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
(第一課時教案)
{目標}
1、記住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zhì)。
2、明確乙醇的分子結構,了解官能團和烴的衍生物的概念。
3、學會乙醇的化學性質(zhì)。
4、了解乙醇的應用。
{重點}官能團的概念;乙醇的組成,乙醇的氧化反應.
{教學難點}使學生建立乙醇的立體結構模型,并能從結構角度初步認識乙醇的氧化這個重要反應.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填詞游戲)1.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
2.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4.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資料〕杜康酒的由來
(多媒體)相傳杜康酒就是偶然將飯菜倒入竹筒,用泥土封住后形成的.酒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在釀酒技術提高的同時,也形成了我國博大精深的酒文化.
二.推進新課
〔師〕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古往今來傳頌看許多與酒有關的詩歌和故事.那么你知道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它具有怎樣的結構和性質(zhì)?
學習某一物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時,要觀察其顏色,狀態(tài),聞其氣味,測其熔沸點,溶解性,密度,硬度.
〈展示〉用一試管盛少量的乙醇讓學生觀察其狀態(tài),并聞其氣味.
(多媒體)一.乙醇的物理性質(zhì).
(1)乙醇是一種無色液體,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
(2)比水輕,沸點78.5℃,熔點-117.3℃,易揮發(fā)
(3)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能與水的任意比互溶.
〔演示實驗3-2〕乙醇與鈉的反應
〔演示實驗3-3〕乙醇的催化氧化
(要求學生總結上述實驗現(xiàn)象)
(多媒體)實驗3-2的現(xiàn)象:鈉粒沉于無水酒精底部,鈉塊表面有氣泡產(chǎn)生.鈉粒不熔成閃亮的小球,也不發(fā)出響聲,反應緩慢.
實驗3-3的現(xiàn)象:(1)銅絲有酒精燈上加熱后由紅色變成黑色.
(2)將紅熱的銅絲插入乙醇中,銅絲由黑色變?yōu)榧t色,并聞到刺激性氣味.
〔師〕由乙醇與鈉的反應可以得到什么結論?金屬鈉保存在什么物質(zhì)中?
〔點撥〕煤油是多種含碳原子數(shù)較少的烴的混合物,也就是說金屬鈉不能置換出烴中的氫,說明C—H不活潑
(多媒體)(視頻)乙醇的分子結構(學生觀察)
(多媒體)二.乙醇的組成的結構
分子式:C2H6O
結構式:
結構簡式:CH3CH2OH或C2H5OH
〔師〕乙醇分子中含的-OH基團,稱為羥基.由于羥基的存在使乙醇的性質(zhì)不同于乙烷。 (多媒體)三.乙醇的化學性質(zhì).
1.乙醇與鈉的反應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動畫)乙醇與鈉的反應時化學鍵的變化
(投影給出乙醇的結構式,要求學生根據(jù)上述反應分析乙醇分子中的斷鍵位置)
〔師〕乙醇與鈉的反應屬于四種基本反應類型中的哪一類反應?
〔投影〕鈉與乙醇、鈉與水的反應的比較
結論: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氫原子活潑.
(多媒體)2.乙醇的氧化反應
(1)燃燒:C2H5OH+3O2 2CO2+3H2O
(想一想)完全燃燒后只生成CO2和H2O的有機物一定是烴呢?
(多媒體)(2)乙醇和催化氧化:
(多媒體)探究反應機理
〔師〕乙醇在銅或銀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可以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為乙醛,下面我們一起來探究其反應機理
(多媒體)(3)乙醇可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成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多媒體)〔一則常識〕司機酒后駕車容易肇事,因此,交通法規(guī)禁止酒后駕車.
怎樣判斷呢?用酒精檢測儀
K2Cr2O7 Cr2(SO4)3
(橙色) (綠色)
〔師〕乙醇除以上化學性質(zhì)之外,還有其他化學性質(zhì),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選修模塊《有機化學基礎》中深入學習。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請同學們根據(jù)乙醇的性質(zhì)討論乙醇的用途.(學生活動)
〔師〕乙醇可以看成是乙烷分子中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后的產(chǎn)物,像這些烴分子中的氫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稱為烴的衍生物.
(多媒體)烴的衍生物概述
何謂”烴的衍生物”? 何謂”官能團”? 請列舉幾種常見的官能團?
(小結乙醇的結構和乙醇的性質(zhì)以幻燈片形式投影出來)
〔練一練〕1.能用來檢驗酒精中是否含有水的試劑是(B)
A.CuSO4?5H2O B.無水硫酸銅 C.濃硫酸 D.金屬鈉
2.乙醇的分子中不同的化學鍵如下圖:
當乙醇與鈉反應時, ① 鍵斷裂;
當乙醇與氧化反應,(Cu作催化劑)時,
①③ 鍵斷裂.
3.等質(zhì)量的銅片在酒精燈上加熱后,分別插入下列溶液中,放置片刻銅片質(zhì)量增加均為( C )
A.硫酸 B.無水乙醇 C.石灰水 D.鹽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65952.html
相關閱讀:有機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