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5
題。
文章繁簡
[
清]
顧炎武
韓文公作《樊宗師墓銘》曰:“
維古于辭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后皆指前公相襲,從漢迄今用一律。”
此極中今人之病。若宗師之文,則懲時(shí)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作書須注,此自秦漢以前可耳;若今日作書而非注不可解,則是求簡而得繁,兩失之矣。子曰:“
辭達(dá)而已矣。”
辭主乎達(dá),不論其繁與簡也。繁簡之論興,而文亡矣!妒酚洝分碧幈貏儆凇稘h書》之簡處!缎绿茣分喴,不簡于事而簡于文,其所以病也。
“
時(shí)子因陳子而以告孟子,陳子以時(shí)子之言告孟子”
,此不須重見而意已明。
“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將?良人之所之也。’”“
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子產(chǎn)使校人①
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圉圉②
焉,少則洋洋③
焉,悠然而逝。’
子產(chǎn)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校人出,曰:‘
孰謂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此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
使入《新唐書》,于齊人則必曰:“
其妻疑而?之”
,于子產(chǎn)則必曰:“
校人出而笑之”
,兩言而已矣。是故辭主乎達(dá),不主乎簡。
劉器之曰:“
《新唐書》敘事好簡略其辭,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且文章豈有繁簡邪?昔人之論謂如風(fēng)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簡,則失之矣。當(dāng)日《進(jìn)〈新唐書〉表》云:“
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④
。”
《新唐書》所以不及古人者,其病正在此兩句上。
注:
①
校人,管理池塘的小吏。 ②
圉圉,受困無力。 ③
洋洋,歡樂。 ④
前,舊,均指《舊唐書》
2.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
分)
A.
則懲時(shí)人之失而又失之者也
懲:勸戒制止
B.
有饋生魚于鄭子產(chǎn)
饋:贈送
C.
校人烹之,反命曰
反:反而
D.
故其事多郁而不明,此作史之病也
郁:晦澀
3.
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都表明作者寫文章的主張的一組是(
)(3
分)
①
作書須注 ②
辭主乎達(dá),不論其繁與簡也 ③
《史記》之繁處必勝于《漢書》之簡處 ④
不簡于事而簡于文 ⑤
是故辭主乎達(dá),不主乎簡 ⑥
且文章豈有繁簡邪
A. ①②④ B. ②⑤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⑥v
4.
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xiàng)是(
)(3
分)
A.
作者在開頭段提出了全文的觀點(diǎn),并例舉了《史記》《新唐書》等來證明。
B.
作者認(rèn)為言辭以達(dá)意為主,沒有必要空泛地討論語言的繁與簡的問題,否則,好文章就不會出現(xiàn)了。
C.
文章在第三段中以齊人妻與校人的話為例,將《孟子》與《新唐書》的寫法作了對比,意在提倡寫作時(shí)使用繁筆。
D.
作者在文章的最后指出《新唐書》所謂的“
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
其實(shí)不是優(yōu)點(diǎn)而恰恰是缺點(diǎn)。
5
.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6
分)
⑴
孰謂子產(chǎn)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3
分)
譯文:
⑵
此必須重疊而情事乃盡,此孟子文章之妙。(3
分)
譯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098660.html
相關(guān)閱讀:《刑賞忠厚之至論》閱讀答案及翻譯
“司空、太子太師、英貞武公李(李世)寢疾”閱讀答案及譯文
《柳?,字幼文》閱讀答案及翻譯
“元載,鳳翔岐山人也”閱讀答案及翻譯
“羅亨信,字用實(shí),東莞人”閱讀答案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