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地理試題分析
的安徽省文科綜合地理試卷,承接了2010年命卷的模式,整體上比較平穩(wěn),只是在綜合題中的小題目的數量上和要求上作了一點微調。地理試卷的題量不大,共計選擇十題,兩道綜合題,但信息量很大,正所謂“小題量,大容量,高分值”,所考查知識點均為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尤其注重對基本原理和規(guī)律的考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區(qū)域發(fā)展的比例大約為45:25:30,區(qū)域發(fā)展這部分的內容增加不少,很好的體現了地理新課程的特點,難度適中,考生一般能夠接受。的安徽省文科綜合地理試卷特點總結如下:
1.重視圖表,凸顯地理學科特點。
在2011安徽地理學科考試大綱說明中明確提出,要求學生“能夠快速、全面、準確獲取圖形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今年高考的地理試題仍然繼承了近幾年來文綜高考地理試題的命題趨勢,今年地理試題一共有7幅圖表,豐富多彩的地理圖表凸顯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因而,注重考查學生讀圖、析圖、用圖的能力;強調學科知識結構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內容也就成為文綜高考地理試題命題的永恒主題。如第27、28這道組題很新穎,圖雖然簡單,但信息量不少。這幅圖隱含了地理信息系統的編碼原理,把動態(tài)的土地利用過程在一副簡圖上面表現了出來。這類題型不但考察了學生靜態(tài)的地理知識,而且還讓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學到了新知識,同時也考核了學生的學習能力。答案:27-A,28-C。
2.求穩(wěn)求新,側重基礎。
試卷中的地理試題,盡管大都是圍繞著不同的區(qū)域展開的,但最終都落腳在中學地理的主干知識和基本能力之中,如綜合題33題,結合上海城市空間結構和大飛機項目,考核了城市功能區(qū)、工業(yè)的區(qū)位因素和產業(yè)的轉移。這些全部都是主干知識,跟我們在考前的判斷基本一致。該題難度不大,得分率應該較高。綜合題34題,結合地面氣壓場的分布,考察了天氣系統,以及可能引發(fā)的地質災害。天氣和氣候始終是自然地理的核心內容,這在歷年的高考試題中間已經很好的體現了出來。
3、以區(qū)域為載體,突出考查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地理試題以考查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為主。選擇題自然和人文并重,綜合題以自然為主、兼顧人文。在題目設計上,試題充分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學科特點,減少了純知識性和記憶性的題目,更多是采用了以考查能力立意命題。如第25、26題,結合氣候資料圖和南美某河流域圖,考察河流的搬運作用、濕地的作用等。學生只要能夠從圖中有效的提取信息,解答該題并不困難。答案:25-A,26-D。
4.關注焦點,重視鄉(xiāng)土地理。
地理試題不回避焦點,且能將焦點地區(qū)與地理知識、原理有機結合起來。鄉(xiāng)土地理是近三年的新增考試內容,《考試說明》要求考生了解安徽省自然地理總體特征和主要自然災害以及人口、資源、環(huán)境、發(fā)展等方面的主要問題及其基本對策。選擇題第23、24題及綜合第33題第(3)小題均以安徽省情為背景命題,涉及產業(yè)轉移、貿易、交通等熱點話題,效果很好。結合安徽的省情特點考察地理知識,已經成為最近三年安徽試題的共同特點。23題和24題,結合安徽的對外貿易構成,考察了學生的讀圖能力以及對國際產業(yè)分工等有關知識。答案:23-C,24-B。
5.貼近學生生活來命題。 學有用的知識并運用到生活中去;29、30兩題,結合房屋的精巧設計,把生活中的建筑美和正午太陽高度主干知識考察有機結合,可謂天衣無縫,讓人贊嘆不已。答案:29-D,30-C。
6.地理學科意識的要求增強。
地理學科能力有很多類,如地理思維能力;2008年全國卷曾經有一組關于產業(yè)重心轉移的高考試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科學研究的方法、成果應用在高考中間,來考察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要求很高,非常有效。今年安徽卷再次出現類似的試題,不過考察的知識點比全國卷要廣的多。31和32題,結合我國能源生產、消費以及GDP重心的轉移,考察學生對我國地理國情的掌握程度。這道組題的難度較大,區(qū)分度應該很高。我國能源生產的重心在北方,并且不斷西移,因此圖中的c曲線為能源。對于b和a兩條曲線的判斷,需要知道我國經濟重心和產業(yè)結構的差異。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的重心向南方轉移是很明確的,但是我國能源消費量和GDP產值之間并不是完全對應的,由于北方的重工業(yè)比例高,因此單位產值的能耗大于南方,因此可以判斷出a為GDP重心的曲線,b為能源消費重心曲線。答案:31-B,32-D。
二、教學得與失
在過去的一年里在地理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了教研組的力量群策群力,針對我校學生素質的實際,就制定了“兩抓一保”的思路,和“講實效,砸基礎,不丟分,上臺階”的原則。根據教務處要求,對今年的高考情況、得失之處作一反思和總結。
得(經驗)
第一階段復習時(高三開學至次年寒假開學(基礎知識復習階段)),我們總結了幾個特點:(1)細,無微不至,顆粒歸倉。(2)全,把該講的講到,真正實現地毯式復習,但也要有重點的大膽的取舍。(3)忘,因基礎知識復習階段時間長,又都是知識性的、記憶性的內容,所以,必須警惕遺忘,采取循環(huán)式復習,不間斷的、定期的把學過的知識“;丶铱纯”。(4)留,在這個階段我們給同學們留下疑、難、重、漏等考點,為專題重點復習提供可靠的、符合學生實際的依據。這個階段我們還注意讓每個學生整理錯題,老師每周都有錯題回顧卷,同時,加強作業(yè)的批改和講評,使知識挖深、講透、學活,這樣才有能力。
在第二個階段復習時(寒假開學至四月中旬重點專題復習),我們根據本學科的疑、難、重、漏等考點作專題性的強化練習,形成突破,帶動成績的提升。具體做法如下:(1)充分利用已有的錯題本和錯題回顧卷,針對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做出相應的教學活動。課堂上重點講有問題的知識點;作業(yè)的選題上有重點的選題,在考試時也有重點的選題。(2)把握好度,在突破過程中,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偏難不偏怪,實事求是,適可而止,提高復習的得分效益。(3)本階段以專題訓練為主,兼顧基礎知識的循環(huán)和整理,牢記知識與能力的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三階段的復習(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模擬考試階段)。(1)精選試題,尤其是難度、梯度控制,使學生真正學到應試技巧;(2)注重試卷講評,不僅要講知識、講做題,更要講做題技巧、心理素質。
第四階段雖說是自由復習(五月中旬至高考查漏補缺階段),但必須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不能放松,更不能放手。
以上四個復習階段,我們做得不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們還有很多方面的不足,如下
失(不足)
1、復習進度與質量掌握的不協調:尤其在第一輪復習的過程中,任務重,時間緊,知識廣,基礎差,難度大。我們采取的地毯式復習方法,這樣在完成了進度的同時,質量打了折扣,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給二、三輪復習,甚至高考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2、難度控制操作不當:在作業(yè)上,以及作業(yè)反饋上難易程度很難掌握,老師不能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的情況;在習題選擇上,難易程度把握不好,是訓練的效果達不到;知識的深廣度上,沒有掌握好,這與本人的經驗不足有直接的關系。
3、學生心態(tài)上沒有把握好:課堂狀態(tài)、做題心理、考試心態(tài)、高考狀態(tài)。由于我們在平時訓練得不夠,導致了這些問題的出現。
4、主干知識掌握不牢。表現在基本概念、知識點沒記牢。在第一階段復習時,地毯式復習,基礎知識摳得過細,講得太多,但是對學生的檢查不夠,學生基礎很差,又經過很長時間的復習階段,遺忘率很高。所以造成這種后果。
5、讀圖能力差。表現在考生對局部地圖的認識辨別能力弱,單獨拿出一個島嶼、一片區(qū)域,就不識其中事物。
6、綜合能力不強。表現在對人文地理問題作答時抓不住重點,歸納不到要點,而閱卷時是見點打分,沒答到要點就沒分。
7、答題不規(guī)范,過失性失分明顯。表現在有些考生答題時甚至連地名、城市名都看錯了。
三、啟示
通過對近三年的安徽高考地理試題分析,給我們的地理教學提供以下啟示:
第一應認真研究教材,解讀《考試說明》,這樣才能把握高考的正確方向,這也是搞好地理教學的真正基礎;
第二應突出地理主干知識教學,構建知識網絡,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例如在自然地理中強調自然環(huán)境的物質運動規(guī)律(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運動、地殼運動及影響)和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和差異性原理的教學。人文地理中突出人類活動的區(qū)位理論(農業(yè)區(qū)位、工業(yè)區(qū)位、交通區(qū)位、人口區(qū)位、城市區(qū)位)和人地關系理論分析。區(qū)域地理中注重區(qū)域定位和區(qū)域特征分析及區(qū)域國土整治。
第三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
第四應聯系實際,搞好知識的遷移,提高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
第五應加強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技能。
地理網有全面的地理知識,歡迎大家繼續(xù)閱讀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69089.html
相關閱讀:世界第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