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的運用與設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現(xiàn)行的歷史教科書,其歷史敘述的方式具有學術化和概括性的特點,缺少鮮活的史實,缺少生動的故事。如果單純使用教科書,學生學起來難免單調(diào)枯燥,也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我們開展歷史課題研究"高中歷史學習模式'了解'-'理解'-'見解'的理論建構(gòu)和實踐探索",有意識地把歷史故事引入課堂,讓學生生動地了解歷史,更有效地理解歷史,更能水到渠成地形成自己的歷史認識和獨特見解。這樣的歷史會更有趣味,更耐人尋味。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在談到"怎樣使課堂產(chǎn)生趣味"時指出:"(1)變換花樣;(2)教師要活潑;(3)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個性。俗話說:花樣翻新是調(diào)劑生活。為什么就不該叫學生看到教師用多種形式和形象來講授教材呢(通常一味照本宣科,枯燥無味)?"[1]而用故事訴說歷史正體現(xiàn)這些要求,教師飽含激情地講述歷史故事,那一定是"生動活潑"的,教師對歷史的解讀、講述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效應,也使課堂不再單調(diào)乏味。

歷史故事源于歷史敘事,汪榮祖教授尤其強調(diào)歷史敘事的重要性,他在梳理西方歷史敘事著作后,堅定地認為"這些著作對我最重要的影響是讓我覺得敘事的重要,其實一開始我就認為敘事蠻重要的,后來主流都用社會科學報告方式,我不太喜歡?墒乾F(xiàn)在這個敘事回來了,我覺得自己的方向應該是正確的。"[2]

《辭海(第六版)》對"故事"是這樣解釋的:"①敘事性文學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故事與重在敘述事件因果關系的情節(jié)有所不同,多是情節(jié)的基礎。②文學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過程的描述,強調(diào)情節(jié)的生動性和連貫性,較適于口頭講述,通俗易懂。"[3]

根據(jù)這樣的解釋,結(jié)合歷史學科的特性,大致概括出"歷史故事"的一般特征:(1)一個相對完整的歷史事件,可以明白無誤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2)這個事件的情節(jié)生動,讀起來、聽起來都很有趣;(3)這個事件結(jié)構(gòu)單一,不復雜,沒有多少聽力和理解的障礙;(4)這個事件適于口頭表述,不同于文獻資料那樣講究文辭、句法和章法。

基于對"歷史故事"的理解,我們在運用"歷史故事"的時候,應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一定要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如今是信息爆炸時代,各種信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教師一定要有鑒別力。查找的歷史故事應當有出處,經(jīng)得起推敲和考證,不可以訛傳訛。歷史故事有別于人造史料,有別于文學作品,它一定是屬于"歷史"的。楊倩如在《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一文中比較了歷史敘事和文學敘事的區(qū)別:"在筆者看來,歷史敘事與文學敘事在目的、性質(zhì)等方面存在著根本差異,后者可以從虛處理,而前者卻必須依照史實。根據(jù)中國史學傳統(tǒng)所產(chǎn)生的'歷史敘事',并非如西方歷史敘事學理論所言,史家可以出于自身的歷史觀、價值觀或特定的動機、要求,采取一定的修辭'策略',對史實進行'重構(gòu)'或'闡釋';而是必須在充分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公正、客觀、科學的考訂、分析與論證,盡可能地'重現(xiàn)'與'還原'歷史事實。"[4]

第二,對選取的材料(特別是文獻資料)進行加工,以便適于課堂口述的特點。材料的篇幅也不可過長,一般應控制在5~10分鐘左右。

第三,對歷史故事設置問題,以激活學生的思維,防止歷史故事運用的淺表化和形式化。如果教師僅僅只是給學生講故事,除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歷史學科的思維性和啟悟性會大打折扣。

第四,根據(jù)歷史故事的內(nèi)容,把握好歷史故事使用的最佳時機。一節(jié)課,什么時候使用故事,使用多少故事,應當結(jié)合實際情況而定。有的教師整堂課都在講故事,其實并不妥當,學生容易興奮也容易疲勞,理性思維也會受到限制。

第五,特別要注意歷史故事的新鮮感和生動性。如果這個故事學生耳熟能詳,那就不能帶給學生新鮮的刺激;故事本身枯燥乏味,更是失去了歷史故事的效度。

以下略舉數(shù)例,從不同視角說明歷史故事的選取和使用策略。

一、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队行Ы虒W決策》一書中提出,"導入的主要目的是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學活動中來,為他們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做好準備,并且激勵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該書引用德賽克的觀點說明導入的要求--"教師應把教學內(nèi)容的不同形式的描述和新奇的要素相結(jié)合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及激發(fā)其興趣。"[5]所以,用生動有趣的故事作為新課的導入,是引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第一個興奮點,讓學生很快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下面以"明清君主專制加強"一課為例。

故事之一:朱元璋肖像之謎

請同學看圖片,圖一很丑陋、圖二頗慈祥,哪一張圖片是真實的朱元璋?史學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以歷史學家吳晗為代表。

朱元璋的相貌很不體面,甚至丑陋,到了老年尤其是難看,一臉兇相。朱元璋找了許多畫工來畫自己的像,畫得都很逼真?墒,越是畫得逼真,朱元璋越是不滿意。后來有一個聰明的畫工,猜中了朱元璋的心思,他畫的朱元璋像,輪廓有點像,卻一臉和氣,充滿了慈祥的樣子。這使朱元璋很滿意,命人描了許多份,分賜諸子。所以朱元璋的像現(xiàn)有兩種,一種丑陋的是他的真面目,另一種卻是美化之筆。

--吳晗《朱元璋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另一種說法,以語言學家、教育家朱星為代表。

朱元璋長的四方臉,濃眉大眼,十分魁偉。故宮還保存了一張朱元璋老年的畫像,胡須都白了,但精神還很壯?梢娝贻p時魁偉多力,所以能身先士卒,沖鋒陷陣。

朱元璋喜歡親自出宮微服私訪,他怕人家認出,故意畫了個偽像,所說的"五岳朝天":高額、高顴骨、高鼻,再加上突出的下頜,很可怕,教人民傳摩,新中國成立前還保存在明孝陵。這樣以假亂真,他就可以自由微服私訪,無人懷疑了。

--朱星《中國皇帝評論》(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請問:你認同哪一種說法?談談你的理由。聽了"朱元璋真假肖像之謎",你有何啟迪?

【解讀】這兩則小故事,配合圖片,生動、直觀,讓學生初步感受明朝的專制、獨裁達到何種程度。朱元璋無論是為了美化自己,還是為了嚇唬百姓,無一例外都是一種恐怖統(tǒng)治。而朱元璋的微服私訪并不是為了了解民情、關注民生,而是為了監(jiān)督官員、防范百姓。專制的淫威下,老百姓不敢說,不敢想,也不敢做,思想受到鉗制,精神不得自由,社會也就很難進步。中西方距離的拉大,中國脫離世界先進文明并漸行漸遠,始自明朝中后期,源自朱元璋的獨裁統(tǒng)治。通過文本學習,學生更明了明朝廢丞相所導致的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加強。錢穆《國史大綱》剖析精準,"明代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之再建,然而惡化了。惡化的主因,便在洪武廢相。太祖是一位雄猜之主。……自秦以來輔佐天子處理國政的相位,至是廢去,遂成絕對君主獨裁的局面。"[6]

二、用歷史故事闡釋歷史事件

引入歷史故事打開學生的思維,恰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課堂一定會發(fā)生變化,有助于學生思維的展開,有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理解。如"太平天國運動"一課,用洪秀全的小故事來說明這場"農(nóng)民運動的興起"以及"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很有幫助。

故事之二:洪秀全早期的人生經(jīng)歷

科考落榜與人生轉(zhuǎn)折:

洪秀全出生在廣州城外約30英里處的花縣,是一個客家農(nóng)戶的第三子。他在孩提時非常自負、跋扈、脾氣暴躁,但在學業(yè)上表現(xiàn)出相當高的天賦,自幼就有"才學優(yōu)俊"之名。整個家族都指望他能科場登第而光宗耀祖并惠及桑梓。他從15歲到29歲,四次考秀才都不中。每次初試都進入前十,每次復試必在榜外,希望總是一次次從云端高處摔落粉碎。

--毛劍杰《天國前史:1840年的絕望與幻景》(《看歷史》,2011年第8期)

請問: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洪秀全屢試不中說明什么?

【解讀】這個問題讓學生暢所欲言,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以便激活學生的思維。天賦頗高的洪秀全屢試不中只能說明科場腐敗透頂,考試制度嚴重不公平,也折射社會的黑暗。

一個大夢與一場"大亂":

1837年第三次落榜之后,洪秀全沮喪萬分,以致得了重病。在神智昏迷之際,幻覺到有一個老嫗,即"天母",為他清洗身體,并對他說:"我兒,你在凡界身體弄臟了。讓我給你到河中洗滌,然后再去見你父。"隨后他被帶到天庭,在那里,一個身穿烏龍袍、蓄著金色胡須的可敬長者給了他一柄斬妖寶劍和一方斬妖璽。以后數(shù)次拜訪天庭期間,他見到了一個他稱其為長兄的中年男子,此人教他如何斬滅妖魔。洪秀全還看到孔夫子向那位可敬的長者懺悔罪孽,因為他沒有在經(jīng)書中清楚地解釋真理。洪秀全的這種神智昏迷和幻覺,斷斷續(xù)續(xù)地持續(xù)了四十天。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8年1月)

請問: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洪秀全這個夢反映了他何所思?

【解讀】說夢、解夢,能激發(fā)學生興趣,讓歷史更貼近生活,更有人情味。洪秀全的這個夢,體現(xiàn)了他對孔子儒家思想、科舉考試死讀四書五經(jīng)的強烈不滿,以及對社會現(xiàn)實的不滿。希望借助西方基督教改變現(xiàn)實,改變命運。

改名信教與天國架構(gòu):

洪秀全曾在廣州街頭得到一本小冊子《勸世良言》,當他潛心研讀后,覺得書中記述和六年前的那場大夢高度吻合。他宣稱,夢中的金袍老人就是皇上帝,中年人就是耶穌基督,而自己就是"皇上帝的次子、救世主基督的胞弟",他是受命下凡來助人"打倒人世間的一切惡勢力,直至高高在上的皇帝",建立一個"天下男女皆兄弟姐妹"的人間天國。病愈后他為了避諱"耶火華",將小名"火秀"改成了"秀全",認為自己是"人中之王"。

--毛劍杰《天國前史:1840年的絕望與幻景》(《看歷史》2011年第8期)

請問:洪秀全因避諱而改名、信教,說明什么問題?

【解讀】這個故事在激發(fā)興趣的同時,引發(fā)學生思考,可以幫助其理解農(nóng)民階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封建思想對他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他產(chǎn)生了"斬邪留正"、推翻清政府的人生規(guī)劃。

三、用故事開展探究活動

歷史課堂的問題探究,可培養(yǎng)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并形成深入思考的習慣。為了讓探究更為有效,可以補充一些故事,讓學生從中獲得一些啟悟。如,鴉片戰(zhàn)爭清政府為何失敗?補充楊芳的故事,可形象地說明閉關自守導致的顢頇自大和愚昧無知。

故事之三:楊芳的御敵之道

楊芳以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勇將而聞名,二十多年前他就擔任過直隸總督。他聽說英軍炮擊準確如神,感到奇怪,就跟巫術師商量對付的辦法。巫術師認為敵陣中有會使妖術的人,一定要破除他們的妖術。他說,"外人妖術最忌婦女小便。所以婦女的馬桶可以作為制勝敵人的武器。打開尿桶的蓋,將尿桶正沖著敵船,妖術立即可破。尿桶愈多愈好。"楊芳來到廣州,發(fā)出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征集婦女的尿桶。結(jié)果,可想而知,尿桶當然不會有任何效果。

--[日]陳舜臣《鴉片戰(zhàn)爭實錄》(重慶出版集團,2008年11月)

【解讀】《鴉片戰(zhàn)爭》一課,教師肯定會組織學生討論:清政府戰(zhàn)敗的原因及啟示。這則故事生動有趣,學生在爆笑聲中會思考、會討論,這對學生理解鴉片戰(zhàn)爭失敗很有幫助。對此,陳旭麓在《近代中國的新陳代謝》中評述道:等而下之的楊芳,則收集婦女溺器為"壓勝具",視"夷炮"為邪教法術。其倉皇失措在西方的近代炮火面前又表現(xiàn)了一種歷史的調(diào)侃。

楊倩如在解釋"歷史敘事何以備受關注"時寫道:"20世紀70、80年代以來,'歷史敘事'成為中外史學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计渚売桑谟诖罅空軐W、社會學和文學等方面的理論沖擊歷史學傳統(tǒng)的研究領域和理論體系,致使歷史學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危機,有人甚至預言有'亡史'的威脅。當前遭遇的最新挑戰(zhàn)主要來自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和以影視、網(wǎng)絡為主的大眾傳媒,'歷史敘事'被視為文學形式之一,史學研究與哲學分析、心理臆測和文學想象混為一談,否定了歷史記錄的客觀性、史學求真的可能性和歷史編纂的規(guī)律性。由此'史'與'事'被割裂開來,'事'不必盡出于'史',人們可以為了'敘事'而任意杜撰'歷史',這又引起了學界新的論爭,并影響到民間對于史學的認知和對史實的判斷。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究其實質(zhì),涉及歷史的編撰、敘述、闡釋與傳播、普及、評價,而這些又都與'歷史敘事'研究有關。"[7]我以為,當下,我們歷史課堂太缺少"歷史敘事"。

其實現(xiàn)在很多史學名著把歷史故事插入其中,增加史書的活性和靈性。如,美國菲利普?費爾南德茲-阿邁斯托編著的《世界:一部歷史》每一章的開頭都生動地講述一個歷史故事,這自然激發(fā)人們進一步閱讀的興趣。有的篇章還以生動的歷史故事作結(jié),耐人尋味。無獨有偶,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更是穿插豐富的歷史故事,"每一章都以一個人的故事為開頭,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勾勒出該章的主題"。教師不妨讀一讀,很有啟發(fā)。

第斯多惠強調(diào):"我們親身體驗到課堂教學藝術不是傳授藝術,課堂教學藝術是激發(fā)、啟迪和活躍。"我們給學生補充一些歷史故事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用故事訴說歷史,以歷史啟迪智慧。

原文參考文獻:

[1]第斯多惠.德國教師培養(yǎng)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陳菁霞.歷史書寫應該回到敘事[N].中華讀書報,2012-07-27.

[3]夏征農(nóng),陳至立主編.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

[4][7]楊倩如.史學理論視域下的"歷史敘事"研究[N].光明日報,2011-05-26.

[5][美]威廉?威倫等.有效教學決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39855.html

相關閱讀:淺談怎么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