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線索探究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挖掘教學內(nèi)容中的線索,引領學生探究的方向,使學生在疑惑中探究,在探究中解決疑問。最終學生通過對一個個疑問的解決,順利實現(xiàn)了新知識的構建。
1利用大分子物質結構形成的流程作為教學的線索
人們對物質的認識,往往都是由宏觀的結構入手,然后再思考更小的結構組成,從而實現(xiàn)了由宏觀到微觀的物質認識。例如對大分子物質的結構認識就遵循以下流程:基本單位→元素組成分析→基本單位的結構、特點分析→兩個基本單位的連接→一條鏈的形成→多條鏈的連接→完整大分子的構建。
對于蛋白質的教學,教師可設置問題情景,利用多媒體展示幾種常見蛋白質分子的立體結構,如血紅蛋白、胰島素,要求學生嘗試著說出它們的生物學功能,并提出問題:“蛋白質是大分子還是小分子呢?”學生從復雜的結構中,很容易得出其為大分子。
教師追問:“大分子化合物往往是由基本單位組成的,那么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是什么呢?”學生帶著疑問,經(jīng)過教材閱讀即可得知為氨基酸。接著教師要求學生觀察教材中所列出的幾種氨基酸,嘗試著寫出這幾種氨基酸的共同結構,分別描述它們不同的組成成分,進而寫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
根據(jù)氨基酸的結構通式,教師提出問題:“氨基酸的元素組成是什么?決定氨基酸種類的基團是什么?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大約多少種?其特點是什么?屬于大分子還是小分子?”學生通過觀察可知,氨基酸是小分子物質。
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對教材中血紅蛋白、胰島素結構模型的分析,領會每種蛋白質往往是由多個氨基酸構成的。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氨基酸構成蛋白質需要經(jīng)歷哪些過程呢?”學生對教材圖解觀察后可知:首先要理解兩個氨基酸結合的過程,然后思考多個氨基酸形成一條肽鏈的問題,繼而掌握多條肽鏈的形成以及相關的計算。
2從結構決定功能中尋找教學的邏輯性
生物體近乎于完美的結構,無不顯示著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材料,分析出相關細胞或者物質的功能,然后提出問題,從而引出研究其結構的話題。
例如,在進行“DNA分子結構”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已完成的“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的教學,在學生已明確了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的情況下,提出問題:“DNA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多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肯定和它的什么有關?”學生很快提出了與它特定的空間結構有關。教師即可順利導入到DNA分子結構的教學中。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DNA動態(tài)雙螺旋模型,提出問題:“DNA分子是由幾條鏈構成的?這些鏈在位置的分布上有何特點?這兩條鏈之間是通過什么樣的結構相連的呢?哪些結構的存在才能體現(xiàn)出DNA分子作為遺傳物質的特征?”教師通過這些問題激發(fā)學生新知識探究的欲望,繼而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教材中所設置的平面圖和立體圖,引導學生嘗試著回答問題。學生通過觀察之后,即可得出兩條鏈外側是由磷酸與脫氧核糖交替連接而成的,構成了DNA的基本骨架,堿基成對排列在內(nèi)側。教師繼續(xù)提出問題:“相鄰的脫氧核苷酸是如何相連的?堿基對中的兩個堿基是通過什么樣的化學鍵相連的呢?如何判定DNA的兩條鏈成反向平行的呢?不同的DNA主要體現(xiàn)在哪個部位的差異?”學生通過對DNA平面結構的繪制,即可得出堿基對排序的不同,決定了DNA的多樣性,進而明確了DNA之所以能夠成為大多數(shù)生物遺傳物質的主要原因。
3從教材的模型圖中,發(fā)現(xiàn)教學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
生物學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jié)中都蘊含了大量的圖形。有些插圖與學生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學生通過看圖,能夠喚起其對生活實踐的回顧,產(chǎn)生學習的興趣。
人教版必修3教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中池塘生態(tài)系統(tǒng)圖解,能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師將其中所含的生物成分進行分類,在學生觀察該圖解過程中,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池塘中包含了哪些成分?這些成分之間可能存在什么關系?它們在池塘中的作用可能是什么?”學生通過觀察插圖,很容易回答出上述的問題。由此教師可提出與本節(jié)內(nèi)容密切聯(lián)系的問題:“圖中所包含的成分構成了生命系統(tǒng)中的哪個層次?這些生物之間存在哪些種間關系?是不是生產(chǎn)者都是綠色植物?是不是消費者都是動物?分解者都是微生物?”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教材中的插圖,解決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繼而引出與本節(jié)內(nèi)容相關的話題,從而幫助學生初步構建新知識的框架。
4依據(jù)人類認知的特點,構建知識形成的主線
人?在研究過程中,往往先提出一定的假說,進而去尋找相關的證據(jù)來加以論證,或者找出新的說法。還有的是根據(jù)已掌握物質的特征,進行認定,然后在對未知事物理解之后,再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確定最終的答案。
在“對基因在染色體上”的教學中,教師以類比推理法進行分析為線索,引導學生沿著人類的認知順序進行探索:先是根據(jù)已知事物與未知事物的相似性,推測未知事物的特點;接著設法通過實驗進行否定或者肯定;然后得出新的結論,從而推動科學的新發(fā)展,將學生引入充滿探究的旅途中去。由于基因在顯微鏡下是不可見的,染色體是可見的,而人們不可能一下子憑著視野下所見的實際情況總結出二者的關聯(lián),因此科學家薩頓通過研究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但這種假說的科學性還要通過實驗來驗證,因此很自然地過渡到摩爾根的驗證實驗當中來。
教學內(nèi)容中的線索是連接教師與學生、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之間的橋梁,有了它就會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游刃有余,不再是生硬的知識傳授,而是在一起探討中順利到達知識構建的彼岸,從而提高了教學的連貫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125504.html

相關閱讀:高二生物必修三內(nèi)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重要性知識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