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運動物體拉動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紙帶上打下一系列小點,打點計時器打下的點直接記錄了( )
A.物體運動的時間
B.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
C.物體在不同時刻的速度
D.物體在不同時間內(nèi)的位移
2.手拖動紙帶經(jīng)過打點計時器后,在紙帶上留下的點中有6個連續(xù)清晰的點,測出這6個點的第1點到第6點的距離為18cm,則( )
A.手運動的平均速度為0.03m/s B.手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5m/s
C.手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8m/s D.手運動的平均速度為180m/s
3.如圖1-5所示,是某人練習使用打點計時器得到的紙帶,紙帶的右端后通過打點計時器.從點痕的分布情況可以斷定紙帶的運動情況是 .若所用電源頻率為50Hz,從打下A點到打下D點,共13點,歷時 s,位移為 m,這段時間內(nèi)紙帶運動的平均速度是 m/s.BD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4.某組學生研究小車從斜面上滑下實驗,得到如圖1-6所示的紙帶,紙帶上的計數(shù)點用O、A、B、C、D、E表示.根據(jù)圖上數(shù)據(jù),可判斷小車做什么運動?小車經(jīng)過B點時的速度是_______cm/s,小車經(jīng)過D點時的速度是_______cm/s(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0.1s)
5.有的同學怕下雨天的電閃雷鳴,其實看到閃電與聽到雷聲的時間差較大時,說明它離我們較遠.假設閃電與雷鳴的時間差為 ,試著計算一下雷電發(fā)生地的距離.
6.圖1-7是某同學用打點計時器研究某物體運動規(guī)律時得到的一條紙帶.根據(jù)圖中的數(shù)據(jù),計算物體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判斷物體運動的性質(zhì).
7.電火花打點計時器使用交流 V電源工作,它是利用
在紙帶上打出小孔而顯示點跡的計時儀器.工作電源頻率是50Hz,如果用它測量時,實驗者不知工作電壓的頻率變?yōu)?0Hz,仍按50Hz的頻率計算,這樣算出的速度值與物體速度的真實值相比是 (填“偏大”或“偏小”).
8.使用電磁打點計時器時,紙帶應穿過 ,復寫紙片應套在 上,并要放在紙帶的 面;打點時應 接通電源,
釋放紙帶.根據(jù)圖1-3所示的打點計時器構造圖,指出各主要部件的名稱: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⑨____
9.某次實驗用打點計時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紙帶的記錄如圖1-4所示,圖中O點為紙帶的第一個點,接下來的前幾個點模糊,因此從A點開始每打五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推測紙帶的運動是加速還是減速?在打出A、F這兩點的時間間隔中,紙帶運動的平均速度是多大? B點的瞬時速度為多大?
1. B、D
2. C
3.減速運動,0.24s,7.75×10-2m,0.323m/s,0.203m/s
4.加速運動,65cm/s,122.5cm/s
5.
解析:設閃電速度為光速C,雷鳴速度為聲速v,雷電發(fā)生地的距離為x
則有
因光速遠大于聲速,可近似認為
6.物體在AB段、BC段、CD段和DE段的平均速度大小分別是19.0cm/s、60cm/s、60cm/s、59.5cm/s,物體運動的性質(zhì)是先加速,后勻速.
解析:AB段的平均速度為
BC段的平均速度為
CD段的平均速度為
DE段的平均速度為
在誤差范圍內(nèi),可認為 ,則物體先加速,后勻速.
7.220,電火花,偏小
8.限位孔,定位軸,上,先,后;①接線柱②線圈③振片④永久磁鐵⑤振針⑥限位孔⑦復寫紙⑧定位軸⑨紙帶
9.從A點開始每打五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計數(shù)點間只有5個間隔,則計數(shù)點間運動的總時間為t=0.02×5s=0.1s,每隔0.1s紙帶運動的位移分別是2.15cm、2.89cm、3.74cm、4.32cm、5.15cm,說明紙帶作加速運動.
A、F間紙帶運動的平均速度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69003.html
相關閱讀:高一物理下冊同步檢測練習題(有參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