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篇:順利渡過不適應期
據(jù)調查統(tǒng)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高一新生,入學的第一個月由于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huán)境,又不知道該如何獲取幫助,在跨越新的學習階段時存在著明顯的“過渡期”,表現(xiàn)為人際間的淡漠、情緒的低落、心理上的鎖閉、學習上的困惑、行為上的惰性等不適應癥狀,有的甚至因此折斷了飛翔的翅膀。因此,幫助大家渡過不適應期是我們面對的第一項重要任務。
一、原因剖析
。保逃h(huán)境的變化。進入高中的新生面對陌生臉孔和各種新感覺不知所措,內心渴望溝通交流與新同學建立友誼,由于彼此不了解又難以打開心扉,在各種活動中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情感因素的矛盾造成新生心靈的鎖閉性。
。玻虒W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是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任務,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的方式、手段和方法。任何方法的選擇、運用都必須根據(jù)各方面條件和實際情況。新生對初、高中教學目標的變化而引起教學方法上的變化以及教師的不同教學風格和個性特點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
3.教學內容的變化。高中教學內容較初中相比明顯不同:深度掘進、廣度拓寬、梯度增強、角度多維,這是高中新生難以適應的重要原因。高中教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期望和學習要求,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更深層的探究去發(fā)現(xiàn)一般性規(guī)律,同時介紹大量的、相關的、延伸的內容來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抽象概括能力。因此,盡管高中教學內容根本上符合“可接受原則”,但對于剛進高中的新生來說確是難以接受。
。矗季S定勢的制約。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同一環(huán)境中觀察和思考問題,往往容易形成思維的經(jīng)驗性、習慣性,造成思維定勢,即對事物的認識、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往往按固定的思路去考慮。高中新生經(jīng)過三年初中學習生活,抽象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略有增強,但對學習的主動性、思維的辯證性還遠遠不及,思維定勢的慣性沖擊高中的學習。所以,常常出現(xiàn)對新的學習環(huán)境不適應以及學習成績徘徊不前甚至退步的現(xiàn)象,導致心理上的焦慮和不安。
二、解決策略
同學們對未來滿懷憧憬,躊躇滿志。但理想與現(xiàn)實常常脫節(jié),當你發(fā)現(xiàn)實際的學習生活與自己想象的并不那么一致時,一定不要垂頭喪氣。同學們要正視新環(huán)境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樹立起勇于面對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氣,邁好踏入新生活的第一步。同學們要積極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為它有助于我們較快地熟悉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得到友誼和力量,減輕心理壓力和沖突,減少孤獨和寂寞。
人際交往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一方的主動行為會引起對方相應的行為。一個人只有對他人付出真誠和信任,才能獲得以對方的尊敬、信任和幫助。同學們在交往過程中要做到:態(tài)度要誠懇,注意傾聽他人講話,適當表達自己的見解;做事時多替他人著想,切忌自我中心;克服傲慢和妒嫉心理;多參加集體組織的各項活動,在短時間內與老師、同學產(chǎn)生心理上的共振,構成一個充滿情意、其樂融融的集體。
初中、高中各階段重點培養(yǎng)的能力不同,知識結構的安排、知識內容的銜接也不一樣,知識難度的變化也具有跳躍性。另外,不同層次學校的教師講授不同的知識體系,使用的教學方式也不盡相同,而且每位教師又都有自己的講課風格 , 即使傳授同一知識 , 同一個學生對于不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接受程度也會不同。因此,同學們與任課教師之間有一個雙向適應過程,學生由一種教學方式轉向另一種教學方式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陣痛”,“陣痛”過后便會一切趨向正常。
同學們大都是初中出類拔萃的人物,既受父母寵愛,又是教師眼里的才子,更是同齡人中的幸運兒。在一片贊揚聲中,對自己的能力、才華和未來充滿信心,更有些人會自以為是永遠的“明星”。俗話說:“山外有山”,當各校的學習精英匯聚到一起,自然就會有高下之分。原來的學習尖子也許不“尖”了;原來的班干部成了“平民”。面臨新的競爭和分化局面,同學們不應產(chǎn)生失落感,陷入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困惑中,由自信轉向自卑,而要根據(jù)新群體中的實際情況,重新客觀地審視自己,選準參照系,綜合自己的能力、個性特點,定出新的奮斗目標。。
知識是思維的產(chǎn)物,智慧的結晶。要學習和掌握知識必須通過充分的、曲折的、反復的思維。思維能力是其他能力的核心,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高中新生之所以出現(xiàn)對學習不適應的癥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思維訓練,思維特性的被動性、封閉性、慢節(jié)奏等不足之處顯而易見。改變這種限制學習能力發(fā)展的因素,同學們要致力于求異思維、擴散思維、逆向思維的訓練,注意知識的聯(lián)系和比較,培養(yǎng)自己抽象的概括性和推理的條理性。使新舊知識、經(jīng)驗發(fā)生類比、對比、聯(lián)合、融合、同化等相互作用,從訓練思維這個著力點上,順利實現(xiàn)初高中學習的銜接。
文理分科后,同學們學習目標更加明確了,對未來充滿了無限期許,但有些同學錯誤地認為理科與文科的學習方法有著天壤之別。這種錯誤的認識常常給學習造成許多障礙,下面我們結合教學實踐和大家談談文理科學習方法問題。
一、文理差異
文科與理科并無明顯的界限區(qū)分。科學是相通的,無論理科還是文科,都是人類知識積累的結果。在人類發(fā)展的歷史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在互相促進中攜手并進,尤其是近幾十年來,許多交叉型邊緣學科的興起,更加證明了這一點。社會科學知識的水平,對于提高自然科學問題的理解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自然科學的素養(yǎng)也是提高社會科學歸納整理能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二、文科學習方法
文科學習首先要牢記這門科的主要內容。也就是先從宏觀上掌握這門課程,具體地說,就是先記憶每一章的大標題(注意每一章而不是每一節(jié))。
在了解了這門學科的整個脈絡后,每一章都如法炮制,一步一步深入到具體的章節(jié)中。整個學習過程如同滾雪球一樣,知識越滾越多。這樣就從整體到了局部,即從宏觀到了微觀,之后,再把學到的知識歸納整理,回歸到宏觀認識。此時你就會覺得對門課程的理解更加深刻。
記憶與理解是一對孿生兄弟。學文科時應該是記憶超前于理解。學習文科從一開始就要有一種“不求甚解”的氣度和膽量,等到你學完了這門課程之后,會發(fā)現(xiàn)許多問題已經(jīng)迎刃而解。
文科學習要把知識邏輯化條理化,要善于歸納整理。面對浩如煙海的文科知識點,要分點列綱,歸納為一道道小題目,全面記憶。
三、理科學習方法
理科學習不像文科那樣章與章之間獨立性特別強。斷章取義會造成理解上的巨大障礙。所以,理科學習必須從微觀入手,最后發(fā)展到宏觀掌握。雖然文理學科的歸宿都是宏觀掌握,但其途徑是不同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文理科學更是如此,不能截然對立。
理科的記憶應該是理解基礎上的記憶,相對于文科一開始的“不求甚解”,學習理科應該有一種“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豪情壯志”。因為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偽,必須一絲不茍,心知肚明。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我們提倡刻苦求真的頑強作風,但也要有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有時候先放過暫時不懂的問題,打一個迂回戰(zhàn)術,先看后面的內容,效果也不錯!當然,在多數(shù)情況下,學習理科是不應該“曲線救國”的。
同學們要充分利用學習文科的途徑,補充理科學習中的不足。主要是眾多知識點的記憶和強化。有人認為,理科知識理解了就行了,會做題就行了,其實這是片面的,問題是會做題并不等于記住了,并不等于在任何場合都能應用了。因此,可以利用學習文科的方法歸納題解,進行分類記憶。于是,便可以“理借文勢,文助理威”,把理科成績更上一層樓。
高三篇:提高高三復習效率
高三,對于中學生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學習階段。在短短的一年中,不僅優(yōu)化思維,發(fā)展能力,要將知識系統(tǒng)化,還要面臨激烈的競爭,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所以有位高考狀元說:“高三是一個苦難的天堂”。如何提高高三復習效率,實現(xiàn)人生的夢想呢?下面,我們給大家提幾點建議。
一、激發(fā)潛能,天道酬勤
對剛剛跨入高三的同學們而言,充分認識高三的學習對自身發(fā)展的重要價值以及確立合理的奮斗目標至關重要,有助于克服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挫折,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動力。此外,同學們還應充分認識自己的優(yōu)勢,接納自己,賞識自己,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使我們對高三的學習充滿信心。青少年時期,人的可塑性非常大,只要同學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為理想不懈地奮斗,發(fā)掘潛能,一年的時間可以從很大程度改變我們的學習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
高考是一種選擇動機很強的考試,所以存在著激烈的競爭,可以說每一位進高三的中學生都期望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為以后的發(fā)展奠定好的基礎,但最終的結果注定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成功的關鍵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勤奮,正如古天文學家張衡所說:“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因此在高三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同學們的學習任務相當繁重,每一節(jié)課,每一次作業(yè),每一次測驗,都必須認真地對待,做好筆記,訂正錯誤,一點一滴地積累知識,每一次歸納總結,每一次分析推理,每一次冥思苦想,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培養(yǎng),自身素質都會得以提高。
二、把握主干,建立網(wǎng)絡
華羅庚說我們要將書越讀越薄,意思是只有抓住書中問題的主干和脈絡,才能對全書內容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才能統(tǒng)覽全局,高屋建瓴地認識問題。經(jīng)過高一、高二兩年分章分節(jié)一點點的學習,同學們已經(jīng)積累了很多的知識,但這些知識是零碎的,不成體系。高三復習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將這些散亂的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建立起各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知識體系和網(wǎng)絡。
1、建立知識網(wǎng)絡首先立足于章節(jié)?或單元知識?。各章節(jié)的知識有其自身的結構,同一章節(jié)的知識聯(lián)系相對而言更緊密一些,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在第一輪復習中,同學們應在弄清各章節(jié)的基本概念、基本規(guī)律的基礎上,掌握本章節(jié)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理解知識方法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建立起本章節(jié)的知識網(wǎng)絡。
2、在形成章節(jié)知識網(wǎng)絡的基礎上,形成跨越章節(jié)的內容之間的聯(lián)系,建立學科內某些板塊知識的網(wǎng)絡結構。當我們復習了多個章節(jié)或第一輪復習結束的時候,就可以將書中多個章節(jié)整合為一個板塊,這一板塊可以以某個物理量,也可以以某一重要規(guī)律作為紐帶進行聯(lián)系。
3、從不同的角度建立貫穿全部內容的規(guī)律、技巧和方法上的聯(lián)系。隨著同學們對復習內容的深入理解,逐步掌握概念規(guī)律、方法和技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我們就可以從不同角度梳理這些聯(lián)系,形成學科思維,提高自己的科學素質。
三、注重基礎,發(fā)展能力
1、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A知識是構建科學素質的磚瓦,脫離基礎知識奢談發(fā)展能力無異于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在第一輪復習過程中,要扎扎實實地將基本概念、規(guī)律、方法、技巧落到實處,認真閱讀教材,聽老師的講解,作好課堂筆記,結合復習資料,對基礎知識加深理解,準確掌握知識的內涵和外延,融會貫通,力求做到基本概念、規(guī)律、方法和技巧“爛熟于心”,任何時候需要,都能快速準確地反映出來。
2、正確處理好教材與資料的關系。教材是《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具體體現(xiàn),在總復習中的重要地位是其它任何資料無法替代的。復習的過程中,建議同學們按照復習的進度,認真閱讀教材,全面準確地把握本章節(jié)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規(guī)律,然后根據(jù)教師的講解,結合復習資料,通過閱讀和適當?shù)木毩,對概念?guī)律進行深入理解,在練習的過程中遇到概念不清、規(guī)律理解困難的時候,要返回教材,認真閱讀相關部分的敘述,反復揣摸,解決遇到的困難。
3、注意拓展延伸,培養(yǎng)學科思維能力。根據(jù)高考命題以“知識立意”向以“能力立意”轉換的特點。在抓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各個學科考查的能力有共同的,也有這一學科特有的。例如高考物理主要考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運用數(shù)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實驗能力,這五個方面的能力中,前三種能力是各個學科所共有的,而后面兩種能力則主要體現(xiàn)在物理學科上,不管是共有的還是特有的能力都會貫穿這個學科本身的特點。作為物理學科來講,它更強調物理過程和狀態(tài)的分析,更強調物理狀態(tài)存在和變化的原因,以及過程中研究對象遵從的物理規(guī)律。因此,復習中首先要對問題本身所涉及的研究對象做細致入微的分析,弄清初始狀態(tài)以及發(fā)展演變的過程,同時判斷研究對象在各個過程中的特點和遵從的規(guī)律。此外還要將問題拓展延伸,推廣到與本問題知識點相似、思維特點相似或相反的問題,然后歸納總結解答這些相似或相反問題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技能,從而培養(yǎng)起解決問題的學科思維。
高中三年,猶如一場激烈的接力賽,我們必須奮力跑好每一段行程,只有這樣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時,才會感到無比得快樂和輕松。祝福大家,讓我們揣上信念、理想,踏上人生的征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62005.html
相關閱讀:高中物理知識點:閉合電路的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