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階段性考試物理試題時間:90分鐘 總分:100分 日期:.1第Ⅰ卷(選擇題 共50分)一、選擇題(本題包括10小題,每小題5分,共5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的只有一個選項正確,有的有多個選項正確,全部選對得5分,選對但不全得2分,有選錯得0分)1、科學家關于物體運動的研究對樹立正確的自然觀具有重要作用。下列關于物理學家對應的觀點描述正確的是( )A.亞里士多德認為力是改變速度的原因B.伽利略認為力是改變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C.笛卡兒認為力是改變慣性的原因D.牛頓認為力是維持運動的原因如圖所示,一物體置于桌面上,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物體的重力方向一定指向地心B.嚴格來說,物體的重力大小與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C.物體的重力與物體對桌面的壓力是一對平衡力D.桌面對物體的支持力有反作用力,但物體的重力沒有反作用力3、如圖所示,質量為m的物體A被水平向右的恒力F緊壓在豎直墻上,物體與墻面間的動摩擦因數為μ,重力加速度為g,則關于物體在下列狀態(tài)下所受摩擦力的分析,說法正確的是( )A. 若物體靜止,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為F B. 若物體靜止,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為μmgC. 若物體勻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為μFD. 若物體勻速運動,物體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一定為mg4、如圖,一小球放置在木板AB與固定斜面之間。設斜面對球的壓力大小為N1,球對木板AB的壓力大小為N2。以木板與斜面連接點所形成的水平直線為軸,將木板AB從圖示中的豎直位置開始緩慢地轉到水平位置。不計一切摩擦,在此過程中( )A. N1始終減小,N2先減小后增大B. N1始終減小,N2始終增大C. N1先增大后減小,N2始終減小D. N1始終增大,N2始終減小5、一輕繩一端固定在豎直墻上的O點,另一端與輕滑輪M相連,另一輕繩繞過滑輪懸掛一重力為G的物體,繩與滑輪間的摩擦不計,其另一端固定于另一豎直墻上的Q點,且此繩的QM段與豎直方向夾角為600,整個系統(tǒng)處于靜止狀態(tài),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繩OM上的拉力大小為B. 繩OM上的拉力大小為GC. 圖中a角的大小為300D. 圖中a角的大小為4506、如圖所示,用一根彈簧將小球A懸掛在天花板上,用細繩將小球B懸掛在A的下面,它們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A、B質量相等,重力加速度為g,在細線被剪斷的瞬間,A與B的加速度大小應是下列哪一種情況( ) A. A的加速度大小是0 B. A的加速度大小是C. B的加速度大小是0 D. B的加速度大小是7、某物體從地面開始以30 m/s的初速度豎直上拋,不計空氣阻力,自物體拋出時開始計時,g取10 m/s2.設豎直向上為正方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物體上升的最大高度是45mB.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是3sC.物體在5s末的速度是20m/sD.物體在前5s內的位移是25m8、一重力為450N的人站在體重計的底板上,在他下蹲的過程中,下表記錄了幾個特定時刻體重計的示數,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時間/s00.51.01.52.0體重計示數/N450400450500450A. 0.5s時刻此人處于失重狀態(tài)B. 1.0s時刻此人下蹲的速度達到最大值C. 1.5s時刻此人處于超重狀態(tài)D. 2.0s時刻此人的加速度達到最大值9、質量分別為2kg和3kg的物塊A、B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并用輕質彈簧相連,彈簧的勁度系數k=800N/m,如圖所示,今對物塊A、B分別施以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1、F2,且F1=20 N、 F2=10 N,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A的加速度為2m/s2 B.物體A的加速度為5m/s2C.彈簧被壓縮了1cmD.彈簧被拉伸了2cm10、一物塊以一定的速度滑上靜止于光滑水平面上的足夠長的木板,它們的v-t圖像如圖所示。則物塊與長木板兩物體的質量之比及兩者之間的摩擦因數分別為( )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二、實驗題(本題包括2小題,共14分.11小題每空2分,共6分;12小題每問4分,共8分,第(1)問選對得4分,選不全得2分,錯選得0分)11、(6分)(1)在做《互成角度的兩個力的合成》實驗時,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用兩個彈簧秤把橡皮筋的另一端拉到某一確定的O點。關于本實驗以下操作中正確的是 A.同一次實驗過程中,O點位置允許變動B.實驗中,彈簧秤必須保持與木板平行,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彈簧秤刻度C.實驗中,先將其中一個彈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調節(jié)另一個彈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條另一端拉到O點D.實驗中,把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時,兩個彈簧秤之間夾角必須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2)在本實驗中,某小組得出如右圖所示的圖(F與AO共線),圖中 是F1與F2合成的理論值;在實驗中如果將兩個細繩套換成兩根橡皮條,那么實驗結果是否變化? (填“變”或“不變”)12、(8分)a、b、c、d四位同學使用右圖裝置裝置進行“探究加速度與外力、質量間的關系”實驗,設小車質量和車上砝碼質量之和為M,砂及砂桶的總質量為m,實驗用打點計時器交流電的頻率為50Hz。(1)四位同學分別得出如圖4-2-8中a、b、c、d四條圖線,其中圖a、b、c是a—F圖線,圖d是a—1/M圖線,則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a和b沒有把握好實驗條件M遠大于mB.c和d沒有把握好實驗條件M遠大于m[大C.a同學長木板的傾角太大,而b同學長木板傾角太小D.a、b、c三同學中,c同學較好地完成了平衡摩擦力的操作(2)實驗中某次紙帶的記錄如圖所示,圖中O、A之間的點非常模糊,看不清楚到底有幾個點。因此從A點開始每打五個點取一個計數點,其中B、C、D、E距O點的距離如圖示,由此測得小車的加速度是 m/s2三、計算題(本題包括3小題,共36分。第13題10分,第14題10分,第15題16分,第(1)問6分,第(2)問10分)13、(10分)如圖所示,粗糙半球形容器固定在水平面上,O為球心,一質量為m的小物塊,靜止于容器上的P點,已知OP與水平方向的夾角為,重力加速度的大小為g。求小物塊受到的支持力和靜摩擦力的大小。14、(10分)如圖,水平傳送帶兩個轉動軸軸心相距20m,正在以v=4.0m/s的速度勻速傳動,某物塊(可視為質點)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為0.1,將該物塊從傳送帶左端無初速地輕放在傳送帶上,則經過多長時間物塊將到達傳送帶的右端?(g=10m/s2) 15、(16分)一位滑雪者收起雪杖自由滑行,他以v0=40m/s的初速度自雪坡底端O點沿直線沖上雪坡,速度減到0后仍不用雪仗立即轉身又自由滑下(忽略轉身時間),已知雪坡足夠長,雪坡傾角為θ=370,雪橇與雪坡間的動摩擦因數μ=0.5,從滑雪者剛滑上雪坡O點開始計時,取g=10 m/s2,sin37°=0.6,cos37°=0.8。(1)求人能沿雪坡向上滑行的最大距離。(2)雪坡上距底端75m遠處有一點P,求從計時開始人滑到P點所需時間。高一階段性考試物理試題答案第Ⅰ卷(選擇題 共50分)BBCDAACBDBCABCADD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50分)11、(共6分,每空2分)(1) B ;(2) F’ 、 不變 12、(每問4分,共8分,第(1)問選對得4分,選不全得2分,錯選得0分)(1) BD ;(2) 0.75 13、解:14、解:物塊放到傳送帶上后先做勻加速運動,若傳送帶足夠長,勻加速運動到與傳送帶同速后再與傳送帶一同向前做勻速運動。物塊勻加速時間=4s(3分)物塊勻加速位移=8m(3分)∵20m>8m ∴以后小物塊勻速運動物塊勻速運動的時間(3分)∴物塊到達傳送帶又端的時間為:(1分)15、解:(1)滑雪者沿斜面向上運動時的加速度大。 a1=g(sin37°+ucos37°)=10m/s2 (3分) 由 (2分) 解得:x=80m (1分)(2)滑雪者沿斜面向上運動的總時間為: 由v0=a1t 解得:t=4s (2分) 若P點為沿斜面向上運動時所經過的,則 由 解得:t1=3s (3分) 若P點為沿斜面向下運動時所經過的,則 滑雪者沿斜面向下運動時的加速度大小: a1=g(sin37°-ucos37°)=2m/s2 (2分) 上滑到最高點又回到p點所走的位移為:s=x-xp=5m由 解得:s (2分)則滑雪者下滑經過P點所用時間為:s (1分)山東、北京、天津、云南、貴州、江西 六地區(qū)試卷投稿QQ 23553946946第頁山東、北京、天津、云南、貴州、江西 六地區(qū)試卷投稿QQ 2355394694ABF1F21.0 t/s3v/ms-11420v山東省德州市某中學高一1月月考 物理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752528.html
相關閱讀:江西省臨川十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