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根據(jù)上下文的語境,只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03年高考全國卷第12題的A項: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第一句是李廣根據(jù)敵我雙方形勢,認為此時如果帶領一百騎倉惶而逃的話,必致匈奴大軍追殺而全體覆沒,故第一句中的“以”為實詞,作“率領、帶領”講,而第二句為介詞“把”。顯然,兩者詞性有別,那么該項即為正確答案。
二、數(shù)學代入法
2002年高考北京卷第9題的A項為:過于荊,至江上/苛政猛于虎也。該項中第二句考生熟知,“苛政”與“虎”之間存在比較關系,“于”相當于 “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從”講,由此排除該項。同樣該題D項也可用此法進行判斷,可知該項也非正確答案。再看正確項所涉及的兩句:曰:“吾知所之矣。”因如吳/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第二句出自課文《屈原列傳》,“因”作“乘機”解,以其代入第一句中剛好符合上下文語境,由此答案不言自明。
三、語法切入法
2001年高考第13 題D項:五千人因銜枚擊之/相如因持璧卻立?疾爝@兩句語法結構,第一句主語是“五千人”,第二句主語是“相如”,進一步考察“銜枚擊之”和“持璧卻立” 兩者都是連動結構,且都作謂語,由此可見,兩者基本語法結構相同,故句中“因”的用法也應相同,此處都可作“于是、就”解。B項中兩個“于”顯然不同,符合題目要求。
四 、語境推斷法
2001年春季高考全國卷第12題D項:漕水溢則泛濫為田患/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第一句上文的語境是“漕河與鹽河近而不相接”,下文寫徐九思“筑減水橋,俾二水相通”,由此可推斷該句中的“則”應為連詞,表順承關系,相當于“就、便”;再考察第二句,出自課文《崤之戰(zhàn)》,晉襄公在遭到原軫怒斥后,幡然悔悟,派人追趕,追到黃河邊的時候,百里孟明視等三人卻已經上船出發(fā)了?梢,此處“則”也為連詞,但構成轉折關系,可譯為 “卻已經、倒已經”,兩個“則”用法各異,符合題干要求。
綜上所述,在解答高考虛詞辨析題時,如能輔之以技巧,的確有事半功倍之效。但關鍵還是在平時的積累。
本文網(wǎng)址:http://www.yy-art.cn/gaozhong/11365.html
相關閱讀:高考飲食:每天兩個蘋果提高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