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正定中學213-2015學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高一年級第二學期第一次月考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閱讀題)和第Ⅱ卷(表達題)兩部分。2、本試卷考試時間為150分鐘,總分150分。第I卷 閱讀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馮友蘭人們開始讀中國哲學著作時,第一個印象也許是,這些言論和文章都很簡短,沒有聯(lián)系。打開《論語》,你會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數(shù)語,而且上下章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打開《老子》,你會看到全書只約有五千宇,不長于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墒菑闹袇s能見到老子哲學的全體。習慣于精密推理和詳細論證的學生,要了解這些中國哲學到底在說什么,簡直感到茫然。他會傾向于認為,這些思想本身就是沒有內(nèi)部聯(lián)系吧。如果當真如此,那還有什么中國哲學。因為沒有聯(lián)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為哲學的?梢赃@么說: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表面上的聯(lián)系,是由于這些言論、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學著作。照中國的傳統(tǒng),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yè)的人。所以過去沒有職業(yè)哲學家;非職業(yè)哲學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學著作。在中國,沒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比有正式的哲學著作的哲學家多得多。若想研究這些人的哲學,只有看他們的語錄或?qū)懡o學生、朋友的信。這些信寫于他一生的各個時期,語錄也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它們不相聯(lián)系,甚至互相矛盾,這是可以預料的。以上所說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沒有聯(lián)系,還不能解釋它們?yōu)槭裁春喍。有些哲學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還是有系統(tǒng)的推理和論證。但是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它們還是不夠明晰。這是由于中國哲學家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思想!独献印啡珪际敲噪h語,《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是很明顯的。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與西方哲學著作相比,還是有過多的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名言雋語一定很簡短;比喻例證一定無聯(lián)系。因而名言雋語、比喻例證就不夠明晰。它們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從后者得到補償。當然,明晰與暗示是不可得兼的。一種表達,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種表達,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詩意。正因為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不很明晰,所以它們所暗示的幾乎是無窮的。富于暗示,而不是明晰得一覽無遺,是一切中國藝術的理想,詩歌、繪畫以及其他無不如此。拿詩來說,詩人想要傳達的往往不是詩中直接說了的,而是詩中沒有說的。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所以聰明的讀者能讀出詩的言外之意,能讀出書的行間之意。中國藝術這樣的理想,也反映在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里。中國藝術的理想,不是沒有它的哲學背景的。《莊子》說:“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钡兰艺J為,道不可道,只可暗示。言透露道,是靠言的暗示,不是靠言的固定的外延和內(nèi)涵。言一旦達到了目的,就該忘掉。既然再不需要了,何必用言來自尋煩惱呢?詩的文字和音韻是如此,畫的線條和顏色也是如此!墩撜Z》《老子》中簡短的言論,都不單純是一些結(jié)論,而推出這些結(jié)論的前提都給丟掉了。它們都是富于暗示的名言雋語。暗示才耐人尋味。你可以把你從《老子》中發(fā)現(xiàn)的思想全部收集起來,寫成一部新書。不管寫得多么好,它也不過是一部新書。它可以與《老子》原書對照著讀,也可以對人們理解原書大有幫助,但是它永遠不能取代原書。1.下列關于原文前三段內(nèi)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論語》每章只有寥寥數(shù)語,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因為他不只是一人所記,所以彼此不相聯(lián)系也是可以預料的。B.照中國的傳統(tǒng),研究哲學不是一種職業(yè),表達哲學思想也就不必非有正式的哲學著作,而是可以散見于日常的交談和書信之中。C.西方哲學著作采用系統(tǒng)的推理和論證表達思想,而中國哲學家習慣于用名言雋語,比喻例證表達思想,所以思想的表達不夠明晰。D.《莊子》各篇大都充滿比喻例證,這些比喻例證之間可以沒有相互聯(lián)系,不像西方哲學著作中的推理論證那樣有密切聯(lián)系。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詩意往往不直接表達,而是通過暗示讓人領會。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比如名言雋語和比喻論證,正是一種詩意的表達方式。B.明晰的表達固然值得肯定,但富于暗示的表達則更耐人尋味,只有聰明的讀者才能發(fā)掘出詩的言外之意和書的行間之意。C.照中國的傳統(tǒng),好詩“言有盡而意無窮”,因為其意可由讀者讀出。同理,中國哲學家的言論,文章正因為語言簡短,才能讀出更多新意。D.中國藝術的思想,當然不是只為中國藝術所獨有,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就體現(xiàn)了這種理想,《老子》堪稱范例。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固然反映了中國藝術的理想,但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中國哲學自身的認知特點決定的。B.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對言意關系的獨特認識,那就是認為語言難以直接、完全地呈現(xiàn)思想。C.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jīng)Q定了它所表達的思想是難以還原的,因為讀者所發(fā)現(xiàn)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體會。D.中國哲學家表達自己思想的方式強調(diào)暗示,體現(xiàn)出對語言作用的排斥,因為思想無法靠語言的固定外延和內(nèi)涵來表達。二、古代詩文閱讀(39分)(一)文言文閱讀(18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題,每題3分。宋弘字仲子,京兆長安人也。父尚,成帝時至少府;哀帝立,以不附董賢,違忤抵罪。弘少而溫順,哀、平間作侍中,王莽時為共工。赤眉①入長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橋,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獲免。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為大司空,封?邑侯。所得租奉分贍九族,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徙封宣平侯。帝嘗問弘通博之士,弘乃薦沛國桓譚才學洽聞,幾能及揚雄、劉向父子。于是召譚拜議郎、給事中。帝每宴,輒令鼓琴,好其繁聲。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伺譚內(nèi)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譚至,不與席而讓之曰:“吾所以薦子者,欲令輔國家以道德也,而今數(shù)進鄭聲以亂《雅》《頌》,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將令相舉以法乎?”譚頓首辭謝,良久乃遣之。后大會群臣,帝使譚鼓琴,譚見弘,失其常度。帝怪而問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曰:“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今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帝改容謝,使反服,其后遂不復令譚給事中。弘推進賢士馮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為公卿者。弘當宴見,御坐新屏風,圖畫列女,帝數(shù)顧視之。弘正容言曰:“未見好德如好色者!钡奂礊閺刂Pχ^弘曰:“聞義則服,可乎?”對曰:“陛下進德,臣不勝其喜!睍r帝姊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圖之!焙蠛氡灰,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钡垲欀^主曰:“事不諧矣!焙朐谖晃迥辏忌宵h太守無所據(jù),免歸第。數(shù)年卒,無子,國除。(選自《后漢書》)注赤眉:赤眉軍,王莽末年爆發(fā)的一次農(nóng)民起義,因起義軍以赤色染眉,故名赤眉。.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家無資產(chǎn),以清行致稱致:獲得B.御坐新屏風坐:通“座”C.帝即為徹之徹:透徹D.坐考上黨太守無所據(jù) 考:通“拷”,拷訊.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1)將令相舉以法乎B.(1)不與席而讓之曰C.(1)而今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D.(1)帝令主坐屏風后,因謂弘曰.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宋弘和他的父親宋尚對朝廷都十分忠誠,其父因不阿權貴而獲罪,宋弘為逃避赤眉軍的征辟而投水裝死。B.宋弘舉薦了桓譚,但發(fā)現(xiàn)光武帝只是喜歡桓譚彈奏的鄭衛(wèi)淫樂,于是認為桓譚非忠正,便嚴詞以斥,并且勇于承擔責任,光武帝也大為感動。C.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剛死了丈夫,光武帝發(fā)現(xiàn)她對宋弘有意,便與之談論朝廷大臣,而且努力從中撮合,沒想到被宋弘婉言拒絕。D.本文以幾件小事的敘述,以光武帝、桓譚、湖陽公主等幾個人物的烘托,便把一個恪守禮義、忠直不茍的封建官吏刻畫得淋漓盡致。.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弘聞之不悅,悔于薦舉,伺譚內(nèi)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弘乃離席免冠謝曰:“臣所以薦桓譚者,望能以忠正導主,而今朝廷耽悅鄭聲,臣之罪也。城東早春楊巨源【注釋】詩家:詩人。上林:古代皇家園林。本詩中的“才”和“半”用得好。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說說好在哪里。(分)這首詩主要運用了表現(xiàn)手法?請結(jié)合詩歌內(nèi)容簡要說明。(分)1)~(4)題(21分)嚴復及其教育救國論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甲午戰(zhàn)敗猶如一記悶棍,把中國打懵了,徹底打掉了中國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國人通過洋務運動“自強”“求富”的幻想。在譚嗣同悲愴地吟著“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時,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師學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甲午戰(zhàn)爭改變了嚴復的人生軌跡,如果不是這場戰(zhàn)爭,“海歸”嚴復也許會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師學堂繼續(xù)待下去,會將他落第了四次的科舉考試進行到底。但沒有那么多也許,對于頹敗腐朽的滿清王朝來說,甲午戰(zhàn)爭是一個歷史的必然,因此有著天縱之才、又飽讀西方學說的嚴復走上歷史前臺也是一個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嚴復走向啟蒙思想家的圣殿,從1895年在天津《直報》上發(fā)表一系列論文開始,《論世變之亟》《原強》《辟韓》《救亡決論》四篇論文是他吹響維新變法思潮的第一波號角。嚴復分析當時的局勢,認為中國面臨著自古以來未有之變局,亡國亡種之危近在旦夕,要救河北省正定中學213-2015學高一下學期第一次月考 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353256.html

相關閱讀:高一語文暑假達標測試:再別康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