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先生的全名為愛新覺羅•啟功。他的祖先是雍正的兒子,乾隆的弟弟。但他在所有的書畫、著作、文章和書信中,從未用過“愛新覺羅”。啟老詼諧地說:“本人姓啟名功字元白,不吃祖宗飯,不當‘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領(lǐng)謀生。”
啟功的父親去世得早,在祖父關(guān)愛下啟功才得以上學念書。其祖父的老門生戴遂之,堪稱是知恩圖報的老夫子,竭盡全力要讓他繼承其教育世家的衣缽。啟功當時想:“你供我上學,可我母親和一個沒有出嫁的姑姑誰管呢?再說我總不能老靠別人的資助過日子吧?”于是他央求戴老先生為自己謀個職業(yè),好奉養(yǎng)母親和姑姑。啟功明白自己是徹底“被遺棄的貴族后裔”,那何不隱其姓,先解決生計再圖發(fā)展?開朗樂觀的他便獨創(chuàng)“啟”姓,自當“始祖”了。
在啟功心目中還有一位永遠難忘的人,便是他患難與共的老妻章寶琛。啟功的婚姻不僅要遵“母命”,還要按清代傳統(tǒng)只在旗人內(nèi)部論親。他
21
歲時中學畢業(yè),正忙于四處求職,在母親的包辦下,便與從未見過面的章寶琛成婚了。章寶琛不通文墨,而且是帶著可憐的小弟弟一起嫁過來的。但自她來到啟功家后,任勞任怨,再不要啟功為“家”操心,使啟功對她由“同情”逐漸轉(zhuǎn)化為“愛情”。啟功的母親
1956
病逝時,啟功于悲慟中頓悟了妻子為這個家庭日夜操持的功勞,竟忍不住雙膝跪下一拜,叩謝賢妻的情深義重。
古人有“書法以用筆為先”之說。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無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掛起來就沒神了。經(jīng)過再三揣摩,他才發(fā)現(xiàn)問題在字的“結(jié)構(gòu)”上。啟功找來很多名家碑帖以及唐代佛經(jīng),用透亮的方格紙將這些字單個放大,潛心描寫,終于從名家書法的筆劃結(jié)構(gòu)上,找到了寫字的規(guī)律。這極平常的規(guī)律卻極難發(fā)現(xiàn)。一般人學書法都是從寫“九宮格”或“米字格”開始,將方格分成若干的等分。啟功發(fā)現(xiàn)問題就出在這“等分”上。道理很簡單,因為每個字的“重心”不一定都在“中心”,所以不能把每個字都一個模式地上下左右分為“三等分”。于是他采用一個更為符合字形結(jié)構(gòu)的劃分法,便是由他首創(chuàng)的“五三五”不等分,這種字形上下左右的分量較大,中間的分量較小,而不是“九宮格”那樣的“九等分”。“五三五”不等分結(jié)構(gòu)字體,便是他獨創(chuàng)的“啟體”書法。
好多人都知道啟功的“三怕”與“二不怕”。啟功第一怕是“怕過生日”,所以北師大把給他辦九十歲生日的活動改為慶祝他從教七十的研討會和書畫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蔭”,故隱其姓“愛新覺羅”。第三怕是怕良朋給自己介紹老伴。在他著述的《賭贏歌》中,有一個哀婉而溫馨的故事:一次夫人章寶琛對他開玩笑說:“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為你介紹對象的,你信不信?”啟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曰:“老朽如斯,哪會有人又傻又瘋這樣子做呢?”夫人進而逼問:“如果你不信,我倆可以賭下輸贏賬。”啟功頗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萬一你輸了,那賭債怎么能生還?”夫人便說:“我自信必贏。”不料這一時戲言果然靈驗。當夫人撒手人寰后,啟老家中可謂“門庭若市”,不少熱心朋友樂呵呵地手拿“紅絲線”,進門就往啟老的腳脖上系。他都一一謝絕。
再說啟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對頸椎病發(fā)作,要他做“牽引”治療。這般痛苦事,他卻開心地喻為“上吊”,形神畢肖地寫下《西江月》:“七節(jié)頸椎生刺,六斤鐵餅拴牢,長繩牽系兩三條,頭上數(shù)根活套。雖不輕松愉快,略同鍛煉晨操,《洗冤錄》里篇篇瞧,不見這般上吊。”
(選自《啟功傳奇》有刪改)
15.
請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啟功先生為什么要隱其姓“愛新覺羅”而自創(chuàng)“啟”姓?(
6
分)
16.
文章題目為“啟功傳奇”,啟功“奇”在何處?請分條概述。(
6
分)
17.
請簡要分析啟功先生的“三怕”和“二不怕”分別表現(xiàn)了他怎樣的奇人風范。(
6
分)
答案:
15.
因為他要靠自己的本領(lǐng)謀生(
3
分)不吃祖宗飯,不當“八旗子弟”(
3
分)
16.
①皇室貴族奇②真情厚義奇③書法造詣奇④人品情操奇(答出
1
點得
2
分,答出
3
點得
6
分)
17.
“三怕”表現(xiàn)了啟老不慕虛名、踏實做人、情真義深的風范;(
3
分)“二不怕”則表現(xiàn)了啟老豁達、幽默的個性。(
3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034695.html
相關(guān)閱讀:《賣豬肉也要賣出北大水平》閱讀答案
《生化學家鄒承魯》閱讀答案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原文
《燈下草蟲嗚》閱讀答案
《劉仙洲:新中國初期入黨的知名教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