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和深層含義,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要求背誦,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誦讀;意象分析法,通過" />

山民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電子教案
課 題
中國現代詩歌四首之<<山民>>
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詩歌的象征意義和深層含義,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過程與方法――要求背誦,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誦讀;意象分析法,通過分析意象的深層含義來鑒賞詩歌,并讓學生展開討論。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對詩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情趣。
重點
把握課文深邃的思想:對個體生命與生存價值的認識、評判及作者個性意識的復蘇。
教學難點
1.注意詩歌的意象及作者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2.培養(yǎng)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以及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 音頻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在初中的時候學過一篇寓言故事,取自《列子?湯問》,故事里有兩個人物,一個叫愚公,一個叫智叟,誰能背一背這個故事的關鍵的幾句話?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首關于山與路的詩歌――《山民》。
二、導讀剖析領悟
1.首先,我們來解題:“山民”指什么人?
  幻燈片顯示:生在山里,活在山里,死在山里,埋在山里的勞動人民。
2.請同學們齊聲朗讀這首詩歌。
3.示范朗讀:
(教師或播放音頻)
四步解讀詩歌:
1. 請同學們在聽朗讀的時候思考地找出最核心的意象。
山??海??路
2. 品味詩歌的語言風格。請同學們討論:這首詩歌與前邊學過的三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不同?
平淡 質樸 散文化 敘事
討論:若你來寫這樣題目的詩歌,你會選用怎樣的語言?你會用《歡樂》、《雨巷》中的優(yōu)美的詩歌語言嗎?
結論:詩歌選用的是本質的、無修飾的、山民的語言。
3. 領略詩歌的表現手法。
? 象征手法
? 詩歌中的意象不僅僅是字面意象
?    山象征著(     )
?    路象征著(    。
?    海象征著(     )
4.探討被重寫的現代寓言。
討論:比較我們學過的古代寓言《愚公移山》,找出兩個故事中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 《愚公移山》
? 山阻塞
? 路艱險
? 人移山
? 代代努力,其誠感天
? 《山民》
? 山阻塞
? 路修遠
? 人出山
? 代代疲倦,其惰恨天
區(qū)別在于最后的態(tài)度與做法。
在這個現代寓言中,我們讀到了:
令我們起敬的是,數個“山民”就在這種狀態(tài)下平凡地生存著、生活著。這種平凡背后的堅韌,恰是我們該肅然起敬的。
? 令我們遺憾的是:父輩安于命運、固守鄉(xiāng)土、不知向外發(fā)展,這是封閉性的社會中保守、惰性力量的表現,它使人“疲倦”、沮喪。詩中的“他”,雖和父輩的想法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廣闊的世界,有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有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也要讓子輩繼續(xù)走下去的籌劃; 但路途的漫長、遙遠、艱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結尾“他”的“遺憾”,更具有諷刺意味。父輩不知而不為,“他”卻知而不為,耽于幻想而卻不行動,不愿種樹,只想乘涼!八焙透篙厡嵸|上并無兩樣,都缺乏沖破傳統(tǒng)的開拓意識和披荊斬棘的精神,“他”也是被針砭的對象。揭示精神弊端,是本詩的題旨所在
? 我們發(fā)現:詩歌中的名稱不僅僅是字面名稱
? 父親象征著(   。
? 他象征著 (   。
? 兒子象征著(     )
(括號中為生成性內容,無標準答案,提倡學生自主探討)
    研究一個簡單的數學題:(幻燈片)
? 父親+他+兒子=?
? =歷史
三個詞語的歷史,是家庭史,也是家族史,還是地方史,更是民族史。
5.體會詩歌隱晦的感情表達。
? 表面上看來,這首詩歌在情感上并不激越,反而冷峻客觀,擺著拒絕透漏感情信息的姿態(tài)。
? 討論:詩歌中潛藏的、被壓抑著的情感,請同學們分組討論,并結合具體詩句分析。
幻燈片:走不出的大山(《山民》最后一段的重排)
體會感情。
三、他是誰?(作者簡介)
? 他是韓東,男,漢族,1961年5月生于南京
? 山外的幼年
? 8歲隨父母下放蘇北農村
? 山中的童年與少年
? 198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哲學系
? 1978參加高考,老三屆
創(chuàng)辦了詩歌刊物《他們》
韓東詩歌里的“山”與“!
比較學習《山民》與《你見過大海》
引入韓東詩歌藝術特色,進一步引入“第三代詩”和“第三代詩人”概念
四、點擊鏈接:韓東訪談錄
 推薦作品:韓東的博客
 推薦視頻:《歌聲飄過三十年》第二場
板書設計
課后
作業(yè)
必做
選做
搜集“第三代詩”相關資料
其他
觀看視頻《歌聲飄過三十年》第二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Q2NDY4NjQ=_rss.html
課后隨想
這篇詩歌的時代特色意味著它難于被現在的孩子所理解,我只能試圖發(fā)掘其中的普遍性情感,談不上哲學性解讀。從山到海是所有浪子的心聲,在海望山又何嘗不是呢?所以我選了那段視頻作課外作業(yè),歌詞與這首詩在時代文化特色上相當近似,那是70年代生人的青春期,80年代生人的童年。若今天的孩子去聽,父母有幸。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yi/74602.html

相關閱讀:《許三觀賣血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