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型課題”式學習開展歷史活動課教學實踐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標準要求:"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在學習時進行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逐步養(yǎng)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我校歷史教研組在踐行課程標準的過程中,提出了"微型課題"式學習法,將方法的獲得、能力的提高融入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在歷史課題研究的過程中產(chǎn)生更多的創(chuàng)造性,體驗歷史學習的樂趣。

一、"微型課題式"學習在歷史活動課中的意義

歷史"微型課題"式學習以課題研究為教學的切入點,創(chuàng)設一種類似研究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根據(jù)教材內容,組織和引導學生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即收集歷史資料,運用歷史資料分析問題,做出合乎邏輯的解釋。學生在課題式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研究、分析、評價歷史現(xiàn)象、人物、事件的正確方法,是一種方法的獲得和能力的提高,滿足了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和終身學習。

二、歷史活動課"微型課題"式學習的操作實踐

"微型課題"式歷史活動課的具體實施包括確立課題、制定目標、小組分工、搜集資料、成果展示、評價總結六個環(huán)節(jié),整個過程通過師生互動合作體的創(chuàng)設、知識共享機制的建立、激勵與評價機制的反饋來提供支持和保障,并自始至終伴隨學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師的指導評價。

1.課題的確定

確定課題是整個探究過程的起點。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景下自己提出問題,形成課題。如在講授完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后,教師播放《春天的故事》和《走進新時代》歌曲,在音樂聲中展示了兩組幻燈片:改革開放前中國的落后、改革開放后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學生在強烈的對比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巨變,在這種情況之下教師引導學生說說我們的家鄉(xiāng)在改革開放前后發(fā)生了哪些變化?有的學生從吃的種類談、有學生從穿的款式談、有的學生從交通工具談、有的學生從居住條件談。此時學生感覺自己對家鄉(xiāng)了解還不夠,于是學生可以根據(jù)自身的認知需求和興趣確定一些子課題:如《從家鄉(xiāng)的交通變化看改革》《從家鄉(xiāng)居住環(huán)境變化談改革》《從家鄉(xiāng)學生學習條件說改革》等。

教師的情境創(chuàng)設一定要巧妙精彩,要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探究的欲望;對學生的選題要進行適當?shù)闹笇,課題要符合創(chuàng)新性、可行性、科學性的原則,對不符合初中生實際的、價值取向不正確的、大而空的課題要及時進行糾正,將課題中相似和接近的進行合并、重組?傊,要在選題階段教師要做好學生的指導工作,發(fā)揮教師的主導性,揚長避短,發(fā)揮鄉(xiāng)土課程資源的優(yōu)勢。

2.設計課題達成目標

歷史活動課課題目標設計,應緊扣《歷史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基本理念和課程目標,圍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課題目標。如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活動課一《社會調研——家鄉(xiāng)的昨天和今天》,在"微型課題"式教學中要達成下列目標:(1)初步學會搜集、整理相關歷史資料的途徑和方法,鍛煉用歷史資料佐證自己論點的論證能力。(2)學會展開社會調查的方法,能根據(jù)自己的調查統(tǒng)計,撰寫調查報告,分析家鄉(xiāng)變化的原因,認識改革開放決策的正確性及對社會發(fā)展的促進作用。(3)鍛煉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與人交往能力,培養(yǎng)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團隊精神。

3.小組分工

在確定課題主題和明確目標后,接下來一個步驟就是進行分組。分組時可以由教師根據(jù)本班同學的情況進行分組,也可以在保證學生能力平衡性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組合。分完組后,各小組成員要對探究的課題進行分工,選定自己在小組中承擔的角色,明確自己的任務,確定自己搜集材料的內容。

案例:《從家鄉(xiāng)交通巨變看改革》小組分工表

4.課題研究階段

課題研究階段是開展"微型課題"學習最重要的階段,直接關系著課題研究的成敗。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到學校圖書館查閱資料、利用學校電腦房上網(wǎng)搜索、調查訪問、實地考察、人物訪談、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得相關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的作用,放手讓學生自己查、自己找、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思考。同時也要發(fā)揮教師主導性的作用,成為學生的指導者,教會學生怎樣正確識別材料、篩選材料,去偽存真。以《從家鄉(xiāng)教育的變化看改革》這個課題組為例,教師可以就如何制定問卷調查表、人物訪談錄等方面給予學生指導。在調查訪談時要告訴學生訪談的注意點:舉止要大方、談話要禮貌,訪談前要設計合理的提綱,訪談時要做好記錄,可以拍照、錄音留下資料;提醒學生上網(wǎng)搜集資料、查閱資料的范圍,對于查閱到的資料如何去粗取精、辨?zhèn)未嬲;幫助學生確定調查對象、部門,實地考察地點等等。

5.成果展示

活動成果展示是活動課課題研究的重要一環(huán),它將學生研究結果形成成果在全班或年級進行交流。成果展示可以多種多樣,教師可以根據(jù)課題的需要進行選擇,盡量要讓每一個課題組都有展示的機會。

在《社會調研——家鄉(xiāng)的昨天和今天》這節(jié)活動課中可以采用這樣一些方式進行成果展示:如舉辦《家鄉(xiāng)的昨天、今天》圖片展、舉辦《家鄉(xiāng)巨變話改革》演講比賽、制作《家鄉(xiāng)的變化》校園專題網(wǎng)頁、舉辦《日新月異家鄉(xiāng)頌》歷史小報展、出一期《家鄉(xiāng)新貌》黑板報、舉辦新聞雜談《家鄉(xiāng)變化之我見》等。

6.評價總結

評價總結貫穿整個課題式學習的始終,評價既包括學生的自評:對參與小組課題研究過程中自己的優(yōu)點進行總結、對缺點進行反思;也包括對其他小組的優(yōu)點進行借鑒,汲取他人之長;還包括教師對整個課題研究階段學生的跟蹤評價、點評。評價總結直接關系到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為下一課題的研究奠定基礎。評價時要重在評價學生活動的過程、軌跡和情感體驗,而不僅僅是結果。

"微型課題"式教學是在近幾年課程改革中興起的一種學習方式,如何在不同類型的歷史活動課中用好"微型課題"式研究還有待我們一線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不斷思考、總結,不斷積累,只要我們敢于嘗試,大膽創(chuàng)新,我們的學生就會有所收獲,教師就會和學生一起成長,而課程改革也會越走越深入。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39858.html

相關閱讀:淺議地名學在史地教學中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