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寫作指導:讓靜止的圖畫“活”起來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看圖作文是根據(jù)圖畫的意思進行作文。作文的最大特點是有圖畫,但沒有文字提示,畫面上的人、物是靜止的,沒有動態(tài),沒有聲音,需要我們?nèi)ハ胂螅パa充,去拓展,讓靜止的畫面“活”起來。

  轉(zhuǎn)換角色。畫面上的人物是靜止的,不會說話,不會活動。怎樣讓它動起來呢?最好的辦法是轉(zhuǎn)換角色,即把自己當成圖畫中的人或物,“我”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就是圖畫上的人所說所做所想。只有擺正“我”和圖畫中的人和事物的位置關系,才能寫好看圖作文。

  比如,《溫哥華街頭的一幕》(人教版六年級上),這幅圖說的是一群憨態(tài)可掬的小鴨子在鴨媽媽的帶領下漫步在溫哥華街頭。突然幾只小鴨子不小心跌入路旁的下水道。危急時刻,鴨媽媽沉著冷靜,向巡警求助,并帶領他們趕到“出事地點”。巡警從下水道中撈出了將要被沖走的小鴨子,目送它們搖搖擺擺地上路了。

  鴨媽媽怎么會說話,巡警又怎么懂得它的意思,圖畫沒有告訴我們,需要我們以鴨媽媽的身份去思考,把“我”當作鴨媽媽,“我”說的話就是鴨媽媽說的話,小鴨子掉下水去大聲呼救,這個角色也是由“我”來充當。在作文中,“我”既是鴨媽媽,又是小鴨子,還是巡警、路人等角色。

  展開想象。想象是作文的翅膀,一切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源于這對飛翔的翅膀,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磮D作文要求我們借助圖畫提供的形象,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想象,巧設比喻,把圖畫的內(nèi)容用文字訴諸形象,把事情的來龍去脈交代清楚。使“靜態(tài)”的圖畫變?yōu)椤皠討B(tài)”的人物,化“無聲”為“有聲”,化“平面”為“立體”,把人物、事物寫活。

  想象事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和背景。敘事性作文的一般特點是在開頭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等相關要素,以便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事情的發(fā)生發(fā)展。比如,《溫哥華街頭的一幕》,故事發(fā)生的時間是9月的一天;地點:溫哥華街頭;環(huán)境:天氣晴好,鴨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出來活動。這樣想象,符合圖畫的意思和背景。

  想象事情發(fā)展的原因、經(jīng)過和結果。事出有因。任何事情的發(fā)生都有它的一定原因。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種“愛”“恨”來自多方面,有的可能是環(huán)境因素,有的可能是人為因素。但不管哪一種因素,皆與“人、物”有關。比如,《溫哥華街頭的一幕》,小鴨子跌入下水道是自己“不小心”,而“不小心”的原因可能是自己的疏忽,抑或路旁的風景、小水道的設置等因素引起;經(jīng)過是“鴨媽媽沉著冷靜,向巡警求助,并帶領他們趕到“出事地點”;結果是“巡警從下水道中撈出了將要被沖走的小鴨子”。但是,這些原因、經(jīng)過、結果都交代不具體,小鴨子是怎樣“不小心”掉進下水道的,掉進下水道后,鴨媽媽是怎樣知道的,又是怎樣前去施救的,它怎樣想到求助巡警,巡警怎么知道鴨媽媽說的話,等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我們?nèi)フ归_想象,去補充,去擴展,還原事發(fā)當時的情景。

  想象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活動。人物是構成是事件的主體。圖畫中的人物是靜止的,畫面提供的圖像有動作,有神態(tài),但沒有聲音,人物說什么,想什么,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只能根據(jù)圖畫提供的情境去想象,想象它們說什么,做什么,想什么;怎么說,怎么做,怎么想。比如,《溫哥華街頭的一幕》,有同學這樣想:

  鴨媽媽帶著孩子們在馬路上東看西看。溫哥華的街頭上車水馬龍,汽車像穿梭似的,人行道上人來人往,這可忙壞了馬路上指揮交通的巡警們,他們頭戴大蓋帽,身穿黑色警服在紅綠燈下、值崗亭前指揮交通,維持秩序。小鴨子們看得入了迷,它們完全忘記了鴨媽媽出門時囑咐過的話:“走路小心,注意安全!”眼前有一條下水道,水溝很深,水深沒過腰膝。有幾只鴨子看得入了迷。突然一不小心,掉進下水道里,很快被大水沖走了。它們急得大喊:“媽媽,救救我!”

  鴨媽媽聽到有人呼救聲,立即轉(zhuǎn)過身,跑到出事地點。旁邊的孩子嚇壞了,它們一個個指著下水道里的小伙伴急得大喊:“媽媽,快,快救救……”鴨媽媽探著身子伸手去拉,可是下水道太深了,手夠不著長。怎么辦呢?眼見幾個孩子就要被大水沖走,鴨媽媽急中生智。它看到馬路邊的巡警,立即跑過去,向他們求助:“嘎嘎嘎,嘎嘎嘎!”巡警聽不懂它的意思,個個睜大眼睛,用疑惑的目光看著它。鴨媽媽急得直跺腳。巡警們彎下腰,俯著身子撫摸它的頭,安慰它說:“不要急,慢慢說。”鴨媽媽沒辦法,只好用嘴巴咬著巡警的褲腳,拉著他們往出事地點拽。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125553.html

相關閱讀:語文寫作指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