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的立體性〗
1、課堂的開頭藝術:
課堂是師與生共同的一種教與學的過程。人們習慣認為課堂是教師教,學生學。這樣太片面了。教與學的活動中不只是老師教,學生學,應該包含有:學生“教”;老師“學”;學生學的三維一體的。既然是學生參與的活動,就應該讓學生明白活動的“目的”──教學目的和學習目的。也就是說教學“目的”的公開性,明朗性。習慣教學中教學目的只有教師知道(有的教師都不知道),學生對教學目的是不知道的,一節(jié)課上完了不知道做了些什么。讓教學目的隱蔽起來了。
我上每節(jié)課時把全篇文章的教學目的(學生的學習目的)寫在黑板的左上角,每一節(jié)課的目的也寫出來,這樣課堂里學生真的學習起來是有的放矢了。我上《荷塘月色》時在黑板的左上角板書出:
學習目標:
⑴ 學習文章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等形象地描寫景物,表情大意的方法。在寫作中借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⑵ 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⑶ 理解并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真確認識評價作品中的“我”。
生:朗讀學習目標
師;你讀了學習目標后知道了些什么?
生紛紛發(fā)言:
這篇文章要求我們學會用比喻,擬人,通感,疊字的方法描寫景物。
學習運用語言的技巧。
體會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
體會思想感情,認識文章的我。
師:知道了這些目標,那我們用什么方法去完成這些目標呢?
師指黑板的右上角的“學習方法”,生讀:
⑴ 朗讀品嘗法。
⑵ 美點尋蹤法。
⑶ 討論分析法。
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了解了學習的目的和運用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學習起來少走彎路。也真正讓學生參與了學習的過程。一改傳統(tǒng)學生被蒙在鼓里,學習完了也不知道學習的目的,學習了很多也不知道方法。
2、學習方法的了解和掌握。
每一堂課讓學生知道怎樣學習,明白學習是一種過程,強調“過程”。要明白,準確地把課堂中的主要學習方法告訴學生,并指導學生們掌握,運用。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這樣師生才能真正地達到共鳴,會意。傳統(tǒng)的教學教師教學上就象老牛拉破車一樣,把“學習,教學”都由教師承擔了。課改就是把“學習,教學”的皮球踢給學生,就象國家的經(jīng)濟改革一樣,丟掉沉重的包袱,搞市場經(jīng)濟,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生在課堂中是:匯報自己的──學習-討論──研究──教師的點撥。師的點撥作為催化劑。這個過程中師的知識和見解也有所提高或會有新的見解。思維的火花在課堂里碰幢,激發(fā)思維的飛躍,妙語就會產(chǎn)生。常此訓練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了思維,何愁無創(chuàng)新?
同樣一個問題:作家作品及背景介紹。
我是這樣上的。
師:你對朱自清了解些什么?
生1:朱自清著名的散文家,詩人,民主戰(zhàn)士,愛國知識分子。他的作品《春》,《背影》,《蹤跡》,《歐游雜記》,《你我》,《論雅俗供賞》。
生2:朱自清的散文秀麗樸素,獨樹一幟。建立了一種純正樸實的新鮮作風。
生3:朱自清19歲考入北大哲學系,27歲任清華大學教授,他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糧,他表現(xiàn)出高度的民族氣概。
這樣把學習,教學的“皮球”踢給了大家,不是由教師一人來承擔。真正作到了教與學相長。
3、課堂中確定教師的角色和學生的角色。課堂是公開的,是大家的,那教師和學生都應明白自己的角色在隨時變化。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的角色就只有“學生”的角色。不,學生是未來社會中各種角色的雛品,那我們教育者就應培養(yǎng)學生各種角色。課堂里學生的角色:學生,老師,評論家,演講家,合作者,各級領導,傾聽者等角色。而老師的角色:老師,學生,裁判,演講家,傾聽者,評論家,組織者等角色。
我上《荷塘月色》賞析文章的“畫面美”時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兩組分別負責一段落欣賞,具體分析這個段落寫景的妙處。
問題出示:
⑴ 文章寫了那些具體的景物?
⑵ 體現(xiàn)了景物什么樣的特征?
⑶ 運用了哪些寫景的技巧?
討論分析,要求人人發(fā)言。以學習小組長領頭,請每小組派人發(fā)言。其他組討論,各組內人可以補充,并根據(jù)每組發(fā)言時合作的情況教師以評學習分。
生1:第4節(jié)主要學習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
生2:文章寫有動有靜。
生3:第5節(jié)寫的月色。
生4:第6節(jié)寫的荷塘四周的景色。
師:同學們分析了這些,你們感覺到他們分析的都是文章中的──
生:比較淺顯易懂的地方。
師:我們應該更深入地體味他的美的特征,寫作的技巧,我們自由的品味4-6節(jié)(學生自由朗讀)
生1:我覺得文章中沒寫一個‘月’字。但是我覺得文章每處都在寫‘月’。
師:好!為什么?
生;那‘葉子’花朵的情感,碧綠的波浪都是月色照射下才能形成的。
生2:我認為就像《記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底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庇邢嗨浦帯
師:好,真不錯!還有嗎?
生3:文章寫景時有濃筆也有淡筆。寫荷塘時較濃,寫樹上的蟬蟲的聲時較淡
生4:文章用了大量的疊詞,“田田”“甜甜”
生5:文章用量詞多,“一層”,“一團”,“一兩點”。
師:同學講了不少,你聽了能綜合嗎?請講給同桌聽,另外的補充。等會請一方的兩個同學一起起來總結。并評論他們總結得怎樣?這樣,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角色和轉換可師生的角色,讓學生的思維充分地得到鍛煉,為他們的思維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在不自覺地就得到了新的思維訓練,創(chuàng)造“靈感”就是經(jīng)過千錘百煉時的瞬間產(chǎn)生的──創(chuàng)新就實現(xiàn)了!
【廣東省梅州市蕉嶺縣蕉嶺中學 謝東昌】
〖在感受美的基礎上進行作文訓練?利用審美媒介,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
在語文閱讀活動中,教師應根據(jù)審美對象和審美主體的特點,通過多種渠道,綜合地、整體地對渲染氣氛;或借助電化教學手段再現(xiàn)圖畫;或選取可供咀嚼回味的精彩片斷,啟發(fā)聯(lián)想,讓他們目注神馳,觀此思彼,調動學生的各種感覺去感知情境,把握形象,引想共鳴。精心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潛移默化中得到美感體驗和審美陶冶,把學生從有我之境,帶入到無我之境,變語文課文中的“此情此景”為“我情我影”。如講《荷塘月色》,一開始就給學生描繪了一幅“月誑圖”,創(chuàng)設了一個“遍地月華清輝”的特寫的審美情境,從而把學生導入到一片融融的月色之中。隨即又用“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等古詩啟開學生的審美心扉,使學生心馳神往,猶如進入了一個荷葉亭亭、荷花艷艷、荷香裊裊的優(yōu)美境界。學生置身于這種特定的荷塘情境中,興味盎然地帶著一種對荷塘月色美景的憧憬和領略荷塘月夜風光的審美情感,進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情感的共鳴。由此可見,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是語文閱讀活動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有效途徑。運用這種審美情境來陶冶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從純自然的語文情境中描述中走出來,從而致力于陶冶性審美情境的藝術設計。
【廣東省東莞市威遠職業(yè)高級中學 鐘寶團】
〖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1、巧妙導入,使學生產(chǎn)生好學之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巧妙地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chǎn)生好學之樂。如在講授魯迅的小說《藥》時,我首先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見過人血饅頭治病的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小說《藥》,就是寫人血饅頭治病的事。這樣的課堂提問,一下子就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產(chǎn)生一種急于渴望了解事情經(jīng)過和結局的懸念心理,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又如,在講授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時,我首先讓學生搜集所學過的有關描繪“荷”的詩句(如“接天蓮葉無窮盡,映日荷花別樣紅”,“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等),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并發(fā)言說說自己想象中的“荷塘月色”是一番什么樣的情景。這樣導入新課,極能渲染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
【安徽省宣城市第四中學 彭義銘】
〖淺談中學生“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
“識深意”是指細讀原文后,深入思考,領悟作品、作者及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等。
“識深意”需要科學分析來實現(xiàn),分析時又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究竟誰是誰非,這與感悟者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都是密切相觀的,不能一概而論。感悟內在的思想情感,要通過分析外在的材料內容,抓住材料內容的實質才能完成。這雖然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教師邊分析,邊指明分析的方法,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是完全可以領會的?茖W分析還需要熟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比如,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要領悟作者“淡淡的喜悅夾著淡淡的哀愁”的思想,就要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作者世界觀與人生觀的矛盾,并由此推及當時一般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狀況。
【四川省南充市第十中學 李 斌】
〖不“教”語文〗
勾,即勾勒,勾玄提要,以明快的線條表現(xiàn)對象,不求細膩而求簡練,不求周到而求概略,像長空一線,像孤鶩掠水。把教材或自己的授課內容用簡單的線索勾勒出來,讓學生自己去填充,去豐富,去完善。如教《荷塘月色》,作必要的介紹之后,把授課的主要內容板書在黑板上:美--結構美,語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然后讓學生去朗讀、自學或自由討論,要求在課文的字里行間作出批注,或寫成鑒賞文段,一節(jié)課后收作業(yè)。給學生指條路子,讓他們自己去發(fā)現(xiàn),結果產(chǎn)生很多備課中沒能想到的東西。有個同學談語言的“新而不失自然”,例舉“路上只我一人,背著手踱著步”與“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兩句,說前一句如說成“路上只(有)我一人”,就顯得死板了,后一句如把“裙”改成“裙子”也失了雅趣,就很有見地。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青龍職業(yè)中學 趙廷春】
〖中學語文美育五法?吟詠陶醉法〗
清人朱光潛在談他讀李白詩《經(jīng)下邳橋懷張子房》的感受時說:“我十幾歲時就愛讀這道詩,常常高聲朗誦。朗誦時心情是振奮的,仿佛滿腔熱血都沸騰起來了,特別是讀到最后“唯見碧流水”四句,調子就震顫起來,胸襟也開闊起來,仿佛自己心中也有無限的豪情勝概。葉圣陶先生說“美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感,無論興味方面感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一位教師教《荷塘月色》,要求學生閉目靜聽,他用抑揚頓挫、充滿情感的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描述的意境里。他還配合這篇課文選讀并配樂錄制了一些寫月,寫月色,寫賞月的古今詩詞散文的名篇,組織了一次在公園里靜夜賞月的班會活動,學生完全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浙江省臺州市玉環(huán)縣玉城中學 王針桂】
〖語文模糊教學藝術例談?感悟與意會:體驗語文教學的詩性情懷〗
漢語注重感悟,長于非邏輯的心靈觀照,因為漢字是一種音形義兼?zhèn)涞奈淖,所以具有超語言性。語文閱讀材料中的語言主要是文學語言。文學語言具有模糊性,在模糊性中求準確,在準確中蘊藏模糊,這是漢語超語言性的體現(xiàn),也是漢語言閱讀材料具有多義性的表現(xiàn),而這種多義性最終又會導致一種模糊體驗。教材中選取了大量這樣的作品,要想讓學生把握作品如此豐富多彩的意義,咬文嚼字、講深講透是不可能實現(xiàn)的,教師應學會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與意會。通常講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正是傳承已久的語文教學方法。這種意會與感悟,也是模糊理論在教學中的典型運用方法,它揭示出語文學習對文章書面語言符號系統(tǒng)的理解,是經(jīng)由模糊而漸至精確,又到高層次的模糊,再到高層次的精確的認識過程,并終至以“得意”為目的。這也是一個“悟”的過程,由“迷蒙”到“清晰”,在字里行間穿行,由言而象而意,求真、啟善、審美,從而悟得敏銳、細膩、獨特。
例如教學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中“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句單獨地看,似乎難以確切把握其真正含義:作者覺得自由的人到底是要想還是不想?這樣說不是矛盾的嗎?顯然,弄清這些“模糊點”是感悟作者復雜深沉情感的關鍵。教學時我們似乎無法對這簡短的一句話進行語義剖析、詞義索解,也沒理由引經(jīng)據(jù)典、知人論世去考證一番。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只要用心去品悟感受一番,稍有點生活經(jīng)驗的人便能體會到其間的復雜情懷:對一個背負沉重生活負擔、心理壓抑的中年知識分子而言,“什么都可以想”意味著思想的無拘無束,“什么都可以不想”意味著生活的無憂無慮。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自由之境!
由此可以看出,閱讀教學所具有的模糊性,實際上是教師引導學生依照言語作品的不確定性進行籠統(tǒng)認知與模糊理解。它以其更廣泛、完美與高效的特征,使學生與文本迅速溝通起來,促使學生更深切地把握言語作品的整體寓意,從而獲得更充分的審美感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yi/67386.html
相關閱讀:《師說》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