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蘭州五十五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Wor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2013--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高一 物理(試卷) (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題 號一二三四總分得 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以下選項中全屬于國際單位制中基本單位的一組是( ) A.秒、千克、牛 B.米、千克、秒 C.米、牛、千克 D.米/秒、米/秒2、牛2.下列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 A.汽車通過長江大橋全程的速度 B.子彈射出槍口時的速度 C.雨滴落地時的速度 D.運動員沖過終點時的速度3.原來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若其加速度逐漸減小但不為零,則物體的運動速度將( ) A.逐漸減小 B.保持不變 C.逐漸增大 D.先增大后減小4.一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運動過程中,若所受的一切外力都突然消失,則由牛頓運動定律可知,該物體將( ) A.立即靜止            B.改做勻速直線運動 C.繼續(xù)做勻加速直線運動      D.改做變加速直線運動5.兩個物體相互接觸,關于接觸處的彈力和摩擦力,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一定有彈力,但不一定有摩擦力 B.如果有彈力,則一定有摩擦力 C.如果有摩擦力,則一定有彈力 D.如果有摩擦力,則其大小一定與彈力成正比6.作用于O點的五個恒力的矢量圖的末端跟O點恰好構(gòu)成一個正六邊形,如圖所示。這五個恒力的合力是F1的( ) A.3倍B.4倍 C.6倍D.8倍7.如圖所示,物體A和B一起沿斜面勻速下滑,則物體A受到的力是( )A.重力、B對A的支持力B.重力、B對A的支持力、下滑力C.重力、B對A的支持力、摩擦力D.重力、B對A的支持力、摩擦力、下滑力8.關于重力和重心,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重力就是地球?qū)ξ矬w的吸引力?B.質(zhì)量均勻、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的重心在物體的幾何中心?C.物體上只有重心處才受到重力作用D.重力的方向總是垂直于地面?9.向南騎行的自行車前輪和后輪與向南推行的自行車前輪和后輪分別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為( )A.向北、向南;向北、向南 B.向南、向北;向南、向南C.向南、向北;向北、向南 D.向北、向南;向北、向北10.水平地面上的物體在水平恒力F的作用下由靜止開始運動,一段時間后撤去F其運動的v - t圖像如圖所示若物體與地面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為f則F的大小為 A.F=f B.F=1.5f C.F=2f D.F=3f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項答案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物體做直線運動時,有關物體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們的正負值說法正確的是( )A.在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物體的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必定相同B.在勻減速直線運動中,物體的速度必定為負值C.在直線線運動中,物體的速度變大時,其加速度也可能為負值D.只有在確定初速度方向為正方向的條件下,勻加速直線運動中的加速度才為正值12.如圖所示,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重為G的物體保持沿豎直墻壁勻速下滑,物體與墻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物體所受摩擦力大小為:( )A.μF B.μ(F+G) C.μ(F-G) D.G13.關于力、加速度、速度三者的關系,以下說中法正確的是 ( ) A.合外力發(fā)生改變的一瞬間,物體的加速度立即發(fā)生改變 B.合外力一旦變小,物體的速度一定也立即變小 C.合外力逐漸變小,物體的速度可能變小,也可能變大 D.多個力作用在物體上,只改變其中一個力,則物體的加速度一定改變14.升降機天花板上懸掛一個小球,當懸線中的拉力小于小球所受的重力時,則升降機的運動情況可能是( ) A.豎直向上做加速運動 B.豎直向下做加速運動 C.豎直向上做減速運動 D.豎直向下做減速運動15.下列給出的幾組力中,其合力大小可能為0的是( )A.5N、7N、8N B.2N、3N、5NC.10N、1N、5N D.10N、10N、10N16.如圖所示,在光滑水平上有一質(zhì)量為M的斜劈,其斜面傾角為α,一質(zhì)量為m的物體放在其光滑斜面上,現(xiàn)用一水平力F推斜劈,恰使物體m與斜劈間無相對滑動,則斜劈對物塊m的彈力大小為() A. mgcosα B. C. D. 三、填空題(每空2分,共26分)17.自然界中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它們分別是萬有引力作用、 、 強相互作用、 。18.重力為100 N的木箱放置在水平地板上,至少要用35N的水平推力,才能使它從原地開始運動,木箱從原地移動后,用30N的水平推力就可以使木箱繼續(xù)做勻速運動。由此可知:(1)木箱與地板間的最大靜摩擦力為____N.(2)在地板上移動時,木箱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為___ __ N。(3)木箱與地板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 。(4) 如果用10N的水平推力推靜置的木箱,則木箱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為 N; (5)體在運動過程中,若把水平推力增大到50 N,地板對木箱的摩擦力大小為 N.此后,若撤去外力,直到靜止前,地板對木箱的摩擦力大小為 __ _ N.19.如圖所示,一個質(zhì)量為2kg的物體靜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現(xiàn)沿水平方向?qū)ξ矬w施加10N的拉力,g取10m/s2,則:物體運動時加速度的大小為 m/s2;物體從開始運動到位移為10m時經(jīng)歷的時間為 s.20.在用電火花計時器(或電磁打點計時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某同學打出了一條紙帶,已知計時器打點的時間間隔為0.02s,他按打點先后順序每5個點取1個計數(shù)點,得到了O、A、B、C、D等幾個計數(shù)點,如圖所示,則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 s。OA=1.50cm,AB=1.90cm,BC=2.30cm,CD=2.70cm由此可知,紙帶運動,打C點時紙帶的速度大小為 m/s。.一個屋檐距地面9 m高,每隔相等的時間,就有一個水滴從屋檐自由落下。當?shù)谒牡嗡畡傄x開屋檐時,第一滴水正好落到地面,求此時第二滴水離地的高度。(g10 m/s2).長為的固定斜面頂端輕輕放上(初速度為0)一質(zhì)量為的物體,該物體恰能沿斜面勻加速下滑。求:(1)物體沿斜面勻加速下滑的加速度大;(2)物體滑至斜面底端時的速度大小。(已知: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 ;;)23.如圖所示跨過定滑輪的繩的一端掛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已知人的質(zhì)量為70 kg,吊板的質(zhì)量為10 kg,繩及定滑輪的質(zhì)量、滑輪的摩擦均可不計。取重力加速度g=10 m/。當人以440 N的力拉繩時,人與吊板的加速度a人對吊板的壓力F分別為24.如圖所示,質(zhì)量為的物體甲通過三段輕繩懸掛,三段輕繩的結(jié)點為O。輕繩OB水平且B端與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質(zhì)量為的物體乙相連,輕繩OA與豎直方向的夾角,物體甲、乙均處于靜止狀態(tài)。(已知:sin37=0.6, cos37=0.8, g取10 m/設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 求: (1)輕繩OA、OB受到的拉力是多大? 和g的式子表示)(2)物體乙受到的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 和g的式子表示)(3)若物體乙的質(zhì)量,物體乙與水平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則欲使物體乙在水平面上不滑動,物體甲的質(zhì)量最大不能超過多少? —201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高一 物理(評分參考) (滿分120分,時間120分鐘) 題 號一二三四總分得 分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10小題,每小題3分,共3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答案BACBCCABDC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至少有兩項答案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選不全得2分,有錯選或不選得0分)題號111213141516答案ACDADACDBCABDBD三、填空題(每空2分,共26分)17. 電磁相互作用 、 弱相互作用 。18.(1)_35_N. (2) 30_ N. (3) 0.3 . (4) 10 N. (5) 30 N. 30_ N.19. 5 m/s2; 2 s.20. 0.1 s ; 0.4 m/s2; 0.25 m/s。21.可知 第一滴下落高度為 (2分) 其中;第二滴下落高度為 (2分)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1分);所以第二滴水離地面的高度為5m (1分)22. (2分) (2分)又因為 (2分) 解得 (1分)(2)設物體滑至斜面底端時的速度為v ,則由;;代入數(shù)據(jù)解得 (公式2分,答案1分)23.設人的質(zhì)量為吊板的質(zhì)量為人與繩之間的拉力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對人和吊板組成的整體分析 ①用隔離法對人分析設吊板對人的支持力為, ②其中(就大小而言) 用隔離法對分析 ③(在以上①、②、③三個方程中任選兩個即可,每個方程得3分,兩個方程共6分)代入數(shù)據(jù) 解得 (2分) ; (2分)24.解析:受力分析如圖所示。 (1);(6分,各得3分)(2) 方向水平向左。 (2分)(3) (2分)當時,解得,即物體甲的質(zhì)量最大不能超過1.6 kg。 (2分)第24題圖mgf第22題圖N座位號第24題圖第23題圖第22題圖第20題圖第19題圖第16題圖第12題圖F第10題圖第7題圖第6題 圖座位號甘肅省蘭州五十五中2013-2014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考試物理試題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yi/9168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