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地理災害常識大全
一、雷電
(一)雷電的形成
伴有雷聲和閃電現(xiàn)象的天氣,氣象上稱為雷暴。雷暴的天氣時,當云層與地面之間的電位差達到一定強度時,就會發(fā)生放電現(xiàn)象,閃電擊到地面或擊中目標就造成雷擊。據(jù)研究,雷擊的電流強度通?蛇_幾萬安培,溫度可達2萬攝氏度,如此強大的電流和高溫,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二)雷電發(fā)生時,你怎樣注意人身安全?
1、留在室內(nèi),好門窗;在室外工作的人應躲入建筑物內(nèi)。
2、減少使用電話和手提電話。
3、切勿游泳或從事其他水上運動或活動,不宜進行室外球類運動,離開水面以及其他空曠的場地,尋找地方躲避。
4、切勿站立于山頂、樓頂上或接近導電性高的物體。
5、切勿處理開口容器盛載的易燃物品。
6、不宜使用無防雷措施或防雷措施不足的電視、音響等電器,不宜使用水龍頭。
7、切勿接觸天線、水管、鐵絲網(wǎng)、金屬門窗、建筑物外墻,遠離電線等帶電設備或其他類似金屬裝置。
8、在曠野無法躲入有防雷設施的建筑物內(nèi)時,應遠離樹木和桅桿。
9、在空曠場地不宜打傘,不宜把鋤頭、鐵鍬、羽毛球拍、高爾夫球等扛在肩上。
10、不宜進入無防雷設施的臨時棚屋、崗亭等低矮建筑。
11、不宜開摩托車、騎自行車。
(二)避免雷擊的措施
在雷雨天,人應盡量留在室內(nèi),不要外初出,關閉門窗,防止球形閃電穿堂入室。切斷時不用的電器設備的電源(如電風扇、電視機、錄音機、電吹風、電熨斗等),拔出未裝避雷器的室外天線。盡量不要靠近門窗、爐子、暖氣爐等金屬的部位,也不要赤腳站在泥地或水泥地上,最好腳下墊有不導電的物品坐在木椅上。在野外遇雷雨時,盡快找一低洼或溝渠蹲下,不要在孤立的大樹、高塔、電線桿下避雨。不要在河里游泳或劃船;以防雷電通過水傳到人體。一旦有人遭雷擊,應及時進行搶救,救護方法同觸電急救相同,做人工呼吸河體外心臟按摩等,同時急送醫(yī)院。
二、地震
(一)地震前兆
1.動物異常
蛇、魚、鳥、鼠等動物被稱為地震“活儀器”,它們通過某些感覺器官,感受到震前從地殼深處傳來的聲、光、電、磁、熱等變化。造成復雜的反應,或興奮型異常(驚慌不安、如癲如狂、倉皇逃竄);或抑制型異常(行為遲鈍、發(fā)癡發(fā)呆,不知所措)。
鼠類異常反應來得最早,大老鼠成群結(jié)隊叼著小老鼠亂跑,黃鼠狼大搬家。大小家畜如狗亂叫狂嚎、上墻上房,有一農(nóng)民家的狗跑進屋內(nèi),把睡覺的主人咬起來,主人把它打走后,剛一躺下,它又來咬,主人生氣,邊追邊打狗,恰好這時地震發(fā)生了。豬不吃食,羊不進圈,貓亂抓亂撓。馬、牛不吃料或亂奔或發(fā)呆。
雞、鴨、鵝慘叫不停等等動物的異常反應常與地震活動有密切聯(lián)系。魚類震前的表現(xiàn),成群漂浮,有的發(fā)呆,有的翻白,有的佯死,有的倒立水中打旋,或者躍出水面,家養(yǎng)的魚亂蹦亂跳,有的還發(fā)出尖叫聲;海蟹密密麻麻地爬滿了海岸,一動也不動。
2.植物預兆
科學家在研究我國近20多年發(fā)生的地震時發(fā)現(xiàn),每次地震發(fā)生前,植物都出現(xiàn)過異常情況。1970年寧夏地震發(fā)生前一個月,當?shù)氐钠压⒊醵竟?jié)居然開花。1976年遼寧海城地震,地震前兩個月,那里許多杏樹提前開了花。四川松潘地震前夕,該地區(qū)竹子突然大面積開花,玉蘭也再次開花,桐樹大量枯萎。某些植物對地震的反應是有代表性的,其中含羞草的反應較為典型。含羞草的葉子白天是張開的,到了夜晚葉片逐漸自動閉合。然而,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地震前夕,含羞草顯得有點反常:白天它的葉子緊閉著,夜晚葉片反而半張半開了。地震發(fā)生時,含羞草的小葉全部張開了。
3.地形變震前會有地形變化,如垂直升降、水平位移、地面傾斜等。
4.地下水異常諺語
“井水是個寶,前兆來得早,不是漲就是落;甜變苦,苦變甜;又發(fā)渾,又翻花;水打旋,冒氣泡。見到了要報告,群眾齊預報”。
5.地光、地聲
從北京開往旅大的列車,在漆黑的夜空突然閃出三道耀眼的光束,司機說:“不好了,這是地光”,立即緊急剎車,待列車減速后,地震發(fā)生了!就這樣列車和旅客才幸免于難。地光伴隨有強烈的地聲,“無聽見狂風吼,無云聽見雷轟鳴”,其聲或像山洪暴發(fā),或飛機轟炸,又像山崩地裂,又像炮彈爆炸。
(二)如何避震?
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所謂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據(jù)不同的情況作出不同的對策。
1.學校人員如何避震?
地震時最需要的是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冷靜與果斷。有中長期地震預報的地區(qū),平時要結(jié)合教學活動,向?qū)W生們講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識。震前要安排好學生轉(zhuǎn)移、撤離的路線和場地;震后沉著地指揮學生有秩序地撤離。在比較堅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課桌下、講臺旁、教學樓內(nèi)的學生可以到開間小、有管道支撐的房間里,決不可讓學生們亂跑或跳樓。
2.在街上行走時如何避震?
地震發(fā)生時,高層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樓外側(cè)混凝土碎塊、以及廣告招牌,馬口鐵板、霓紅燈架等,可能掉下傷人,因此在街上走時,最好將身邊的皮包或柔軟的物品頂在頭上,無物品時也可用手護在頭上,盡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準備,要鎮(zhèn)靜,應該迅速離開電線桿和圍墻,跑向比較開闊的地區(qū)躲避。
3.車間工人如何避震?
車間工人可以躲在車、機床及較高大設備下,不可驚慌亂跑,特殊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關閉易燃易爆、有毒氣體閥門,及時降低高溫、高壓管道的溫度和壓力,關閉運轉(zhuǎn)設備。大部分人員可撤離工作現(xiàn)場,在有安全防護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員留在現(xiàn)場隨時監(jiān)視險情,及時處理可能發(fā)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災害的發(fā)生。
4.行駛的車輛如何應急?
(1)司機應盡快減速,逐步剎閘;
(2)乘客(特別在火車上)應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從架上掉下傷人,面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將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墊上,護住面部,身體傾向通道,兩手護住頭部;背朝行車方向的人,要兩手護住后腦部,并抬膝護腹,緊縮身體,作好防御姿勢。
5.樓房內(nèi)人員如何應急?
地震一旦發(fā)生時,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靜的頭腦,及時判別震動狀況,千萬不可在慌亂中跳樓,這一點極為重要。其次,也可躲避在堅實的家具下,或墻角處,亦可轉(zhuǎn)移到承重墻較多、空間小的廚房、廁所去暫避一時。因為這些地方結(jié)合力強,尤其是管道經(jīng)過處理,具有較好的支撐力,抗震系數(shù)較大?傊,震時可根據(jù)建筑物布局和室內(nèi)狀況,審時度勢,尋找安全空間和通道進行躲避,減少人員傷亡。
6.在商店如何應急?
在百貨公司遇到地震時,要保持鎮(zhèn)靜。由于人員慌亂,商品下落,可能使避難通道阻塞。此時,應躲在近處的大柱子和大商品旁邊(避開商品陳列櫥),或朝著沒有障礙的通道躲避,然后屈身蹲下,等待地震平息。處于樓上位置,原則上向底層轉(zhuǎn)移為好。但樓梯往往是建筑物抗震的薄弱部位,因此,要看準脫險的合適時機。服務員要組織群眾就近躲避,震后安全撤離。
(三)地震之后如何科學救人?
地震發(fā)生后如何救助被埋壓的人。首先要細心辨認人們遇震前的位置、方向,以及震后人們爬動的痕跡及血跡,從而找到已經(jīng)受傷或筋疲力盡的遇難者。
其次,應確定傷員的頭部位置,以最快的輕巧動作,暴露頭部,并迅速清除口鼻內(nèi)的塵土,再使胸腹部露出。
第三,在搶救受傷者時,不要強拉硬拖,應盡量暴露其全身,方可扒出。
另外,在黑暗中呆時間長的人,救出后,應將受傷者雙眼蒙住,避免強光的刺激,對于長期處于饑餓的人,不能一下子喂給過多食物。
三、龍卷風
龍卷風的防范措施
在家時,務必遠離門、窗和房屋的外圍墻壁,躲到與龍卷風方向相反的墻壁或小房間內(nèi)抱頭蹲下。躲避龍卷風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在電桿倒、房屋塌的緊急情況下,應及時切斷電源,以防止電擊人體或引起火災。在野外遇龍卷風時,應就近尋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遠離大樹、電桿,以免被砸、被壓和觸電。汽車外出遇到龍卷風時,千萬不能開車,對龍卷風幾乎沒有防御能力,應立即離開汽車,到低洼地躲避。
(一)防濃霧危害
在近地層空氣中懸浮大量小水滴或冰晶微粒,使人的視野模糊不清,當水平能見距離降到1000米以下時,就稱霧。霧有等級之分,能見距離小于1000米大于500米時稱輕霧;能見距離不足500米時稱大霧;能見距離不足200米稱濃霧。
霧災的防護措施
盡量不要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上口罩,防止吸入有毒氣體。
盡量少在霧中活動,不要在霧中鍛煉身體。
行人穿越馬路要當心,看清來往車輛。
駕駛車輛和騎車要減速慢行,聽從交警指揮,乘車(船)不要爭先恐后,遇渡輪停航時,不要擁擠在渡口處。
(二)防臺風災害
熱帶氣旋,過去統(tǒng)稱臺風,是發(fā)生于熱帶和副熱帶洋上的空氣旋渦,越向中心氣壓越低。它相小孩玩的陀螺一樣,邊走邊轉(zhuǎn),是氣象災害中破壞力量最大的災害之一。災害主要由狂風、暴雨和風暴潮造成。
臺風的防護措施:
臺風季節(jié),要隨時注意收聽氣象廣播,收看電視天氣預報,做好防范工作。
及時加固危房,防止屋塌傷人。
陽臺、曬臺上的花盆等物最好搬進室內(nèi)。
室外天線、空調(diào)機架。曬衣架等都要檢查加固或處理,防止墜落傷人。
臺風來臨時,盡量不要外出。
(三)防暴雨危害
暴雨是指一定時間內(nèi)強度大的雨。如果一小時降雨≥16毫米,或者12小時降雨≥30毫米,或者24小時降雨≥50毫米,都稱暴雨。
暴雨的防護措施:
地勢低洼的居民住宅區(qū),可因地制宜采取“小包圍”措施,如砌圍墻,大門口放置擋水板,配置小型抽水泵等。不要將垃圾、雜物等丟入下水道,以防堵塞及暴雨時積水成災。底層居民家中的電器插座、開關等應移裝在離地1米以上的安全地方。一旦室外積水漫進屋內(nèi),應及時切斷電源。防止積水帶電觸電傷人。暴雨期間盡量不要外出,盡可能繞過積水嚴重地段,在積水中行走要注意觀察,防止跌入陰井及坑、洞。
河道是城市重要排水通道,不準隨意傾倒垃圾及廢棄物,以防河道淤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76525.html
相關閱讀:晝夜為什么有長短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