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的領(lǐng)土釣魚諸島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地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釣魚島自古就是中國領(lǐng)土,請看詳細資料:我國最東的島嶼是釣魚諸島東邊的赤尾嶼。釣魚諸島由11個無人島組成,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北小島、南小島、大北小島、大南小島等。

釣魚諸島位于臺灣省東北,距基隆港約190公里,距日本沖繩島西南約420公里。釣魚諸島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島嶼周圍的海域面積約17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五個臺灣本島面積。

釣魚島本島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1.5公里,周長13.7公里,面積約為3.838平方公里,是釣魚諸島中最大者。

早在明嘉靖年間,釣魚島和黃尾嶼被確認不屬于琉球,清初我國地圖就已刊載釣魚諸島。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我國勞動人民捕魚和采藥的活動場所,是我國的固有領(lǐng)土。每個中國人都關(guān)心著它的命運,都想知道它的過去和現(xiàn)在,矚目著它的未來。

據(jù)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所著的《中國科學技術(shù)史》記述,早在1430年完成的我國明朝《順風相送》一書,首先就提到了釣魚島是福建住琉球途中航路指標地之一,可見釣魚島早就為我國人民發(fā)現(xiàn)、利用。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陳侃在《使琉球錄》中完整記錄了明朝冊封琉球諸大使的航海經(jīng)歷,又一次保留了釣魚島是我國首先發(fā)現(xiàn)的證明。

據(jù)歷史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派人到海外追尋仙山,搜求長生不老之藥。當時找到的夷州,就是現(xiàn)在的臺灣島。三國時期,公元230年春,孫權(quán)曾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再次到過夷州。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鎮(zhèn)守福建的將領(lǐng)汪大猷在澎湖建立軍營,遣將分屯各島,那時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在軍事上隸屬澎湖統(tǒng)轄,行政上則由福建泉州晉江管理。元代至元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279-1294),元朝在澎湖設(shè)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漳派楊載出使琉球,詔告即位建元,并冊封察度琉球王。從此,琉球王均由中國皇帝冊封。官方與民間來往頻繁,中、琉關(guān)系十分密切。
釣魚島位于中國大陸與琉球之間,是冊封使赴琉球必經(jīng)之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朝派赴琉球的冊封使郭汝霖曾記述沿途情況:“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所(今福建閩江口)開洋,三十日過黃茅(今棉花嶼),閏五月初一過釣魚嶼,初三日至赤嶼焉,赤嶼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風,即望姑米山。”不難看出,姑米山為琉球地界,赤嶼以近(包括釣魚島在內(nèi)),是明朝的疆域。這從當時福建總督胡宗憲編纂的《籌海圖編》中也可得到印證,該圖集的福七、福八日上繪有釣魚島。臺灣、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都在福建海防范圍以內(nèi)。

到了清朝,類似的記載更多,僅舉幾例,便可見一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赴琉球的使臣王楫詳細記述了他們過溝(即沖繩海槽)祭海的情況,從中也可看出釣魚島當時的歸屬是明確的。王楫一行乘船從五虎門出發(fā),經(jīng)彭佳嶼、釣魚島,第二天到達赤尾嶼。使錄記載道:“薄暮過郊,風濤大作,投生豬羊各一。潑五斗米之粥,焚紙船,鳴鉦擊鼓,諸軍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敵之情,久之始息。問:郊羲何?曰:中外之界也。界辨于何日懸揣。然頃者信其當處,非憶度也。食之三兵之,恩威共濟義也。”“郊”字是祭祀的意思。“郊”字在某些版本里是“溝”宇,即指沖繩海槽,意思是走出中國疆界時,要舉行祭海的儀式,以求保平安。

清同治二年(1863),胡林翼、嚴樹森等編繪了《皇朝一統(tǒng)輿圖》,其上用中文地名標出了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等島;而凡屬日本或琉球的島嶼,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還特意注明,“名從主人,如屬于四裔,要雜用其國家語”。

釣魚諸島及其附近海域,一向為我國漁民捕魚作業(yè)、采藥和避風場所。由于東海一帶終年受東北及西南季風影響,黑潮從臺灣東部向東北流。從風向和潮流看,由福建和臺灣去釣魚諸島是順風順流。因此,該海域是我國漁民謀生的重要場所,我國漁民,特別是福建和臺灣基隆、宜蘭的漁民,自古以來就在這一海域捕魚。避風。據(jù)臺灣宜蘭縣資料,臺灣漁民1969年在釣魚諸島漁場獲取的精魚約12萬噸,當時價值約為7000萬元臺幣。釣魚島海域?qū)χ袊鴿O民之重要可見一斑。此外,釣魚諸島還盛產(chǎn)中草藥材。早在清朝時,盛宣懷藥局就將采自釣魚島的藥材制成藥丸,“施診給藥,救濟貧病”。清光緒十九年(1893),慈禧太后特下詔愉,“即將該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三小島賞給盛宣懷為產(chǎn)業(yè),供求藥之用”。

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發(fā)現(xiàn)該島。對于這一點,古賀氏的兒子作了最好的回答;他只承認其父曾去過釣魚島,而否認首先發(fā)現(xiàn)之說。已不說古賀氏逆風逆流能否到達釣魚島,即便他真的到過,也至少比我國人民晚400多年。

當時的琉球與日本對釣魚島的歸屬也十分清楚。在琉球政府編的琉球正史《中山世鑒》中,詳細介紹了琉球所屬36島的情況,并指出其西界為姑米山,內(nèi)中并沒有包括釣魚島、黃尾嶼、赤尾嶼等島嶼。日本于1605年派兵攻陷琉球,并于1610年測量琉球土地,也沒有提到釣魚等島嶼。清乾隆五十年(1785),日本仙臺人林子平彩繪《三國通覽圖說》中,明顯地把釣魚島與琉球諸島畫成不同顏色,以示區(qū)別;凡屬琉球的地區(qū)均用日文加注,而釣魚島等島嶼則沒有。

1874年,日本吞并了琉球。1879年(清光緒五年),清、日談判中,日本提出把琉球一分為二,沖繩以北歸日本,宮古、八重山歸清政府,清朝因想保存琉球宗社,未同意,后談判破裂。談判過程中始終未涉及釣魚島等島嶼,表明這些島嶼當時屬于清朝是沒有疑義的。

日本第一次想占領(lǐng)釣魚島是清光緒十年(1884)。當時古賀辰四郎到釣魚島采集鳥羽;厝ズ笙蛉毡菊岢錾暾堥_發(fā)該島。日本政府于1885年指示沖繩縣令秘密前去調(diào)查,所得到的報告稱:“關(guān)于調(diào)查分布于本縣同清國福州之間無人島一事,我懷疑與《中山傳信錄》中所記載的釣魚臺島、黃尾嶼、赤尾嶼是否是同一島嶼?如果是,那么清國不僅已派出過冊封中山王的使船,而且還給各島起了名稱,成為航行前往琉球的航標。因此,這次進行踏勘后建立國標,總覺得不妥。”由此,在是否立即占領(lǐng)釣魚島的問題上,日本內(nèi)閣發(fā)生了分歧。日本內(nèi)務(wù)卿主張建立國標,而外卿則提出:“近來清國報刊連載文章,風說我政府想占據(jù)臺灣附屬島嶼,對我國特有疑態(tài),如一有動靜,會不斷引起清國政府的注意。因此主張“建立國標,開拓土地等,應(yīng)讓于他日之機會為妥”。據(jù)查,當時我國報界對日本的動向確有強烈的反映,《申報》7月28日轉(zhuǎn)載了《文匯報》的一則消息:“臺灣東北邊之海島近有日本懸日旗于其上,未悉是何意見,故錄之以俟后聞。”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政府只得暫時放棄占領(lǐng)釣魚島計劃,批示沖繩縣令:“書面詢問之事,切記,眼下不可建立(指建立國標)。”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071177.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三政治復習必修三知識點: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