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標要求:了解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復習內(nèi)容: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復習重點: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復習難點:建國初期的外交方針
自主學習
1. 外交政策——外交是 的延續(xù),與 的變化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依據(jù) 出發(fā),結合當時的 而確定。
2.建國初期確立的三大方針
內(nèi)容含義意義
“另起爐灶”
“打掃干凈
屋子再請客”
“一邊倒”[
3. 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工作的成就
時間成就意義
1949.10—1950.10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合作探究
1、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制定與依據(jù)
材料1:近代中國由于清政府、北洋軍閥政府、蔣介石國民政府實行對帝國主義屈辱投降的外交政策,據(jù)統(tǒng)計,中國近代同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1000多個,被迫開放的口岸有一百多個,租借地上百,租界有四十多處。賠償白銀十三億兩、割地僅俄國一家竟達一百五十多萬公里。難怪一位外國人說:“中國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國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階段。
材料2: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有國際持久和平和各國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戰(zhàn)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
問:材料1 、2反映舊中國外交和新中國外交政策有何區(qū)別?從中可以得出哪些歷史認識?

材料3: “反法西斯戰(zhàn)爭沉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橫行一時的德、日、意三個帝國主義國家被徹底打敗。曾經(jīng)是世界第一強國的英、法也受到嚴重削弱。……與此相反的是社會主義越出一國范圍!股鐣髁x力量空前壯大,……戰(zhàn)后,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帝國主義的統(tǒng)治范圍大大縮小!
“戰(zhàn)爭結束時,美國的實力在大國中是首屈一指的。這不僅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方面,也表現(xiàn)在軍事、政治方面!@些都是戰(zhàn)后美國準備稱霸世界的資本。”
——選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依據(jù)材料與所學知識,新中國制定外交政策的依據(jù)是什么?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nèi)容和意義
材料4:世界各國不分大小強弱,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都是可以和平共處的。各國人民的民主獨立的自主權利是必須得到尊重的。各國人民都應該有選擇其國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應受到其他國家的干涉,
材料5:如果這些原則能為一切國家所遵守,則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和平共處就有了保證,而侵略與干涉內(nèi)政的威脅和對于侵略和干涉內(nèi)政的恐懼就將成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集》
(1)材料5中所說的“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原則?根據(jù)兩則材料列出其內(nèi)容。

材料6: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早已載入中國憲法,是中國長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礎,也體現(xiàn)在中國與160多個國家的建交公報中。50年,中國努力實現(xiàn)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關系。
——錢其琛在紀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fā)表50周年的國際研討會上的講話。
材料7:半個世紀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經(jīng)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成為指導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為維護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Z§X§X§]
——唐家璇外長在2004年6月28日會見印度報業(yè)托拉斯記者約瑟夫時的談話。
材料8:我們主張: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新秩序應當反映世界各國人民的普遍愿望,順應世界和平與發(fā)展的潮流;《聯(lián)合國憲》和《非統(tǒng)憲》的宗旨和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特別是主權平等、不干涉內(nèi)政以及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等公認的國際關系準則至今仍然行之有效,應繼續(xù)得到遵循和維護;……
——唐家璇外長在中非合作論壇會上的發(fā)言
依據(jù)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當時和今天所起的深遠的影響。

材料9: “中國代表團是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我們共產(chǎn)黨人從不諱言我們相信共產(chǎn)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是好的。但是,在這個會議上用不著宣傳個人的思想意識和各國的政治制度,雖然這種不同在我們中間是顯然存在的。中國代表團是求同而不是求異的! ——選自《共和國開國歲月》
材料10:“亞非的絕大多數(shù)國家和人民,自近代起都受到,并且現(xiàn)在仍然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 “我們的會議應該是求同存異。會議應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這是我們中間的主要問題,” ——周恩在亞非會議上的講話
(1)周恩在亞非會議上提出 方針,含義是什么?對會議起到什么作用?

(2)簡要說明“萬隆會議”對當時中國的外交所起的作用。

材料11:共同的責任,共同的任務,要求我們大力弘揚萬隆精神,抓住歷史機遇,加強團結合作,共繪亞非新型戰(zhàn)略伙伴關系的藍圖。我相信,在亞非發(fā)展重要歷史時刻召開的這次亞非峰會,將成為亞非合作的新起點,將作為亞非關系史上又一個劃時代的重大事載入史冊。 ——胡錦濤在亞非峰會上的講話
材料中的萬隆精神指什么?你覺得當今世界還應該倡導萬隆精神嗎,為什么?


知識檢測
1. 新中國建立之初,我國外交工作面臨的國際環(huán)境是:
①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已嚴重削弱 ② 社會主義形成一個世界體系
③ 亞非拉民族解放事業(yè)日益高漲 ④ 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國家采取的外交孤立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周恩總理強調(diào),為了抵抗美國的侵略和威脅,同蘇聯(lián)結盟是必要的,但“不能把自己的黨和國家的獨立性丟掉”;在萬隆會議上,周恩對于各國因社會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矛盾與分歧,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說“中國代表團是求團結而不是吵架的”。這說明:
A.在中蘇結盟時,我國應該放棄對蘇聯(lián)大國沙主義的抵制,因為中國要與蘇聯(lián)團結
B.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國外交的根本政策
C.為了抵抗美國對中國的侵略與威脅,中國不論什么時候都要與蘇聯(lián)結盟
D.求同存異是我國外交的基本原則
3. “美國操縱五屆聯(lián)大通過對中國實行禁運的決議”,這說明新中國成立初期,開展外交活動的首要目標是:
A. 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 B. 提高國際地位
C. 同社會主義國家建交 D. 制定外交原則
4. 握手,是人類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握手已成為現(xiàn)代社交場合中,相互見面和離別以及在相互介紹時表示熱情、禮貌、致意的常見禮節(jié)。世界舞臺上“巨人”的握手,有時會引起國際社會的“震動”。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右圖突出反映的外交方針是?
A. 一大片 B. 另起爐灶 C. 一邊倒 D. 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5.看到右圖周恩與印度總理尼赫魯會談,同學們作出了
下列的圖解,正確的是:
A.新中國首次打破了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孤立封鎖中國的政策
B.雙方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相互關系的基本原則
C. 雙方簽署了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協(xié)議
D. 雙方就共同倡議發(fā)起不結盟運動達成共識
6.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國際會議是
A.華盛頓會議 B.亞非會議 C.雅爾塔會議 D.日內(nèi)瓦會議
7.中國政府評價一次會議說:“這個會議的召開,反映了最近時期以在世界的這個地區(qū)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了亞非各國要把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時以平等的地位同世界上其他國家友好合作的日益堅強的愿望。”這個會議是:
A. 日內(nèi)瓦會議B. 萬隆會議C. 舊金會議D.26屆聯(lián)大
8. 最能說明中國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是:
A.提出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 B.萬隆會議中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
C.恢復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 D.毛澤東提出三個世界的劃分
9. 20世紀50年代,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發(fā)揚光大的是:
①日內(nèi)瓦會議  ②亞非國際會議 ③中美關系改善  ④中日邦交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10. 對下列四幅圖片理解錯誤的是:

周恩步入日內(nèi)瓦會場 1954年周恩訪問緬甸


周恩在《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上簽字 周恩在萬隆會議上發(fā)言
A. 新中國推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B. 新中國外交政策逐漸走向成熟
C. 新中國步入世界外交舞臺并發(fā)揮積極作用 D. 新中國只與社會主義國家發(fā)展外交關系
1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表明
A.中國在西方世界贏得了廣泛的盟友 B.中蘇同盟關系出現(xiàn)了嚴重的裂痕
C.中國在外交政策上實現(xiàn)了明顯的轉變 D.“一邊倒”戰(zhàn)略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12.在萬隆會議上,周恩進一步闡述的中國外交的基本原則是
A.求同存異方針 B .平等互惠原則 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多邊外交策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52919.html

相關閱讀:第11課 新中國的民主政治制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