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高中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學習指導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語文基礎知識的類型及其重要性

“知識是智能的基礎,記憶是思維(智力之核心)的基礎”,可見掌握“雙基“的重要。

“語文基礎知識”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凡語音、字詞、句法、修辭、標點符號、文化文學常識、寫作常識、詩文背誦等,都包括在內。為學習方便,我們可以把它分成兩類:記憶型、應用型。從高考考綱考點考題上看,記憶型的知識,起碼有字詞的音形義(歷年第1第2等試題),文學文化常識的表述和填空(如1996年第9題、30題),名言佳句的填空(第Ⅱ卷),文言文實詞的比較(1996年12、13、14題)等。應用型的基礎知識,如標點符號、近義詞和成語的選擇、病句的診斷、古今詩文的理解和賞析,幾乎覆蓋所有考題。

二、學習掌握“雙基”的有效方法

1、強化記憶的“秘訣”

掌握基礎知識的過程,實質就是與遺忘作斗爭的過程。這里根據(jù)心理科學,總結強化記憶的五條訣竅。

①首記:“一飛沖青天,曠世不再鳴”。這是說對首次記憶的新內容,一定要“不惜千金買寶刀”。心理學表明:10分鐘能記住的東西,要再有5分鐘,變換著方式(默想、默寫、誦念等)去記憶,效果最佳。許多同學,記憶新知識時,只是達到了一種臨界狀態(tài),就自以為記住了。這樣的記憶量,十分鐘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間隔記憶復習的困難,實在得不償失。

②復記:“懸蟲低復上,斗雀墮還飛”。反復記憶才能相對克服遺忘。對較復雜、深奧信息的記憶,不可能一勞永逸。心理實驗證明:凡自己默誦 的東西,三小時后遺忘10%,三天后遺忘25-30%,時隔越長,遺忘率越高。我們重點中學的學生,必須結合實際,科學安排復記。首記可在講課當天晚自習;二輪記憶在臨新課前一天自習,或其它時間;三輪則在課前幾分鐘,用過電影的方式再現(xiàn)。事實證明,各輪復記的時間,一次比一次短,絕對可行。

③化簡:“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對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在分析理解的基礎上 高三,能夠化簡為原始的、天然的、通俗的要素,就能記得牢、多、快。這里介紹三種化簡法。第一,抓共性化簡。如很多形聲字、會意字,其中有很多字的構字部件是“人”和“手”的變形。如“ 亻”、“方”、“元”、“攵”、等是“人”的變形;“扌”、“寸”、“又”、“彐”、“廾”等是“手”的變形。抽出變形“人”和“手”,能幫我們區(qū)分很多漢字的形和義。如“陷”左上為人凡īan 韻者皆從“xiàn”(“陷”之古字),“舀”上為手,凡ao韻者皆從“舀”。“舁”下為手,當“舉”講,不是“鼻”的下部!凹馈鄙弦浴坝郑ㄊ郑比 霸拢ㄈ猓保硎竟Ь,不是“登”的上部(張開的兩只腳)!澳痢币浴芭!、“人”會意!氨蹦艘浴笆郑ㄥ妫贝楹蹋杂小氨鼱T夜讀”之用,“兼”乃以手撮雙禾,所以解為同時取得、同時、再加上、還有等。第二,舉“例句”化簡,如通過“狼吞虎咽”掌握“使動”;通過“歌喉甜潤”掌握“形容式”通感;通過“我有個姐姐在北京讀書”和“我有理由反駁你”,掌握“有”字帶起的“兼語式”和“連動式”等等。第三,編“歌訣”化簡。如學習了逗號的多種用法,可自編自己能領悟的歌訣:句子當中常停頓,要用逗號來分清:復句中,分句間;單句中,很關鍵--主謂長,或倒裝,動詞后,賓語長;狀語在句前,句中又較長;稱呼應對序次后,插入成分在兩旁;復雜并有停頓,用逗用頓細思量。

④強聯(lián):“變形易色,隨風東西”。要善于在未知與已知之間、抽象與具體之間、雜亂與條理之間,進行識記內容的聯(lián)系與轉換,這是強化記憶的有效方法。如果發(fā)現(xiàn)不了上述聯(lián)系,寧可根據(jù)個人體驗或外部的、偶然的聯(lián)系,“強行自制”一種聯(lián)系,不怕“變形易色,隨風東西”。如《為了忘卻的紀念》豈不《南腔北調》?《論雷鋒塔的倒掉》,乃一《墳》堆;“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正是〈戰(zhàn)國策〉;“莫(摸)里哀”作繭自縛〈吝嗇鬼〉。又如記憶古代的人名與字,如沒有“互補”、“互反”關系,都可用以上方法 。

⑤札記:“閑云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伴e云”飄來蕩去,“一片”不能成雨。一定要準備一兩個袖珍札記本,按基礎知識的綱目分類,隨時摘記或剪貼各種基礎知識。這里參考考綱考點和考題,提供一個分類綱要:容易讀錯的字(如形、義也易出錯,不妨就地記錄,下列各項也可照此處理):容易寫錯講錯的字詞、成語;近義詞和反義詞;不易掌握的關聯(lián)詞語;語法和美名病句;常用修辭;標點符號;古今文化常識;古今文學常識;名言佳句;常用文言實詞;寫作常識;寫作素材。關于以上內容,有不少現(xiàn)成的匯編書刊,還用自己作札記嗎?用,因為一般匯編是針對普遍情況而錄輯的,使用起來不切合每個人的情況,浪費時間。應將其中自己模糊不清的重新摘錄出來,以免復習時作無用功。很多同學因為時間緊,沒空作札記,或者集中突擊抄錄、背誦,結果還是“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仍是一筆糊涂賬。

2、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可靠途徑

高考《語文科說明》強調:“語言知識著重于應用,不考名詞術語!边@和《大綱》中“不要用名詞術語考學生”的原則是一致的。歷屆高考命題,如第1卷全是單項選擇,要求學生在準確把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迅速四選一,又如第2卷簡答題,考核學生對語法章法的運用和應變能力,都體現(xiàn)了上述原則。那么,如何在平時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呢?

①比較:A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種春風有兩般“。必須細心發(fā)現(xiàn)與感悟某些基礎知識的同中之異。平時,有的同學只注意了借代與借喻;象征與借喻、雙關;移用、移覺與移情;連動句與兼語句等修辭語法方面的比較,其實這是很不夠的,還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在標點、詞語(包括成語)章法諸方面的相異處。如省略號與破折號都可以表示語言中斷,但究竟有什么細微差別,表注釋說明的破折號、冒號、括號有什么不同的適用范圍,清早、清晨、黎明、拂曉(軍事用語)有什么不同,“密密匝匝”與“密密麻麻”有什么差別,“先國之急而后私仇”與“每行事輒先人后己”中的“先”“后”是使動還是意動(似乎都可譯為“把什么放在……”,但前一句是給門客作思想工作時說明自己主觀認識的,在語境中宜為意動;后者使動)。又如,一段文章首有概括,尾有總結,應該以哪句為中心句?這就需要比較其明晰度和全面性。

B“桃花細逐楊花落,黃鳥時兼白鳥飛”。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和感悟異中之同。這是同學們較少涉及的一種比較。事實上,很多知識都有交叉重合之處,如果沒有求同的習慣,勢必造成認識的混亂和做題的猶豫。學習好的學生,總是帶著“舊知”去感悟“新知”,既能區(qū)分某些知識的相異點,又能抓出相同點。如比喻與此比擬常常兼格,泰山巖石“有的像蓮花瓣(形似;以擬物),有的像大象(同上),有的像老人(只是形似,而人格化不足,此語不能說比喻比擬人兼格),有的像臥虎(同前),有的錯落成橋(同前),有的兀立如柱(同前),有的側身探海(擬人為好),有的怒目相向(擬猛虎)。經(jīng)一一比較,總的說來運用了比喻和比似是不錯的。又如“阿”與“陟”中有相同的“左耳”(左耳為“阜”,土山),因此“阿”有山陵義,“陟”為登高。其他如徘徊、躑躅、踟躇(躕)、彷徨、徜徉、逡巡,有共同的意素;連動句、兼語句的第一個動詞謂語,都可用存現(xiàn)動詞(有、沒有)帶出;說明順序的由主到次、由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由簡到繁,都體現(xiàn)了“邏輯關系”……經(jīng)常異中求同,則可“千顆明珠一甕收,君王到此也低頭”。

②總結:“暗中摸索總非真,眼觸心生法自神”。光靠平時聽課,從老師那里學一些答題的方法(如下定義的方法,變換句式的方法),是不夠的,還應當“眼觸心生”各種方法,把自己學習和運用的一些粗淺的或精要的體會,總結出幾條,作為學習和實踐的遵循。如概括段意有三法:或牽頭羊(取中心句);或摘熟瓜(聯(lián)綴關鍵的并列詞語);或自煉金鐘(自出文句,超級概括)。又如,在分析復句或分層時,必須把長句縮短、內容化簡,才便于把握上下文章及其關系。而長句縮短有老師講的“緊縮法”(找主干),可有時用緊縮法不但沒用,而且有害,因為緊縮后只剩皮骨而沒有血肉。如:“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傳統(tǒng),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睂Υ耍覀兛梢赃@樣化簡:歷史悠久,文明燦爛,傳統(tǒng)獨具,貢獻卓越。這樣一來就把中華民族歷史的基本特征涵蓋了。這種方法是把賓語轉為主語,把定語轉成謂語,可以叫做轉換法。又如很多同字寫議論文的結尾非常簡陋,不是機械重復論點,就是口號化、公式化,那么,通過學習課內外文章也要自評總結一下。如歸納升華法(〈拿來主義〉);優(yōu)勝條件激勵法(〈崇高的理想〉);目的意旨伸說法(〈當說必說〉)等等。

③練習:“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除重視老師布置的練習之外,要有自己獨到的練習。首先,要注意選擇綜合性強、又緊扣考點考題的練習。當前有些同學多側重有關構字法、詞語合成方式、句子語法圖解、修辭格辯識的練習。這類練習拘泥于單項知識的初步運用,又有違離考試說明的原則之嫌,沒有什么價值。應著重綜合性強、內容看似平易卻奇崛的練習。如高考題中考查的字詞,很多是常見字詞(迫不即[及]待、仗義直[執(zhí)]言、酗[xiōng?xù]、觥[guāng ?gōng] ),所謂奇形崛,應是一指“常字見險”,二指文字意味濃(如考題有“繁翳”、“羞赧”、“綺麗”),三指維護語言的純潔的必要工程,如“覆”、“像”、“疊”幾字曾一度合法簡化為“復”、“象”、“迭”,而后來又糾正了,比如1997年“二簡字”在1986年廢止了。而其中有的影響深廣或不被重視,高考對此也有涉及(迭與疊)。又如,近義詞和近義成語的運用,綜合性很強,這些更應多作練習。當然,也要注意關于標點符號等靈活性強、難度大的單項練習。如1993年有這樣的題:下列各句加點的部分與“學校對我們的意見很重視”中加點的部分結構相同的一句是: A老師對學生的表揚非常及時。 B大家對他的關心使他很受感動。 他對我的意見很不少。 我對你的長處了解得很清。

其次,要注意練習節(jié)奏:初練不怕慢,練后有反饋。比如上題,同樣的介詞結構,卻作了不同的成分,應當從語意與語法的相互制約的關系上細心感悟一番,說出自己的心得。當然,練習還有屬于應試能力的事,不是我們將知識轉化為能力的范疇,在此從略。

④當小先生:“諄諄而后喻,讠堯 讠堯(náo,據(jù)理反駁)而后服!备鶕(jù)實驗,積極參加老師組織的輪流“講習”活動,或向老師請示,自行組織輪流講習,是深入理解知識并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因為當你站出獨立講習的時候,最能促使你作充分準備,把問題說深講透、記牢用熟。其時間安排:每課前三分鐘;晚自習下課前三分鐘;課余時間互相之間;集中時間多人分組講。內容:名言佳句、成語、課文探寶、課外難題。如此,久而久之、大有裨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27910.html

相關閱讀:數(shù)學:學透三大知識版塊重、難點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