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1.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A.宗法制B.郡縣制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 D.廣東、廣西3.下列史實符合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的是:A.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繼位 B.宋太宗繼承兄長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長孫繼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繼位4.《荀子?儒效篇》記載:“(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周王姓姬)獨居五十三!边@段材料能夠說明西周分封制中分封的主要對象是:A、周王的親族 B、在戰(zhàn)爭中立功的將士 C、周王的姻親 D、商朝的王族和貴族5.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圖,它透露出的相關制度信息有①禪讓制 ②分封制 ③世官制 ④宗法制A.①③ B.②④C.①②③ D.②.C.奪去王侯爵位 D.削減王國封地8.宋朝形成了“中書主民,樞密院主兵,三司主財,各不相知”的局面。這反映出:A.宰相職權范圍擴大 B.專制皇權達到頂峰C.君權對相權的制約 ?D.中央對地方控制加強?9.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編纂的文學總集《文選》在唐代備受青睞,宋初仍有“《文選》爛,秀才半”之說。這一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是:A.儒學喪失了獨尊地位 B.進士科主考詩賦策論C.社會上書籍極為匱乏 D.唐朝人喜愛南朝文化10.柳宗元認為,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漢七國之亂“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種說法最符合材料原意:A.郡縣制與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沒有關系 B.七國之亂因漢初分封而爆發(fā)C.郡縣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統(tǒng)治 D.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11.《朱子語類》云:“唐事,每事先經(jīng)由中書省,中書省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若有未當,則門下繳駁,…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睂Υ 理解有誤的是:A.體現(xiàn)三省分權制 B.完善中央監(jiān)察機制 C.減少行政決策失誤 D.分散相權加強皇權 12.唐代和宋代都有諫官。唐代諫官由宰相薦舉,主要評議皇帝得失;宋代諫官由皇帝選拔,主要評議宰相是非。這說明:A.唐代君主的權力不受制約 B.唐代以諫官削弱宰相的權力C宋代諫官向宰相和皇帝負責? D.宋代君主專制的程度高于唐代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A.避諱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B.皇帝權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無上 D.百姓對漢文帝的尊敬 16.右圖中人物主持政務以后,頻繁更換丞相,破格選用人才,形成“外朝”和相對應的“中朝”(“內朝”)。他即位后,還下詔策試賢良,讓中央和地方上薦舉人才。他在位期間,該朝代出現(xiàn)強盛局面。他就是: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明太祖17.錢穆在《國史新論》中說:“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边@表明:?A.封建統(tǒng)治出現(xiàn)民主化的演變趨勢B.宰相位尊權重的地位進一步加強C.宰相由一人到多人,權力被分割D.漢代宰相掌握實權,唐代宰相形同虛設18.按唐制,中男(男丁16歲以上至21歲為中男)不服兵役,成男(男丁22歲以上為成男)才服兵役。封德彝提出中男服兵役的建議,得到太宗許可。但是,魏征不肯簽署文件,并指出這是竭澤而漁的做法,最終此提議沒有通過。據(jù)此可知,當時魏征供職于:A.尚書省 B.中書省? C.兵部 D.門下省19.明史專家吳晗在《朱元璋》一書中曾這樣描述我國古代的君臣關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本缄P系從坐而站而跪,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重要特點是:A.中央對官員的管理日益加強 B.內閣制度日漸成熟 C.等級制度越來越嚴格 D.皇權的不斷加強20.關于秦朝設郡的數(shù)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郡的具體數(shù)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中最可信的應是:A.《史記》的記載 B. 民間的傳說 C. 史家的研究論文 D. 秦簡的記載21.下表所示為唐代明經(jīng)、進士兩科的考試內容,從中可以看出進士科與明經(jīng)科相比 (摘編自陳茂同《中國歷代選官制度》)A.更為重視對考生經(jīng)義記憶和解讀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對儒家經(jīng)書學習的傾向較為明顯.對考生文學素養(yǎng)和處理時務能力的要求較高D.成為當時錄取考生數(shù)量最多的一種考試科目在太廟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號,稱廟號.《宋史包拯傳》記載:“(包拯)遷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張方平為三司使,坐買民產(chǎn),拯劾奏罷之……后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后拜樞密副使!卑谟分胸⑷臼、樞密副使時分別職掌A.監(jiān)督百官管理財政管理軍政 B.管理財政監(jiān)督百官管理軍政C.管理財政管理軍政監(jiān)督百官D.監(jiān)督百官管理軍政管理財政.材料三?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稱嫡子,其他妻室所生之子為庶子。周王的嫡長子、嫡長孫一系有繼承王位的權利,稱其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對于大宗稱為小宗。而次子、庶子的嫡長子、嫡長孫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以此類推,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wǎng)。小宗必須服從大宗。材料四 對于異姓有功的貴族,則通過聯(lián)姻,成為甥舅,分封為諸侯,納入宗法體系!坝H親”“尊尊”在這里獲得完備的、嚴格的體現(xiàn),成了宗法制的精神支柱,從而又是周禮的根本原則。(2)材料三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哪種制度?由材料看出,該制度的最大特點是什么?(4分)?(3)三段材料所反映的兩種制度之間的關系如何?各有何積極作用?(6分)?(4)周天子常稱諸侯為伯父、叔父,稱異姓諸侯為伯舅、叔舅,結合材料解釋原因。(4分)27.(16分)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 元光元年,漢武帝“初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漢舉賢良,自董仲舒以來,皆對策三道!敃r未有黜落法,對策者皆被選,但有高下爾。此后,郡國每歲薦舉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為官,成為定制。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材料二 曹魏黃初元年,魏文帝采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選;擇州郡之賢有識鑒者為之,區(qū)別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材料三 (盧商)早孤,家窶(jù,貧寒)困,能以學自奮。舉進士、拔萃,皆中。由校書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遷,至大理卿。……擢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七 材料四 唐太宗曾對吏部尚書杜如晦說:“今專以言辭刀筆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敗職,雖刑戮之,而民已敝矣。”(1)材料一、二、三分別反應的是什么選官制度?并概括選官標準和選官方式的演變。(8分)(2)根據(jù)材料二和材料四,概括在這兩種選官制度考試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說明兩者的關系。(4分)(3)材料四說明了什么問題?從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演變中,你能得出哪些啟示?(4分)28.(6分)下面是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四幅地圖(部分)。?根據(jù)以上地圖并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代地方行政管理體制的演變,并分析其發(fā)展趨勢。?方國聯(lián)盟湖北省沙市中學2015-2016學年高一9月第一次雙周練歷史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319363.html
相關閱讀:江蘇省邗江中學(集團)2015-2016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