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高中的地理學習中,我們所涉及的面非常廣,但我們在學習和復習的時候,可以將各部分知識進行聯系,這樣地理知識就不會顯得那么雜亂無章。下面,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了《高中地理常識積累:海岸》,我們一起從這部分知識點開始進行思考。
陸地和海洋之間是由海岸連接的,海岸包括遭受以波浪為主的海水動力作用的廣闊范圍,也就是波浪所能作用到的深度,向陸地延伸至暴風浪所能達到的地帶。海岸根據其形態(tài)和成因,大體可分為基巖海岸、砂(礫)質海岸、淤泥質海岸和生物海岸。基巖海岸又稱港灣海岸,主要由地質構造活動及波浪作用形成。其特征為地勢陡峭,岸線曲折,水深流急。砂(礫)質海岸又稱堆積海岸,由平原的堆積物質被搬運到海岸邊,又經波浪或風改造堆積而成。其特征是組成物質以松散的砂(礫)為主,岸灘較窄而坡度較陡。淤泥質海岸,又稱平原海岸,主要由河流攜帶人海的大量細顆粒泥沙在潮流與波浪作用下輸運、沉積而成。其特征為岸灘物質組成多屬黏土、粉砂等。岸線平直,地勢平坦。生物海岸包括珊瑚礁海岸和紅樹林海岸。前者由熱帶造礁珊瑚蟲遺骸聚積而成;后者由紅樹科植物與淤泥質潮灘組合而成。生物海岸只出現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qū)。
點擊查看:更多高中地理常識積累
通過垂直于岸線的海岸橫剖面,可以看到海岸有5個組成部分:①海岸(狹義)。緊鄰海濱,在海濱向陸一側,包括海崖、上升階地、海濱陸側的低平地帶、沙丘或穩(wěn)定的植被地帶。②海濱。也稱海灘,從低潮線向上直至地形上顯著變化的地方〔如海崖、沙丘等),包括后濱和前濱。后濱指由海崖、沙丘向海延伸到前濱的后緣,其上發(fā)育暴風浪所形成的灘肩,有高度不大的陡坎或陡坡。前濱指肩頂至低潮線之間的灘地。③內濱。自低潮線向海直至破波帶的外界。有些內濱存在水下沙壩和水下淺槽。④外濱。破波帶外界向海一側的底部較平緩地帶。⑤近岸帶。包括海灘和水下泥沙活動的地帶,在水深10-20米的范圍內。在漫長的海岸帶蘊藏著豐富的生物、礦產、能源、土地等自然資源。還有眾多深邃的港灣,以及貫穿內陸的大小河流。它不僅是國防的前哨,又是海、陸交通的連接地,是人類經濟活動頻繁的地帶。這里遍布著工業(yè)城市和海港。海岸具有奇特的、引人入勝的地貌,可辟為旅游基地。在海岸及其鄰近地帶居住著世界2/3的人口,由此給海岸、河口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海晡、颶風和臺風侵襲海岸和海灘,對沿海的工業(yè)、農業(yè)造成危害。
上述內容就是《高中地理常識積累:海岸》,相信大家在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點后,我們的知識儲備會更及完善,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地理問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76782.html
相關閱讀:美國科學家稱宇宙將在未來37億年內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