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第一定律 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第一節(jié) 牛頓第一定律 學案 
一. 內容:
牛頓第一定律

二. 本周目標
1. 知道伽利略和亞里士多德對力和運動關系的不同認識。
2. 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理過程和結論.
3. 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理解有關現象.
4. 理解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教學過程]
1 .理想實驗的魅力
(1)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
理想實驗:
如圖甲所示,讓小球沿一個斜面從靜止?jié)L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的高度.

如果第二個斜面傾斜角度小,如圖乙所示,小球在這個斜面上達到原的高度就要通過更長的路程,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斜角度,如圖丙所示,使它最終成為水平面,小球就再也達不到原的高度,而是沿水平面以恒定的速度持續(xù)運動下去.
伽利略的思想方法
伽利略的“實驗+科學推理”的方法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實驗雖然是想像中的實驗,但這個實驗反映了一種物理思想,它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之上的.以事實為依據,以抽象為指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自然規(guī)律.
(2)伽利略的觀點:在水平面上的物體,設想沒有摩擦,一旦物體具有某一速度,物體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3)笛卡爾的觀點:除非物體受到外力的作用,物體將永遠保持其靜止或運動狀態(tài),永遠不會使自己沿曲線運動,而只保持在直線上運動.笛卡爾補充和完善了伽利略的觀點.
2. 牛頓物理學的基石——慣性定律
牛頓總結了伽利略等人的工作,并提出了三條運動定律,先看牛頓第一定律:
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
(2)如何正確理解牛頓第一定律?
對牛頓第一定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①明確了慣性的概念:
定律的前半句話“一切物體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揭示了物體所具有的一個重要的屬性——慣性,即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牛頓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具有慣性、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②確定了力的含義:
定律的后半句話“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變這種運動狀態(tài)為止”,實際上是對力的定義,即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并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這一點要切實理解.
③定性揭示了力和運動的關系:
牛頓第一定律指出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的運動規(guī)律,它描述的只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而實際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體是不存在的,當物體所受合外力為零時,其效果跟不受外力的作用相同.但是,我們不能把“不受外力作用”理解為“合外力為零”.
3. 理解慣性和慣性定律
(1)對慣性定律的理解
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一切物體都具有保持原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性質,即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牛頓第一定律還定性地指出了力的動力學意義: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即改變速度的原因.物體在速度發(fā)生改變時,就有加速度.因此也可以說:力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勻速直線運動)的原因,也不能認為有力就有運動,沒有力就沒有運動,更不能認為物體向哪個方向運動就一定受到那個方向的力的作用.
(2)對慣性的理解
①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
②慣性與運動狀態(tài)無關:不論物體是處于怎樣的運動狀態(tài),慣性總是存在的,當物體原靜止時,它一直“想”保持這種靜止狀態(tài);當物體運動時,它一直“想”以那一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③慣性與物體是否受力無關,與物體速度大小無關,僅由物體的質量決定.
4. 慣性與力的比較
(1)從概念比較
“慣性”是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而“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
(2)從意義比較
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而物質無處不在,慣性也就無處不有,一切物體均具有慣性,我們所處的世界是慣性的世界,也叫慣性系。
慣性不是力,慣性與力毫無關系,二者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迫使物體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也是使物體產生加速度的原因
5.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內因與外因
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因素有兩個:一個是物體受到的外力;另一個是物體本身的質量.外力是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外部因素,質量是決定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難易程度的內部因素。
在物體的質量一定時,物體受到的力越大,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迅速;反之,物體受到的力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緩慢。
在物體所受外力一定時,物體質量越大,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困難;反之,物體的質量越小,其運動狀態(tài)的變化就越容易.物體質量的大小決定了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難易程度。
6. 明確區(qū)分“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難易”與“讓運動物體停止運動的難易”的不同
有同學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讓它停下即剎車所用的時間越長,即讓汽車停止運動就越困難,因此認為汽車的速度越大其慣性就越大.其實這是錯誤的.
比較物體慣性大小的方法是: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加速度大的其慣性;加速度小的其慣性大;加速度相等時其慣性等大.同輛汽車,剎車時所受阻力相同,加速度相同,即單位時間內速度改變量相同,慣性大小就相同.行駛速度大的汽車,停下的速度改變量越大所用時間就越長,而單位時間內的速度改變量仍然相同,即加速度相同,慣性大小相同.所以慣性的大小與速度大小無關。

【典型例題】
例1. 關于牛頓第一定律,下面說法正確的是( )
A. 牛頓第一定律反映了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
B. 牛頓第一定律就是慣性
C. 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運動狀態(tài)保持不變是由于物體具有慣性
D. 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時,物體必定受到外力的作用
解析:對A,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該定律反映的就是不受外力作用時物體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故A選項正確.
對B,慣性與慣性定律二者的物理意義截然不同.慣性是一切物體都具有維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的性質,無論物體處于什么狀態(tài),物體的慣性都會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而慣性定律則是說: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總是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tài),直到有外力迫使物體改變這種狀態(tài)為止.它是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條下所遵守的規(guī)律.慣性與慣性定律這二者極易混淆,只有從概念的物理意義上分析、對比,從而作出正確判斷.故B選項錯誤。
對C,由牛頓第一定律可知,物體保持原運動狀態(tài)不變的原因,就是由于物體不受外力和具有慣性.故C選項正確.
對D,由牛頓第一定律的含義可知,力就是迫使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的原因,故D選項正確.
答案:A、C、D
點評:要辨析選擇這一類的題目,必須明確基本概念及其物理意義;必須明確、區(qū)分、對比此題中的“力”、“慣性”、“慣性定律”、“運動狀態(tài)”等概念的異同,以避免出現概念混淆,難辨是非的低級錯誤.
慣性與質量關系的定性分析

例2. 在谷物的收割和脫粒過程中,小石子、草屑等雜物很容易和谷物混在一起,另外谷粒中也有癟粒.為了將它們分離,可用揚場機分選,如圖所示。它的分選原理是( )

A. 小石子質量最大,空氣阻力最小,飛得最遠
B. 空氣阻力對質量不同的物體影響不同
C. 癟谷粒和草屑質量最小,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反向加速度最大,飛得最遠
D. 空氣阻力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
解析:各種雜物以相同的速度從機器中拋出,由于所受空氣阻力不同,產生的加速度也不一樣,使它們的速度變化不同,故D選項正確.或者這樣理解:小石子質量大,慣性大,運動狀態(tài)較雜質要難改變得多,故飛得最遠,而實谷粒質量和慣性介于小石子和癟粒之間,故最后實谷粒位置居中.
答案:D

例3. 如圖(1)所示,重球系于細線DC的下端,重球的下方又系一條同樣的細線B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1)
A.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DC先斷
B. 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線BA先斷
C.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BA先斷
D. 在線的A端猛力一拉,線DC先斷
解析:重球的受力如圖(2)所示.

(2)
對A,當在線的A端緩慢加大拉力時,使得重球能夠發(fā)生向下的微小位移,從而使得上部細線CD的拉力 逐漸增大,又由于這個過程是極其緩慢地進行的,故可以認為重球始終處于受力平衡狀態(tài),重球的受力是 。當AB線下端的力 增大時, 也隨之增大,并且總是會有上部的CD繩先到達受力極限的程度,因而CD繩先被拉斷.故A選項正確.
對B,由上面的分析可知,B選項錯誤.
對C,當在A端猛力一拉時,由于重球的質量較大,其慣性也就較大,并且力的作用時間又極短,故重球向下發(fā)生的位移也極小,以至于上部的線CD還沒得及發(fā)生伸長的形變,下端線中的拉力 已經達到了極限強度,因而下部的線AB必然會先斷.故C選項正確。
對D,由上面的分析可知,D選項錯誤.
答案:A、C
點評:本題具有一定的難度,綜合性較強.

例4. (2006年廣東)下列對運動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 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的自然狀態(tài)是靜止的,只有當它受到力的作用時才會運動
B. 伽利略認為力不是維持物體速度的原因
C. 牛頓認為力的真正效應總是改變物體的速度,而不僅僅是使之運動
D. 伽利略根據理想實驗推論出:如果沒有摩擦,在水平面上的物體,一旦具有某一個速度,將保持這個速度繼續(xù)運動下去
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故A項錯,其他三項與史實吻合。
答案:A

例5. (2003年上海市綜合試題)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手段.在研究和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僅需要相應的知識,還要注意運用科學方法.理想實驗有時更能深刻地反映自然規(guī)律.咖利略設想了一個理想實驗,其中有一個是實驗事實,其余是推論.

①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小球在這個斜面上仍然要達到原的高度;
②兩個對接的斜面,讓靜止的小球沿一個斜面滾下,小球將滾上另一個斜面;
③如果沒有摩擦,小球將上升到原釋放的高度;
④繼續(xù)減小第二個斜面的傾角,最后使它成水平面,小球要沿水平面做持續(xù)的勻速運動.
請將上述理想實驗的設想步驟按照正確的順序排列_______(只要填寫序號即可).在上述的設想步驟中,有的屬于可靠的事實,有的則是理想化的推論。下列有關事實和推論的分類正確的是( )
A. ①是事實,②③④是推論
B. ②是事實,①③④是推論
C. ③是事實,①②④是推論
D. ④是事實,①②③是推論
解析:本題是在可靠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推理,將實驗理想化,并符合物理規(guī)律,得到正確的結論,而②是可靠事實,因此放在第一步,③①是在高度上作無摩擦的設想,最后推導出水平面④上的理想實驗,因此正確順序是②③①④。
答案:②③①④ B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20分鐘)
1. 人從行駛的汽車上跳下后容易( )
A. 向汽車行駛的方向跌倒
B. 向汽車行駛的反方向跌倒
C. 向車右側方向跌倒
D. 向車左側方向跌倒
2. 有道是“坐地日行八萬里”,可見地球自轉的線速度是相當大的,然而當你在原地向上跳起后會發(fā)現仍落在原處,這是因為( )
A. 你跳起后,會得到一向前的沖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B. 你跳起的瞬間,地面給你一個力,使你隨地球一同轉動
C. 你跳起后,地球也在轉,但由于你留在空中時間太短,以至于落地后的距離太小,看不出
D. 你跳起到落地,水平方向速度同地球一樣
3. 殲擊機在進入戰(zhàn)斗狀態(tài)時要丟掉副油箱,這樣做是為了( )
A. 減小重力,使運動狀態(tài)保持穩(wěn)定
B. 增大速度,使運動狀態(tài)易于改變
C. 增大加速度,使狀態(tài)不易變化
D. 減小慣性,有利于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
4. 下列事例中,利用了物體的慣性的是( )
A. 跳遠運動員在起跳前的助跑運動
B. 跳傘運動員在落地前打開降落傘
C. 自行車輪胎做成凹凸不平的形狀
D. 鐵餅運動員在擲出鐵餅前快速旋轉
5. 關于慣性,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 人在走路時沒有慣性,被絆倒時才有慣性
B. 百米賽跑到達終點時不能立即停下是由于有慣性,停下后也就沒有慣性了
C. 物體在不受外力作用時有慣性,受到外力作用后慣性就被克服了
D. 物體的慣性與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及受力情況均無關
6. 你試著自己學做蛋炒飯,你兩手分別握住一只雞蛋,現用右手的雞蛋去碰停在你左手中的雞蛋,結果如何?大部分情況是只破了一只雞蛋,則先破的蛋是( )
A. 右手的B. 左手的C. 同時破D. 無法判定
7. 當人們的衣服上沾了一些灰塵時,都習慣地用手在沾有灰塵的地方拍打幾下,這樣灰塵就會掉了,請同學們用學過的知識解釋.
8. 在足球場上,為了不使足球停下,運動員帶球前進必須不斷用腳輕輕地踢撥足球(即“盤帶”)又如為了不使自行車減速,總是不斷地用力蹬腳踏板.這些現象不正說明了運動需要力維持嗎?那為什么又說“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試題答案】
1. A2. D3. D4. AD5. D6. B
7. 當你拍打沾有灰塵的衣服時,衣服受力突然運動,而灰塵因慣性要保持靜止,所以與衣服脫離,就掉下了。
8. 足球在草地上時,受到阻力作用,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改變,速度變小,最終會停下,所以在盤帶足球時,人對足球施加力的作用,恰好是起了使足球已經變小的速度再變大的原因。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yi/40075.html

相關閱讀:4.3 牛頓第二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