說:“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在此鄧小平強調的是A.人民民主原則 B.依法治國原則 C.國民平等原則 D.社會主義原則28.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外交政策調整,主張不依據(jù)一個超級大國的意圖來考慮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政策,也不搞“等距離”。這說明A.平衡兩大陣營成為中國首要的任務gkstkB.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而疏遠美蘇兩國C.中國奉行積極的獨立自主外交政策D.國力增強是中國外交獨立自主的前提29.中國有句俗話“一個好兄弟不如一個好鄰居”。聯(lián)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交,突出體現(xiàn)這思想的是A.積極參加國際維和行動B.參與發(fā)起創(chuàng)立亞太經(jīng)合組織C.積極參加世界貿(mào)易組織D.發(fā)起成立上海合作組織A.希臘民主面向全體居民B.古希臘小國寡民基礎上的民主制C.實施財產(chǎn)等級制D.實行陶片放逐法31.王覺非等譯《西方文明史》稱:“棱倫以智慧和公正著稱,他用取消債務的方式解救貧困者,又以成立新政府并賦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權利的辦法平息富人的不滿。……梭倫甚至使雅典政府引進了新的民主原則,……”梭倫改革中引入的“民主原則”體現(xiàn)在A.頒布“解負令” B.實施陶片放逐法C.成立十將軍委員會 D.組成“四百人會議”32.伯利克里說:“我們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稱為民主制,是因為權力不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而是由全體人民掌握!薄叭嗣瘛笔侵窤. 雅典男性公民B. 雅典婦女C. 外邦人D. 奴隸“民主政治是雅典滅亡的罪魁禍首”,持這種觀點的最有力證據(jù)應該是A.人民主權原則使政府處于監(jiān)督之下B.《十二銅表法》維護私有財產(chǎn)權C.公民大會上繁瑣的辯論影響了行政效率D.極端的民主導致了國家權力的濫用和誤用《十二銅表法》是古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這一法典的產(chǎn)生源自A.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B.奴隸反對奴隸主的斗爭C.羅馬帝國的對外擴張D.貴族反對教皇的斗爭《全球通史》寫道:“他們(羅馬人)制定了一部新的法律……即國際法。他們認為這部法律對羅馬人與非羅馬人皆可適用!薄斑@部法律”是指古代羅馬的A.習慣法B.公民法C.萬民法D.自然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宰相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霸住钡囊馑际侵髟祝坛瘯r為管理家務和奴隸之官;周朝有執(zhí)掌國政的太宰,也有掌貴族家務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實已為官的通稱。相,本為相禮之人,字義有輔佐之意!霸紫唷边B稱始于戰(zhàn)國!敃r的所謂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當于丞相。……“宰相”一般只是一個習慣用語,而不是一個正式官名。 材料二材料三 元朝開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為兩省多相制,又以中書省取代尚書省。明朝從廢丞相到實行內閣制,使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中央官制發(fā)生了最重要的變革。 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先秦時期的“宰相”與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分)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作用(4分) 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元朝、明朝中央官制發(fā)生變革的主要原因(2分) 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艾森豪威爾政府(1953―1960年)顯得更激烈地敵視北京。美國不僅拒絕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還頑固地反對它加入聯(lián)合國。美國推行了一項對中國實施軍事包圍的政策,其中包括美國在朝鮮、日本、沖繩、臺灣、南越、緬甸和泰國等地區(qū)保持軍事基地。――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材料二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總統(tǒng)在美國堪薩斯城對世界格局提出了“五個中心”的看法。他認為,美、蘇、中、西歐和日本是世界的五個力量中心。美國意識到自己的霸權地位已嚴重衰落,面對蘇聯(lián)的爭霸,美國領導人更產(chǎn)生了緊迫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全面執(zhí)行尼克松主義的一項內容,為了改善在美蘇爭霸中關國的戰(zhàn)略處境,美國開始了接近中國的過程。――《中國外交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材料三 盡管福建省四地六校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試題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20788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