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聽課誤區(qū),提高聽課效率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物理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學生學習的主場所。聽課則是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過程的俗稱。每一位學生都是在日復一日的聽課中長大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每位學生都“會”聽課,更不意味著每位同學都擁有高效的課堂。筆者在此就如何聽課的問題談一些個人的看法,希望能對大家提高課堂效益有所幫助。

  不打無準備之仗:今天你預習了嗎?

  學生在聽課過程中經過會出現“走神”現象:聽著聽著,自己的思維不知道什么時候就飄到課堂外面去了,等到回過神來,發(fā)覺老師講到哪里都不知道了。這樣的聽課狀態(tài),課堂效益之低自然已無需多言。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筆者以為,這與有些同學不重視課前預習、簡單地以為提高聽課效益的只要在課堂上認真即可有很大的關系。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蹦媒裉斓脑捴v,就是不打無準備之仗。聽課也應如此。學生如若沒有經必要的預習就倉促進入課堂,對課堂內容腦中茫然、心中無底,就如同打一次沒有充分準備的戰(zhàn)爭,勝算自然不大。因此,聽課絕對是“功夫在課外”的活動:預習的程度與狀況直接關系著聽課的質量與課堂的效益。學生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在進入課堂之前,至少明確兩點。

  一是熟悉課堂教學的大致內容。通過課前預習,對教學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有助于學生從整體上來把握課堂流程,在一塊教學內容完成之后,大概知道接下去要學的內容,如同進入一個相對熟悉的環(huán)境之中,學生的思維就不易“迷路”和“脫軌”,從而保證教學過程的順利完成。

  二是明確教學內容的難點所在。通過預習,由學生自己對教學內容作出初步的判斷,明確哪些內容對自己學習起來相對困難,從而促使自己在聽課過程中對這些教學內容保持高度的警覺,不僅能使自己的思維保持在亢奮狀態(tài),不致走神,更能在聽課過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突破難點。

  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重視課前兩分鐘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情形:下課休息時間,卻有同學分秒必爭,埋頭作業(yè),上課鈴響了,才匆匆收起作業(yè),手忙腳亂地尋找本堂課所要用到的書簿文具等;上課鈴響了,有同學上氣不接下氣地從外面沖進來,人坐到了位置上,注意力卻根本集中不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好不容易進入學習狀態(tài),怎奈時間不等人,其實早已輸在一節(jié)課的起跑線上。

  我們很多同學的課是從上課鈴響開始的。其實,筆者以為,正式上課鈴響前的兩分鐘,這節(jié)課就已正式開始了。我們必須對課前兩分鐘予以足夠的重視,用這寶貴的兩分鐘做好最充分的準備,力爭讓每一節(jié)課都有一個最完美的起跑。

  一是做好物質上的準備:找到并整理好與本節(jié)課有關的課本、參考書、筆記本等,如果是練習或試卷的講評課,則需要準備好所講的練習與試卷,絕對要避免上課伊始就手忙腳亂東翻西找的現象。我們知道“礱糠搓繩起頭難”,一節(jié)課的開頭往往是很重要的,沒有了良好的開端,也許就很難有圓滿的結局。 二是做好情緒上的準備:坐在位置上使自己的心緒保持平靜,使自己能夠一下子就能隨著老師的節(jié)奏參與到課堂教學的進程中來。如果是剛從外面進入教室的,或者上節(jié)課是體育課,剛進行了劇烈運動的同學,則可通過做幾個深呼吸來平復情緒;盡量少說話,避免大聲說話也很重要。

  三是做好知識上的準備:用上課鈴響前的最后一些時間,快速地瀏覽一下教材內容,形成(如果此前未有預習)或強化(如果此前已有預習)對即將學習的內容的印象,可以在聽課過程中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僅有專心是不夠的:聽課是一種能力

  經常有同學有這樣的感覺:自己聽課也是全神貫注、非常專心的,但是做起作業(yè)來卻總是東出錯、西卡殼,似乎總與其他同學有那么點“差距”。于是,學習的自信心被逐漸吞噬,學習的樂趣也不可避免地遠離自己而去,最后感嘆自己“原來不是一塊學習的料”,并以此作為甘于平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的借口。

  當然,高效地參與課堂教學需要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但我們有些同學卻簡單地把此當作了聽課的全部。其實,聽課僅有專心是遠遠不夠的!皼]有精神是萬萬不能的”,但“精神并不是萬能的”。聽課雖然需要有正確的態(tài)度,但聽課更需能力,而且是學生的綜合能力。困此,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必須要培養(yǎng)和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筆者以為以下幾種能力尤為重要。

  一是有效記錄的能力。記課堂筆記是聽課中應有的基本活動之一。但現實的學習生活中,有些同學并沒有記課堂筆記的習慣,有效記錄更無從談起。也有同學雖有記課堂筆記的習慣,但卻處理不好記與聽的關系,記的時候會忘了聽講,聽的時候又會忘了記錄。這種聽與記不相協(xié)調的課堂筆記無疑是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不記也罷。只有當我們能在聽課過程中自然而然地作記錄而不影響聽的時候,我們的記錄能力才算到家了,當然也只有這種記錄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聽課的過程、有助于提高聽課的效益。

  二是捕捉信息的能力。有些同學作筆記,只會簡單地照搬老師的板書:老師寫什么,自己記什么;老師不寫,自己就不記。這其實反映出了我們一些同學在聽課過程中不會主動捕捉有效信息的問題。信息的捕捉對課堂效益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同學們在聽課過程中,如果善于捕捉課堂教學中的關鍵信息,并對關鍵詞、句加以適當的記錄,無疑會增進自己對整堂課的結構、思路的理解和把握;如果善于捕捉問題信息,在聽課過程中發(fā)現自己的不懂之處,無疑會給自己的課后復習提供明確的方向與目標,等等。

  三是善于交流的能力。學生聽課的過程也是學生與他人特別是與老師的交流過程。學生在課堂上與老師的交流越充分,越有利于提高自己聽課的效益。首先學生應該主動地通過語言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即要踴躍發(fā)言,對教學過程中的有關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其次可大膽地運用肢體語言來與老師的教學進行響應:如以搖頭表示自己聽不懂或聽不清,以點頭表示理解和接受等。再次,還要善于運用自己的面部表情與老師進行交流:如對老師的巧妙分析報以會心的微笑,如遇自己不理解的內容時皺皺眉頭等?傊,要盡量讓老師能從你的身上讀出教學的效果,這自然需要學生有善于交流的能力。

  莫等墻倒再造墻:下課絕不是結束

  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能碰到這樣的同學:聽課的效益是高的,課后的作業(yè)也能比較高好的完成,但到考試時成績卻總是出不來。原因在哪里呢?筆者以為,最主要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沒有及時的復習。遺忘是學習的天敵,但我們每個人都不可免地經歷著遺忘。由于沒有及時的復習,聽課過程中業(yè)已掌握的知識也會遺忘;再高的課堂效益,也經不住遺忘的侵蝕。

  俄國的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告誡我們:“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蔽覀儜摾斡洠抡n鈴聲的響起絕不意味著任務的結束。再高的聽課效益也需要通過及時的復習來加以保障和鞏固。否則,我們就只能陷入“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的被動之中。因此,我們必須重視以下兩點。

  一是了解遺忘規(guī)律。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通過實驗研究遺忘規(guī)律,得出了著名的遺忘曲線(也稱艾賓浩斯保持曲線),遺忘進程是不均衡的,在記憶的最初遺忘很快,以后逐漸緩慢,到了一定的時間,幾乎就不再遺忘了,也即遺忘的發(fā)生是先快后慢的。

  二是及時安排復習。要對課堂中所學習的內容進行及時復習,務必在遺忘大量發(fā)生之前就安排復習、加強記憶。具體而言,上午上課的內容在下午上課之前就要抽時間進行復習;下午上課的內容,則須在傍晚或者晚上抽時間安排復習。當然,復習也不是一次就能解決問題,而是需要多重復多次。每次復習的時間間隔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漸增加。但一點務請切記:不要讓學習總是從零開始——“不要等墻倒塌了再來造墻”。

  來源:好教師的博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91001.html

相關閱讀:名師告訴你學好物理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