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訓練閱讀——蘇軾《留侯論》閱讀答案
留侯論
蘇軾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
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無所獲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謀。何則?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5、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匹夫見辱 見:被
B.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 過:錯誤
C.油然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發(fā)生
D.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敝 敝:疲憊,衰敗
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B.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謀 今雖欲自雕琢,曼辭以自飾
C.非子房其誰全之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D.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 至于鞭?之間,乃欲引節(jié)
7、下列對文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將“匹夫”之勇與“大勇者”之勇進行比較,指出“豪杰之士”的“過人之節(jié)”就在于“能忍”品性,體現(xiàn)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
B.本文列舉了張良阻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以鮮明生動的歷史事實為例,說明只有“忍小忿”才能“就大謀”。
C.作者以項劉楚漢之爭為例,論證正是由于張良能夠“忍小忿”,所以才能“就大謀”,也才能夠輔佐高祖劉邦建立帝業(yè)。
D.文章以鄭伯肉袒牽羊,勾踐臣妾于吳與項劉楚漢之爭等歷史事實為例,進行說理,具體生動,深入淺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
11、將一卷文言文中劃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分)
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⑵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
參考答案:
5、C油然:自然,從容6、B表目的連詞,來A代詞,他/助詞,取獨C副詞,表反問/代詞,自己D副詞,卻/副詞,才7、A “體現(xiàn)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錯誤
11、翻譯答案見參考譯文,錯1處扣1分,扣完為止。
高中文言文訓練閱讀就到這里結束了,大家一定要認真閱讀,希望能有所啟發(fā),對大家有所幫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92033.html
相關閱讀:《獨孤生吹笛》閱讀答案
“事有可行而不可言者,有可言而不可行者”閱讀答案
閱讀《宋祁字子京》
《裴?,字士明》閱讀答案及翻譯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