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Word版含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杭十四中二?一三學年第一學期期末測試高一年級語文學科試卷考試說明:1.本試卷分試題卷和答題卷?荚嚂r間是1月19日8:00——9:40,共100分鐘;試卷共6頁;滿分100分。2.答題前,務必先在答題卡上正確填涂班級、姓名、準考證號。3.所有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上,寫在試題卷上無效。請按題號在各題的答題區(qū)域(黑色線框)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4.考試結束,上交答題卷。一(21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A.雋永(juàn) 斂裾(jù) 妖童媛女(yuàn)B.恣意(zī) 摭拾(zhí) 安土重遷(zhòn?)C.發(fā)軔(rèn) 湔雪(jiān) 鑼鼓喧闐(tián)D.戕害(qiāng) 田鳧(jī) 跌宕而起(dàng)2.下列詞語書寫全都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寒暄 勻調 昊天 沸返盈天B.狙擊 甲胄 緣份 步履蹣跚C.泅水 熨貼 拮據(jù) 威風凜凜D.桌幃 坐落 靜謐 概莫能外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①由于人類文明史和意識形態(tài)史對文章的_______,人們對文章總是有著習慣性的推崇。②這家企業(yè)改革的主要任務,_______是裁減職員,更重要的是增加工作效益。③梅派藝術博大精深,在京劇藝術發(fā)展過程中,它的作用是_______的。A.器重 不止 不同凡響B(tài).器重 不只 不同凡響C.倚重 不止 不可估量D.倚重 不只 不可估量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項是(3分)A.我校開設的選修課獲得學生的一致好評,今年兄弟學校前來我校學習逾5000人次以上。B.俄國作家巴別爾的戰(zhàn)地文學作品,著力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的真實以及特殊環(huán)境下人的真實心理,具有強烈的人性光輝。C. 今年4月23日,全國幾十個報社的編輯記者來到國家圖書館,參觀展覽,聆聽講座,度過了一個很有意義的“世界閱讀日”。D.為了表現(xiàn)這種血肉相連的內部感受,舒婷采用了意象疊加和強化,使不可感的主體的情感,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的東西,激活了讀者的想象。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3分) (1)適逢深秋時節(jié),__________江碧舸流,色彩絢麗,美景盡覽。 (2)我必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__________每一陣風吹過, 我們都相互致意。 ①獨立洲頭,俯瞰山紅林染。 ②獨立洲頭俯瞰,山紅林染。 ③葉,相觸在云里;根,緊握在地下。 ④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云里。A.①③ B. ①④C. ②③ D. ②④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點,整合成一個單句,解釋“端午節(jié)”。(不超過40個字。3分)?① 端午節(jié)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又稱端陽節(jié)。② 端午節(jié)的時間是在每年的夏歷五月初五這一天。③ 端午節(jié)的起源說法不一,但大多認為源于紀念投汨羅江自沉的戰(zhàn)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④ 過端午節(jié)人們通常要賽龍舟,今年湖北就舉行了龍舟競賽活動,香港、澳門也派了代表隊參加。⑤ 過端午節(jié)時南方各省區(qū)人們通常要吃粽子,這是用箬葉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種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三小題。3分)。(1) , ,萬類霜天競自由。(毛澤東《沁園春?長沙》)(2)茍以天下之大, _ __ , ____ 。 (蘇洵《六國論》)(3)廊腰縵回,___________;各抱地勢,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宮賦》)(4)____________,談笑間、______________。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5)元嘉草草,_________,_________。(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二(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題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選自《六國論》)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判:決定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速:招致C.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向:以前D.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當:當……時候9.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A.暴秦之欲無厭 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 舉匏尊以相屬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D.趙嘗五戰(zhàn)于秦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10.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選文引用古人的話,以“抱薪救火”為例證,說明以地事秦必然導致滅亡的嚴重后果。B.選文以齊、燕、趙三國滅亡的進程,具體論證了“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的道理。 C.這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蘇洵文風特點: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xiàn)力。 D.兩段文字均采用對比論證及事實論證的方法,論證文章中心論點,發(fā)人深思,令人警醒。 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1)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2)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12~13題。(6分)柳梢青?送盧梅坡劉過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遠,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邊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傷情?覺幾度、魂飛夢驚。后夜相思,塵隨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飲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12.“聚散匆匆”一句在內容上強調什么?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2分)13.作者在表達感情時主要運用了什么手法?請結合全詞內容具體說明。(4分)三(20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20題(一)圍棋起源于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征。圍棋極可能源自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因為其形制、內涵與中華文明的源頭相符。 圍棋的產生和發(fā)展,始終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lián)系在一起。圍棋不僅對個人修身養(yǎng)性,而且對民族社會的群體心理產生深刻影響。 圍棋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寶、高度智慧的結晶,這種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賜的,也不是帶有感情色彩的主觀結論,而是人們在反復實踐和比較中認識到的,是隨著社會和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深化和升華的。 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各種擲彩博累活動的比較中確立起來的。最早有文獻記載的圍棋活動是在春秋時期。從春秋到西漢,社會風氣浮躁、趨利,具有運氣性和刺激性、宜于賭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廣,圍棋處于受擠壓的位置,但始終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東漢中期后,社會風氣轉變,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為自由,人們不滿足于擲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競智斗巧,圍棋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和重視,而曾經盛極一時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時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它們不符合我們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圍棋在與他們的比較中表現(xiàn)出了本質上的優(yōu)勢。 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在與傳統(tǒng)禮教觀念斗爭中確立起來的。圍棋作為反映和體現(xiàn)人們心靈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動,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認為不符合傳統(tǒng)倫理觀念。后來,人們逐步認識到這些觀念都是不對的。從東漢中后期到魏晉時期,人們開始從生命意義上認識圍棋的價值,就把圍棋作為自覺的藝術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納入儒士必備的藝技。圍棋的價值和地位是從正反兩方面的社會實踐對比中確立起來的。人們在圍棋活動的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圍棋本身具有娛樂、教育、競技、交際等功能。弈棋活動的負面作用不能歸咎于圍棋本身,而是人們自己對“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人們普遍肯定了圍棋的功能和價值,確立了圍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寶地位。對圍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確認識圍棋價值的出發(fā)點,應當是“國藝價值觀”。所謂“國藝”,就是與國家民族有深厚淵源,上升到國家層面,能夠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藝術和技能形式。儒家開始只承認“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shù),其中沒有圍棋。到魏晉時人們對“藝”有了嶄新的認識,突破了儒家歷來只重“六藝”的傳統(tǒng),把圍棋納入“藝”的范圍,圍棋登入“國藝”的殿堂。事實證明,圍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寶地位,也只有“國藝”一詞才能相配。 (選自林建超《圍棋與國家》,有刪改)14.關于圍棋的起源和發(fā)展,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A.圍棋發(fā)源于上古時期的結繩而治、河圖洛書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飽含著文明母體的基因和特征。B.圍棋起源于中國,是黃河文明的產物,其產生和發(fā)展始終與弈者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聯(lián)系在一起。C.圍棋有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西漢時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而廣泛流行,東浙江省杭州十四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21476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