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樂之發(fā)也!闭f明,修身齊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個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眾生平等的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天下太平的理想。
出自:《禮記·大學》《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其譯文為: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知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點擊查看:樂不思蜀的故事典故
現(xiàn)在應該如何修身相由心生,相信誠于中者,形于外。這無關(guān)面相等唯心的觀點,而是真切感受到讀書能明理,明理氣自成。
一個通情達理的人,一定會表現(xiàn)出對周圍環(huán)境和人的理解和包容,并盡量調(diào)整自己來融入集體,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人文。
借用《平天下》中“修身篇”觀點:“修身治平”是一個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徑,是由內(nèi)及外、從個體到家庭再到國家、天下,個體道德在外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充實、達到化成天下的境界。
對我們而言,并非每個個體都需要把“治國平天下”掛在嘴邊,爭當一個人人敬仰的道德模范,但是要明白,通化兼濟天下的起點,都在于我們這些小小的個體身上,在于每個小家庭中修身、相處的層面上。
而如何修身,如何讀書明理,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涵養(yǎng)、有氣質(zhì)的人,這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和方法。閱讀“修身篇”中系統(tǒng)收錄的傳統(tǒng)文學,它向我傳達幾個方面的信息,讓我對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一個更加深入的理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133696.html
相關(guān)閱讀:自然語文的綠色評價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