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哲學家恩格斯說“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更是一門藝術,是人類思維的自由創(chuàng)造。數學學習方法指導,是數學教學理論研究和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學生在學習內容的同時,還要檢查、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要進行自我檢查、自我校正、自我評價。學法指導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能力。學會學習就是主動學習和善于學習。它不僅指學習者學習目的明確、學習動機強烈、學習態(tài)度積極,學習中能克服困難并能持之以恒堅持;更強調學習者要善于運用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將思考與創(chuàng)新精神貫穿于具體的學習活動及整個學習過程中,從而實現有效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學習。
高一是數學學習中承前啟后的一個關鍵時期。要學好數學,首要任務就要對數學的學科特點、學習過程中的規(guī)律性和方法性有一個全面的認識。
一、初高中數學學科特點的差異
1、數學語言更加抽象化。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以及以后要學習到的函數語言等。
2、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對思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能力要求的突變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適應,故而導致成績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從經驗型抽象思維向理論型抽象思維過渡,最后還需逐步形成辯證型思維。
3、知識內容在量上劇增。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又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初中相比增加了許多,輔助練習、消化的課時相應地減少了。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課后的復習工作,記牢大量的知識;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順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中;第三,因知識教學多以零星積累的方式進行的,當知識信息量過大時,其記憶效果不會很好。因此要學會對知識結構進行梳理,形成板塊結構。如表格化,使知識結構一目了然;類別化,由一例到一類,由一類到多類,由多類再到統(tǒng)一,使幾類問題同構于同一知識方法;第四,要多做總結、歸類,建立主體的知識結構網絡。
二、不良的學習狀態(tài)
1、學習習慣因依賴心理而滯后。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后,還像初中那樣,有很強的依賴心理,跟隨老師慣性運轉,沒有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表現在不制定計劃,坐等上課,課前沒有預習,對老師要上課的內容不了解,上課忙于記筆記,沒聽到“門道”。
2、思想松懈。有些學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來。他們認為自己在初一、二時并沒有用功學習,只是在初三臨考時才發(fā)奮了一、二個月就輕而易舉地考上了高中,因而認為讀高中也不過如此,高一、高二根本就用不著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臨考時再發(fā)奮一、二個月,也一樣會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學的。存有這種思想的學生是大錯特錯的。中考的題目并不具有很明顯的選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國還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說還是屬于一種精英教育,只能選拔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去讀大學,因此高考的題目具有很強的選拔性,如果心存僥幸,想在高三時再發(fā)奮一、二個月就考上大學,那到頭來就會后悔莫及。
3、學不得法。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學生上課沒能專心聽課,對要點沒聽到或聽不全,筆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也有一大堆,課后又不能及時鞏固、總結、尋找知識間的聯系,只是趕做作業(yè),亂套題型,機械模仿,死記硬背,還有些學生晚上加班加點,白天無精打采,或是上課根本不聽,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視基礎。一些“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生,常輕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學習與訓練,經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認真演算書寫,但對難題很感興趣,以顯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騖遠,重“量”輕“質”。到考試中不是演算出錯就是中途“卡殼”。
5、進一步學習條件不具備。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相比,知識的深度、廣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飛躍。這就要求必須掌握基礎知識與技能為進一步學習作好準備。高中數學很多地方難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數值的求法,實根分布與參數變量的討論,三角公式的變形與靈活運用及實際應用問題等。有的內容還是初中教材都不講的脫節(jié)內容,如不采取措施,查缺補漏,就必然會跟不上高中學習的要求。
來源:京翰教育中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285103.html
相關閱讀:與高一學生談數學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