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程高一歷史教材點撥及同步練習(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五(1)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歷史回眸
一、變動中的世界格局
1.東歐和亞洲出現(xiàn)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國家,它們和蘇聯(lián)一起形成了社會主義陣營。
2.亞洲和非洲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許多國家走上民族獨立之路,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在民族解放的浪潮中走向衰落。
3.大多數(sh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遭到重創(chuàng),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嚴重削弱,美國則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形成;廠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互相對峙的局面。
二、“另起爐灶”與“一邊倒”
1.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另起爐灶”“一邊倒”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基本方針。
2.1949年10月2日,蘇聯(lián)宣布與新中國建交。隨后,保加利亞、朝鮮、捷克、波蘭等lo個國家相繼與中國建交。
3.1949年12月,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中蘇兩國領導人磋商了需要在各領域合作的一些基本原則。
4.1950年1月,周恩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lián)。2月14日,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實踐
1.1953年12月,周恩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2.1954年,周恩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又分別與兩國總理發(fā)表聯(lián)合聲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
3.1954年4~7月,周恩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推動會議最終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nèi)瓦協(xié)議》。進一步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
4.1955年4月,中國政府派出以周恩為團長的代表團出席萬隆會議,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受到與會各國代表的熱烈贊揚和擁護。
突破思路
本節(jié)包括變動中的世界格局、“另起爐灶”與“一邊倒”、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實踐三個子目。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本的重點,難點是如何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我們應注意從縱向方面按時間順序理清新中國成立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外交線索,從橫向方面注意不同階段新中國外交政策的靈活性和原則的堅定性,使學生認識新中國在不同階段調(diào)整的是具體的外交方針,始終不變的則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體而言,教學時可以采取如下的方式進行突破:
(1)變動中的世界格局 這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實行和平外交政策的背景,應結合《二次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示意圖》等有關資料,在指導學生教科書的基礎上,師生共同從兩大陣營對峙、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嚴重削弱等角度,歸納出影響新中國外交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
。2)“另起爐灶”與“一邊倒” 這部分內(nèi)容涉及了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針和外交成就,可以采取如下措施:①結合《共同綱領》規(guī)定外交總原則,說明當時的外交政策和方針。②指導學生回憶舊中國的屈辱外交,理解“另起爐灶”與“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必要性和特定含義;結合毛澤東在《淪人民民主專政》中的論述,分析“一邊倒”的必要性。③關于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通過指導學生教科書有關內(nèi)容即可,不必展開。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確外交總原則決定了外交政策,而方針則是外交政策的具體化,成就則是它們的重要成果。
。3)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與實踐 這部分主要闡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及評價、中國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和萬隆會議三大內(nèi)容,屬于本節(jié)的重點內(nèi)容。教師可以結合《周恩訪問印度》等插圖,結合出示的有關資料,說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具體內(nèi)容及影響;至于中國參加日內(nèi)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可以適當補充中國政府推動兩次會議成功的有關史料,引導學生在閱讀教科書的基礎上進行解析,說明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確性和歷史貢獻。
合作討論1
從1949年1月到6月,毛澤東多次談到:“凡屬被國民黨政府承認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大使館、公使館、領事館及其所屬的外交機關與外交人員,在人民共和國和這些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系以前,我們一概不予承認!瓕μK聯(lián)及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態(tài)度亦應在根本上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關于中國對外政策,是打掃好房子再請客,真正的朋友可以早點進屋子里,但別的客人得等一等”;“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任何外國外交機關和外交人員的合法地位,不承認國民黨時代的一切賣國條約的繼續(xù)存在……”
結合有關知識思考:毛澤東主張采取的外交政策是什么?為什么主張在新中國初期采取這樣的外交政策?
我的思路:首先應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再結合本上的內(nèi)容不難找到第一問的答案,其次應明確“新中國初期”這一時間范圍,指的是建國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這一時間段。作答時不要超出這一時間范圍。需要注意的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我國建國以始終未變的、基本的內(nèi)容,但“另起爐灶”“一邊倒”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是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所以采取上述方針政策,正是因為國際形勢的變化。對于國際形勢要從資本主義陣營、社會主義陣營和亞非民族解放運動三個方面分析。
合作討論2當今時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jīng)在國際上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使我國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20世紀中期,新中國是如何實踐這一原則的?取得了怎樣的成果?
我的思路:關于這一原則的實踐及其成果要注意時間范圍的限制,應包括這一時期的對中印、中緬關系的處理、參加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和萬隆會議。如果撇開時間限制,這一原則的實踐結果也包括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我國取得的一些外交成就,因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直是我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3.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周恩鮮明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求同而不是求異的!
請思考:萬隆會議上,中國同參加會議的亞非國家有哪些“同”和“異”?
我的思路:相同點應從斗爭對象,國家要求等方面分析,如: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的干涉和侵略;維護和促進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互幫互助、發(fā)展亞非各國的經(jīng)濟和化等。不同點可從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等方面思考。
其實,今天的中國同亞非國家之間依然存在“同”和“異”,但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中國和亞非國家、乃至全世界各國,都能發(fā)展友好關系。事實證明,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是能夠在“求同存異”的原則下和平共處的。
時空隧道1 新舊中國關于旅順、大連問題的解決辦法材料一:為保全俄國水師在中國北方海岸得有足為可恃之地,大清國大皇帝允將旅順口、大連灣暨附近水面租與俄國……在俄國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調(diào)度水陸各軍,并治理地方大吏,全歸俄官。
——中俄《旅大租借條約》(1889年3月)
材料二:(俄國政府)將旅順口、大連灣并其附近領土領水租地之借權內(nèi)……一切權利及所讓與者,轉移與日本政府……
——中俄《樸茨茅斯條約》(1905年9月)
材料三: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lián)在該港的優(yōu)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lián)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1945年8月,中華民國政府與蘇聯(lián)政府簽訂協(xié)定,確認了《雅爾塔協(xié)定》有關旅順、大連問題的內(nèi)容)
一一《雅爾塔協(xié)定》(1945年2月)
材料四:締約國雙方同意……不遲于一九五二年術,蘇聯(lián)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jù)地撤退,并將該地區(qū)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現(xiàn)時大連所有財產(chǎn),凡為蘇聯(lián)方面臨時代管或蘇聯(lián)方面租用者,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受。
一一中蘇《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1950年2月)
思維點睛:四段材料反映了旅順、大連的主權受到損害和得到恢復的過程。甲午戰(zhàn)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旅順,大連被沙俄租借;日俄戰(zhàn)爭后,沙俄將它在旅順、大連的權益轉讓給了日本;為爭取蘇聯(lián)的對日作戰(zhàn),美英同意蘇聯(lián)在中國旅順、大連享有特權,后國民,政府予以承認;新中國成立后,中蘇訂立協(xié)定,中國在旅順、大連的主權得到恢復。
上述過程又折射出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清末,中國國際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戰(zhàn)爭后期,中國因?qū)κ澜绶捶ㄎ魉箲?zhàn)爭作出重大貢獻,國際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國成立后,國際地位進——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運。
上述材料還表明,清政府、國民政府對外妥協(xié),出賣國家主權;新中國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說明,弱國無外交,各大國無視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以武力爭奪中國的領土,背著中國對中國的領土進行交易。
時空隧道2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實施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和原則是,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zhàn)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亞非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都曾受過、并且現(xiàn)在仍在受看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的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該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在萬隆會議上的講話摘錄
思維點睛: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沖破美國和一些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外交孤立政策,提出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團結世界各國人民的獨立自主的外交方針。上述材料就是對這一歷史背景的反映。
材料一反映出當時我國外交政策的出發(fā)點是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上、主權的完整,維護國際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
材料二是材料一所反映的我國外交政策出發(fā)點的實際應用。在1955年召開的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萬隆會議上,周恩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亞非國家因社會制度不同造成的矛盾和分歧,為了討論共同關心的問題和亞非國家發(fā)展問題,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并明確指出“求同”的基礎是亞非絕大多數(shù)國家受過殖民主義的侵略和殘酷掠奪,現(xiàn)在反對殖民主義;“存異”是指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政策。這充分表明了中國外交的務實策略,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中印關系由于英國殖民主義者制造的麻煩,中印兩國于1950年正式建交后,仍存在一些懸而未決的歷史遺留問題。除邊界問題外,還有印度獨立后繼承英帝國主義在西藏的特權,如在拉薩、亞東、江孜、噶大克等地駐有代表、商站,經(jīng)營西藏的郵政、電報、電話,在西藏設有12個驛站,在亞東、江孜等交通要道駐有軍隊等。為解決這些問題,1953年底,中印兩國進行談判。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4年4月雙方簽訂了《中印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通商和交通協(xié)定》。根據(jù)協(xié)定,取消了印度繼承英帝國主義在西藏的種種特權。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蘇簽訂的主要協(xié)定及內(nèi)容《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時,兩國還簽訂了《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xié)定》。協(xié)定規(guī)定,在締結對日和約后,蘇聯(lián)將不遲于1952年把中蘇共管的中國長春鐵路屬于蘇聯(lián)的權利和財產(chǎn)無償移交給中國;蘇聯(lián)從旅順口海軍基地撤軍,并將該基地的全部設備移交給中國;中國政府償付蘇聯(lián)從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之恢復和建設的費用;蘇聯(lián)租用或管轄的大連財產(chǎn)移交給中國。這些條約和協(xié)定的簽訂,確認了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同盟關系,規(guī)定了中蘇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化領域的全面合作關系。
周恩在萬隆會議上的補充發(fā)言(摘錄)中國代表團是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chǎn)主義和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顯然是存在的。
中國代表團是求同而不是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都曾經(jīng)受過、并且現(xiàn)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同意五國總理茂物會議所宣布的關于亞非會議的四項目的,而不另提建議。
本,對于美國一手造成的臺灣地區(qū)的緊張局勢,我們很可以在這里提出如同蘇聯(lián)所提出的召開國際會議謀求解決的議案,請求會議加以討論!覀円埠芸梢蕴嶙h會議討論承認和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地位問題。……但是,我們并沒有這樣做。因為這樣一,就很容易使我們的會議陷入對這些問題的爭論而得不到解決。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但是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xié)議。我們還應在共同的基礎上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
一、
1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 )
A.戰(zhàn)勝國與戰(zhàn)敗國之間的矛盾尖銳
B.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對立和激烈的斗爭
C.亞、非、拉美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蓬勃發(fā)展
D.中國人民與國際帝國主義的斗爭
答案:B
2 新中國成立初期獨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針是 …………………………( 。
、佟傲砥馉t灶”、凇按驋吒蓛粑葑釉僬埧汀薄、邸耙贿叺埂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答案:A
3 我國提出的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的是 ………………………( 。
A.平等互惠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求同存異”原則
D.互不侵犯,互相尊重領土主權
答案:B
4 我國第一次以世界大國之一地位參加的國際會議是 ………………………( 。
A.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 B.萬隆會議
C.第26聯(lián)合國大會 D.雅爾塔會議
答案:A
5 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主要是為了 ……………( )
A.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
B.與攻擊共產(chǎn)主義的分子進行堅決斗爭
C.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
D.促進萬隆會議的圓滿成功
答案:D
6 下列事件的先后順序是 ………………………………………………………( 。
、倥c蘇聯(lián)建交、谔岢龊推焦蔡幬屙椩瓌t ③參加萬隆會議、軈⒓尤諆(nèi)瓦國際會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②④③ D.①④③②
答案:C
7 我國外交政策成熟的標志是 …………………………………………………( 。
A.《共同綱領》的通過 B.參加亞非會議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D.“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答案:C
8 周恩在萬隆會議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 。
A.促進了第三世界國家的經(jīng)濟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加強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聯(lián)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問題的解決
答案:C
9 新中國外交不斷取得新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培養(yǎng)了一批高素質(zhì)的外交人才
B.始終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在外交領域善于運用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策略
D.團結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
答案:B
二、非
10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族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力,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二: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和干涉內(nèi)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nèi)政的恐懼就將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請回答:
(1)材料二所說的“這些原則”指什么?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列舉出其具體內(nèi)容。
。2)“這些原則”是由誰首先提出的?
。3)“這些原則”在國際事務中有什么意義?
參考答案:(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具體內(nèi)容: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nèi)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2)周恩。
(3)成為指導中印、中緬關系的基本原則,并逐步得到亞非各國的贊同,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11 結合史實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是怎樣開拓外交工作新局面的。
參考答案:(1)新中國成立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另起爐灶”“一邊倒”的外交方針,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在第一年里先后與蘇聯(lián)等10個國家建交。(2)1953年,周恩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影響深遠,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3)1954年,第一次以世界大國身份參加日內(nèi)瓦國際會議,推動會議取得了成功,擴大了中國的影響。(4)1955年,周恩在亞非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了會議的圓滿成功。這些外交活動,打破了美國的外交孤立政策,使中國以獨立自主的姿態(tài)步入國際舞臺,開拓了外交的新局面。
12 查閱有關資料,分析新中國初期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參考答案:(1)新中國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沒有獨立自主的外交,在國際上沒有地位,受盡帝國主義的凌辱。(2)新中國成立時,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的國家不承認新中國,對新中國采取封鎖、孤立、包圍和敵視的政策,妄圖扼殺新政權。(3)新中國成立時,社會主義已形成一個世界體系。歐洲、亞洲建立起許多人民民主國家,并和蘇聯(lián)一起形成社會主義陣營;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日益高漲,許多國家取得了民族獨立。所有這些都為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國際環(huán)境。(4)自遵義會議后,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上日趨成熟,善于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結合起,能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5)新中國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獨立自主的國家,新中國要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zhì),徹底消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廢除帝國主義在華一切特權,保障本國獨立,領土主權的完整,就必須實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50960.html
相關閱讀:2013年高一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福州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