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余江一中2015-2016學年度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余江一中2015—2015學年上學期高一中考試物理試卷考試時間:100分鐘;命題:張春平 審題:鄒愛民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52分。有一個或多個正確,全部選對得4分,部分選對得2分,錯選或不答0分)1.甲乙兩物體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x-t圖象如圖所示,以甲的出發(fā)點為原點,出發(fā)時刻為計時起點。則從圖象可以看出( )A.甲乙同時出發(fā)B.在t1-t2時間內,甲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C.甲開始運動時,乙在甲前面x0處D.甲在中途停了一會兒,但最后還是追上了乙2.物體在光滑斜面頂端由靜止開始勻加速下滑,最初4 s內經過的位移為S1,最后4 s內經過的位移為S2,且S2-S1=8m,S1:S2=1:2。則物體運動的加速度及斜面長度分別為 ( )A、1m/s2 18m B、0.5 m/s2 9 mC、0.1 m/s2 8 m D、0.1 m/s2 1.8 m3.一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先后經過a、b兩點時的速度分別是v和7v,經過ab的時間是t,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經過ab中點的速度是4vB.經過ab中間時刻的速度是4vC.前時間通過的位移比后時間通過的位移少1.5vtD.前位移所需的時間是后位移所需的時間的1.5倍4.物體在三個共點力作用下保持靜止狀態(tài),已知其中兩個力的大小分別是F1=4N, F2=7N,則第3個力F3的大小不可能是( )A.3N B.7N C.11N D.15N5.某物體做直線運動的速度—時間(v-t)圖象如圖所示,則由圖象可以判斷出物體的運動情況是:A.物體做往復運動,2 s內的位移與6 s的位移相同B.物體自始至終做勻變速直線運動C.物體一直沿某一方向做直線運動D.物體做往復運動,4 s內的位移與6 s的位移相同6.一質點沿直線運動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線如圖1所示,則該質點的位移(從t=0開始)隨時間變化的圖線為圖2中的哪一個?7.一個小石子從離地某一高度處由靜止自由落下,在小石子下落通過A點時按動快門對小石子照相得到如圖所示的照片,由于小石子的運動,它在照片上留下一條模糊的徑跡AB。該愛好者用直尺量出軌跡的長度,如圖所示.已知曝光時間為s,重力加速度g=10 m/s2,則小石子出發(fā)點離A點約為(  )A.5 m B.10 m C.15 m D.25 m8.利用速度傳感器與計算機結合,可以自動作出物體運動的圖像. 某同學在一次實驗中得到的運動小車的速度—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出此可以知道 ( )A.小車運動的最大速度約為0.8m/sB.小車的最大位移約為8.4mC.小車最小加速度約為0D.小車做曲線運動9.如圖所示, 用繩索將重球掛在墻上,不考慮墻的摩擦。如果把繩的長度增大一些,則球對繩的拉力F1和球對墻的壓力F2的變化情況是:( )A.F1和F2都增大 B.F1減小,F2增大C.F1增大,F2減小 D.F1和F2都減小10.一個彈簧掛30N的重物時,彈簧伸長1.2cm,若改掛100N的重物時,彈簧總長為20cm,則彈簧的原長為( )A.12cm B.14cm C.15cm D.16cm11.如圖所示,AO、BO、CO三根繩子抗拉程度完全一樣,如果CO繩子吊著重物的重力逐漸加大,當超過一定量時,則最先斷的繩子是:A.AO繩子 B.BO繩子 C.CO繩子 D.三根繩子同時斷12.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木塊在質量為M的長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塊同時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長木板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木塊與木板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1 ,木板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2 ,以下幾種說法正確的是A.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 B.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M)g C.當F>μ2(m+M)g時,木板便會開始運動D.無論怎樣改變F的大小,木板都不可能運動13. 某同學做“探索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系”實驗。他先把彈簧平放在桌面上使其自然伸長,用直尺測出彈簧的原長L0,再把彈簧豎直懸掛起來,掛上砝碼后測出彈簧伸長后的長度L(在彈性限度內),把L-L0作為彈簧的伸長X,這樣操作,由于彈簧自身重力的影響,最后畫出的圖線可能是下列所示圖線的哪一個?( )二、填空實驗題(每題4分,共12分)14.重的木塊用水平力壓在豎直墻上靜止不動,已知F=100N,木塊與墻的動摩擦因數μ=0.25,此時墻對木塊的摩擦力的大小是__ __;若撤去力F,木塊沿墻下滑,則此時墻對木塊的摩擦力大小是__ ___。15.如圖所示,某同學用彈簧秤拉著木塊在水平桌面上滑動,記錄了下表所示的測量數據,為了測定木塊與水平桌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他應選用第 次實驗數據,還必須測量的物理量是 。16.給你兩個彈簧測力計,一根橡皮條,一張白紙,細繩套(兩個),三角板(兩個),方木板等按課本要求做《互成角度的兩個共點力的合成》實驗,實驗中主要步驟有: A.只用一個彈簧測力計,通過細繩套把橡皮條的結點拉至O點,記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和細繩的方向,按同標度做出這個拉力F ′ 的圖示; B.用鉛筆描下O點的位置和兩條細繩套的方向,并記下兩個彈簧測力計的讀數; C.比較一下,力F′與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出的合力F大小和方向是否在誤差允許范圍內相同. D.用兩只彈簧測力計分別鉤住細繩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使橡皮條伸長,讓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 E.把白紙釘在木板上,并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的A點,讓兩根細繩套拴在橡皮條的另一端(結點); F.用鉛筆和刻度尺從力的作用點(位置O)沿著兩繩套的方向畫直線,按選定的標度作出這兩只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1和F2的圖示,以F1和F2為鄰邊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作平行四邊形,過O點畫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即為合力F的圖示. G. 改變兩個力F1、F2的大小和夾角,再重復實驗兩次.(1)將上述步驟,按實際操作的先后順序填在后面: (2)在本實驗中,用F表示理論合力,F′ 表示實驗測出的合力,則下面的兩個圖中,比較符合實驗事實的是 ( )四、計算題(46分)17.(7分)如圖所示,斜面傾角為θ=370,在斜面上放著一重為100N的物體,問:⑴ 重力沿斜面下滑方向的分力、沿斜面垂直方向的分力各多大?⑵ 如果物體和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2,那么讓物體下滑,在下滑過程中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sin370=0.6,cos370=0.8)18(10分)酒后駕車嚴重威脅交通安全。飲酒后會使人的反應時間(從發(fā)現情況到實施作制動的時間)變長,造成反制距離(從發(fā)現情況到汽車停止的距離)變長。假定汽車的速度勻速行駛,剎車時汽車的加速度大小是8m/s2,正常人的反應時間為,飲酒人的反應時間為.[]問:(1)駕駛員飲酒后的反制距離比正常時多幾米?(2)飲酒的駕駛員從反應過來,開始剎車的4 s內發(fā)生的位移為多少?(3)若要飲酒的駕駛員安全駕駛,他必須要與前面的車輛保持多大的距離?19.(10分)如圖所示,帶有小孔的A、B兩小球穿在水平放置的細桿上,相距為L,兩小球各用一根長也是L的細繩連接小球C,三個小球的質量都是m.求:(1)細線對B小球的拉力大。2)桿對小球A的支持力的大。3)桿對小球A的摩擦力的大。20.(10分)如右圖所示,在傾角為37°的固定斜面上靜置一個質量為5 kg的物體,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8.求:(1)物體所受的摩擦力;(sin 37°=0.6,cos 37°=0.8)(2)若用原長為10 cm,勁度系數為3.1×103N/m(的彈簧沿斜面向上拉物體,使之向上勻速運動,則彈簧的最終長度是多少?(取g=10 m/s2)?2015-2016學年上學期高一物理參考答案一、選擇題1.ACD 2.A 3.BC 4.D 5.A 6.B 7.A 8.ABC 9.D 10.D 11.A 12.AD13.。 C【解析】。因為彈簧有個原長,所以答案選C。二、非選擇題14.10N 015.4 ,木塊的重力16.(1)E D B F A C G (2)A17.(1)60N、80N(2)16N,沿斜面向上18.(1)30 m (2)95 m (3)101.25 m【解析】試題分析:(1)=30m/s,由題意知駕駛員飲酒后的反應時間變長為: 1.5 s-0.5 s=1 s駕駛員飲酒后的反制距離比正常時多: (2)勻速運動的位移為:還有2.5 s做勻減速運動,根據位移公式,發(fā)生的位移為:總的剎車距離為:x1+x2=95 m (3)勻減速直至停下,根據速度位移公式,發(fā)生的位移為:[]解得:若要飲酒的駕駛員安全駕駛,他必須要與前面的車輛保持距離為:考點:本題考查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涉及汽車制動問題。19.(1)(2)(3)[]【解析】試題分析:(1)C球受力如圖所示,根據平衡條件有:2Tcos30° =mg (2分) 解得 (2分)(2)A球受力如圖所示,根據平衡條件有:[學科]Tsin60+mg=N (2分)Tcos60° =f, (2分)解得 (2分) (2分)考點:考查受力平衡的分析點評:本題難度較小,選擇正確的研究對象是關鍵,對于4個力以上的受力分析通常采用正交分解法20.(1)30 N 方向沿斜面向上 (2)12 cm【解析】試題分析:(1)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受力分析如右圖所示,則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mgsin 37°代入數據得=5×10×sin 37°N=30 N,摩擦力方向為沿斜面向上.(2)當物體沿斜面向上被勻速拉動時,如下圖所示,彈簧拉力設為F,伸長量為x,則F=kxF=mgsin 37°+ =μmgcos 37°彈簧最終長度l=l0+x,由以上方程解得l=12 cm.考點:摩擦力;共點力平衡點評:關鍵是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根據平衡條件解題絕密★啟用前江西省余江一中2015-2016學年度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253520.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贛州市十二縣(市)重點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