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孔子的治國理政思想散見于《論語》各篇,看似雜亂無章、缺乏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然稍加條貫分析,其實也有其內(nèi)在邏輯和體系建構(gòu)可言。細讀《論語》我們發(fā)現(xiàn),"富民教民"和"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應(yīng)是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總綱,是我們理解其整個思想架構(gòu)的鎖鑰。以下我們將圍繞這個總綱,試勾勒出孔子治國理政思想的全貌。

讀《論語》,孔子告訴我們,為政者要實現(xiàn)"富民教民"的治理目標(biāo),最主要的是要能夠做到"尊五美屏四惡"。據(jù)載:

子適衛(wèi),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子張問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堯曰》)

當(dāng)?shù)茏尤接袉柊傩斩嗥饋碛衷撛趺醋龅膯栴}時,孔子明確提出了"富而后教"的思想主張。在孔子看來,為政者治國理政的首要任務(wù)是使百姓先富足起來,然后在"富民"的基礎(chǔ)上教化民眾,使其能夠富而無驕、富而好禮。不難發(fā)現(xiàn),孔子的這種"富民教民"思想與我們今天所謂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的方略不無暗合之處?梢哉f,"富民教民"是孔子提出的治國理政的基本戰(zhàn)略目標(biāo),而其"尊五美屏四惡"的思想則進一步回答了如何富民、教民的問題。

如何富民?孔子"尊五美"思想中的"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從三個方面為我們作出了說明:

其一,"惠而不費",就是要求為政者要施惠于民,節(jié)約用度?鬃诱f的"薄施于民而能濟眾""安人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為為政者指明了如何"惠民"的問題,而其"節(jié)用而愛人"則是基于"不費"的思想而提出的具體主張。

其二,"勞而不怨",就是要求為政者要使民以時、節(jié)省民力。《論語·學(xué)而》篇中,孔子明確提出了"使民以時"的觀點。他相信,如果為政者能夠愛惜民力,自覺做到"使民以時""擇可勞而勞之",必不會招致百姓的怨恨。孔子"屏四惡"思想中的所謂"慢令致期謂之賊",其實就是從反面說明了為政者要敬事而信、使民以時的道理。

其三,"欲而不貪",就是要求為政者當(dāng)求百姓之利(仁),不為一己之私。在孔子看來,為政者當(dāng)以"仁"為利,而不以利為利,這里所謂"仁"就是指百姓之利。為政者求仁而得仁,又何必在逐利。"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堯曰》)此外,《論語》中孔子的弟子有若在答哀公問時,也明確表達了這種思想觀點。"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顏淵》)

孔子認為,如果為政者吝而貪利、與民爭利,就會招來百姓的怨恨。他說:"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孔子"屏四惡"思想中的"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的觀點,也從反面論證了為政者不可貪利的道理。

那么,為政者又該如何"教民"呢?很明顯,孔子"尊五美"思想中的"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從兩個方面為我們作出了說明:

首先,"泰而不驕",就是要求為政者要寬以待民,施行禮治和德政?鬃佑"泰而不驕"說明了為政者寬以教民的基本態(tài)度和立場。如何寬以教民?孔子提出了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重要主張。他說:"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里仁》)孔子相信,施行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寬政"較之于以政令和刑罰來治國會收到更加積極的效果。"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民免而無恥"與"有恥且格"兩相對比,孔子辯證地說明了其所謂"泰而不驕"的"寬政"主張的合理意義。當(dāng)然,這里孔子雖強調(diào)國家治理中德以及禮較之于政和刑的優(yōu)先性,但他卻并不完全否定政與刑的作用。我們以德主刑輔、禮法并用來概括孔子儒家的這種治國主張,也似無不可?鬃"屏四惡"思想中的"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也從反面說明了為政者以德、禮、政、刑來教民和治民的問題。

其次,"威而不猛",就是要求為政者要修身正己以立其威,使人望而生畏?鬃又v:"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其實說的就是正己正人的道理?鬃诱J為,為政之要首在"正人",欲"正人"必先"自正"。《論語》中孔子反復(fù)提及了這種正己正人的思想。"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

"君子不重則不威。"孔子強調(diào),為國以禮、為政以德的關(guān)鍵在于為政者能夠率先垂范,以禮約己、立身修德,如此才能有威嚴(yán),使人望而生畏,進而收到上行下效、教而化民的效果。他說:"上好禮,則民易使也。"(《憲問》)又:"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子路》)在孔子看來,正己以立威、寬政以待民,教化民眾,如此而已。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當(dāng)代治國理政理應(yīng)從《論語》中汲取精神滋養(yǎng),將孔子治國理政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精神動力。

(作者 喻新捷 曲阜師范大學(xué)馬克思主義學(xué)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34151.html

相關(guān)閱讀:淺談怎么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xué)生學(xué)習(xí)歷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