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剛過,春天的步伐快似流星,轉眼間就“???”從寒冬中抽身離去,像是逃離束縛。
我有一個不太嚴謹?shù)挠^察,春天里,常見的開花植物多是木本植物,先是梅花,然后李花,紫玉蘭,氣溫稍稍升高之后便有桃花、櫻花、海棠,讓人應接不暇。就在那短短的一個月里,所有的樹都像約好了一樣開出花來,一棵棵開花的樹,開在我們必經(jīng)的時光里。
詩經(jīng)里的春天,是一幅美倫美奐的畫面,展卷相賞,是人和植物的對話,又是我和內心的對話。
我們來一起看看她們。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桃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周南?桃夭》
中國的古人說:“草之晶在花,桃花于春,菊花于秋,蓮花于夏,梅花于冬。四時之花,臭色高下不齊,其配于人也亦然。潘岳似桃,陶元亮似菊,周元公似蓮,林和靖似梅……”可見,桃也是寄予我們心性的四時花,從花里,可以讀到我們看不見的胸襟里所充滿的氣息,懂得人之為人,在直接的物質之欲外,還有心神的安寧和意趣的舒展。在經(jīng)久時間的淘洗之后,還能讓我們記得“人面桃花”和“四月芳菲”的不盡滋味。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梨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召南?甘棠》
《詩經(jīng)》里的甘棠,指的是山野梨,又叫棠梨,大概拇指和食指圈在一起,就是一個棠梨的大小了,長在山坡土凹里的棠梨,春天會開出美麗雪白的花,夏末時分,棠梨剛剛成熟時,掛在枝頭一叢一叢的,土褐色,是一種成熟了誘人的樣子,摘下來,放嘴里吃的時候,酸甜酸甜的,而且核大肉少,吃起來有很沙的感覺。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梅
?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召南??有梅》
“六瓣梅影染霜色,引的新雪斗芳菲!边@是以前某一個冷雨夜里,讀《召南??有梅》時,突然從心里飄出來的詩!墩倌??有梅》里浸透的寂寞女子歲月韶光里的深情期盼,寂寞,深深的寂寞,更多的不是地域阻隔而成,而是人心上的樊籬。寂寞似乎是人心在看不見的時間里必然要承受的一種命運,于是,在人所經(jīng)過的時間河流里,便有了無數(shù)吟詠的關于愛的寂寞失落中期盼的歌詞文粹,以表達生命個體在一個個獨立空間里渴望相擁雙臂悄然出現(xiàn)的真相。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楚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周南?漢廣》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其中的“楚”,就是我們時常在山間荒地里見到的糾纏一叢的尖刺滿身的荊棘。荊棘在愛里,象個鑒證師,它在我們想要相互完全擁有的路途上,形成一些看起來難以逾越,實際上需要盡了智慧和心力才能沖破阻隔的屏障,以便讓愛的深度和留在內心里的那份相互的珍惜持續(xù)的更為久長。這荊棘不僅會出現(xiàn)在我們的手邊腳下,也會時常顯現(xiàn)在我們心上。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李
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彼留之子,貽我佩玖。
??---《詩經(jīng)?王風?丘中有麻》
上古,李樹長在山林里,逢春色開花,夏暑時掛青果,秋上,密密匝匝,紅的嬌人的李子懸在枝頭,是很容易吸引采集山果的部落婦女們的注意力的。臆測里,最先敢于取食這種誘人山果的,是獸皮圍腰,藤枝束發(fā)的李氏女子。這讓我想到桃,想到桑,這些今天能夠遍植大江南北山地上的農(nóng)家樹,該都是那些幾千幾萬年前的氏族部落里,專門負責采集野菜、野果子的勤勞女子們馴化自然生靈的功勞。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樗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
??《詩經(jīng)?小雅?鴻雁之什》
樗,臭椿,又名大眼桐、姑姑翅、臭桐,屬于苦木科,是一種落葉樹。但由于樹臭椿形散亂,材質疏松,不堪使用,偏偏葉子上還有散發(fā)臭味的腺體,因而這種樹木也被看作是一種“惡木”,只配用來燒柴,或是用于制作木磚,放在墻根以隔絕潮濕之氣。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郁
六月食郁及?,七月亨葵及菽
??《國風?豳風?七月》
郁,又名雀李,郁李,花或紅或白,每二三朵成一綴,果實似梨。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椅
其桐其椅,其實離離。豈弟君子,莫不令儀。
??《詩?小雅?湛露》
“椅”即“楸樹”,楸樹高大挺拔,樹身偉岸,高可達30米以上,胸徑可達1米以上,壽命可達千年以上。楸樹技葉繁茂,花多色艷,令人鐘愛。其花形若鐘,白色花冠上紅斑點綴,如雪似火。每至花期,繁花滿枝,隨風搖曳,令人賞心悅目。眾多古籍對楸樹形態(tài)之美贊嘆不已!钝拧份d:“楸,美木也,莖干喬聳凌云,高華可愛。”
詩經(jīng)里的春天之舜
有女同車,顏如舜華
??《詩經(jīng)?鄭風?有女同車》
舜,又名木槿,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互生卵形,花鐘形,單生,通常有白、紅、紫等顏色,莖的韌皮纖維可造紙,花和種子入藥解熱。木槿花和木芙蓉同屬錦葵科,故在外形上頗有幾分相似,也有單瓣和多瓣等不同的品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191628.html
相關閱讀:淺談新課改下語文教學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