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兵法《三十六計》中的一種作戰(zhàn)謀略,原指劉邦從漢中出兵攻打項羽時,大將軍韓信故意明修棧道,迷惑對方,暗中繞道奔襲陳倉,取得勝利。這是軍事上常用的一種作戰(zhàn)策略,目的是制造假象,迷惑對方,使敵人產(chǎn)生錯覺,并忽略自己的真實意圖,從而出奇制勝。
在記敘文寫作中有一種與之類似的方法,叫“懸念法”,所謂懸念法,就是利用人們對故事發(fā)展和人物命運前景的關切和期待心理,從中設置懸而未決的矛盾現(xiàn)象,以喚起讀者“窮根究底”的欲望和急切期待的心理,借以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它就像章回小說里的故事一樣,每次講到關鍵的地方就打住,然后來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以制造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激起往下閱讀的欲望。這種方法俗稱“賣關子”,其目的是抓住讀者的心,引起讀者對事情發(fā)展、變化、結果,對人物或事物的處境、結局產(chǎn)生關切的心理,使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波瀾起伏,更具有吸引讀者關切、引人入勝的魅力。常見的方法有:
【技法點撥】
1.運用環(huán)境設置懸念。如,《少年閏土》開頭:“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它如同一幅畫卷,有景有人,營造了一種清幽、寧靜的自然環(huán)境,給讀者留下了許多懸念:這個十一二歲的少年是誰?家在哪里?這么晚了他還在瓜地做什么?我”怎樣和他相識的?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吸引著讀者迫不及待地讀下去,了解其中的原因。
2.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如,《飛船上的特殊乘客》開頭:“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fā)射,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舟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其實,它們已搭乘過先前發(fā)射的神舟飛船和返回式衛(wèi)星,算得上是航天旅行的老乘客了。那么,航天飛行為什么要帶上這些植物種子呢?它們也能向我們描述美妙的太空之旅嗎?”
課文在解釋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后,連提兩個問題:“航天飛行為什么要帶上這些植物種子呢”、“它們也能向我們描述美妙的太空之旅嗎”,以引起讀者的深切關注與思考,迫使讀者往下閱讀的強烈欲望,激起閱讀興趣,滿足閱讀需求。
3.引用人物的語言設置懸念。如,《麥哨》開頭:“嗚卟,嗚卟,嗚……”
開篇獨立成段,先聲奪人,吸引讀者注意。同時設置疑問,使人思考這到底是什么聲音,如同一支銅簫奏出的樂曲,歡快、明亮、動聽,引起下文。
再如,《“鳳辣子”初見林黛玉》開頭:“一語未完,只聽后院中有笑語聲,說:‘我來遲了,沒得迎接遠客!’”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一句“我來遲了”給文章開頭造成一種懸念。人們不得不問,此人是誰?說話如此張揚。在這等級森嚴的賈府里,一般人說話都是斂聲屏氣、畢恭畢敬的,而此人卻是性情狂妄放肆,這就不得不引起人們思考她在賈府中的身份和地位。再加上她的一身珠光寶氣,雍容華貴的服飾妝扮,更使得這個人物撲簌迷離,懸念迭起。
4.利用故事設置懸念。如,《西門豹》:開頭“戰(zhàn)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去管理漳河邊上的鄴。西門豹到了那個地方,看到田地荒蕪,人煙稀少,就找了位老大爺來,問他是怎么回事。”
喜歡看故事、聽故事,是兒童的特點。課文抓住這一心理,運用故事開篇。西門豹是什么人?他擔任什么要職?魏王為什么派他去管理漳河邊上的鄴?鄴在什么地方?哪里為什么會田地荒蕪,人煙稀少?這些人都到哪兒去了?西門豹為什么不親自下去調(diào)查,而找老大爺來了解情況?這些問題懸念迭出,不能不引起讀者的思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188186.html
相關閱讀:以美景育人的四個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