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中學高二語文寒假作業(yè)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摘要】鑒于大家對高中頻道十分關注,小編在此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明德中學高二語文寒假作業(yè)答案”,供大家參考!

明德中學高二語文寒假作業(yè)答案

1、D A:不屈不撓(náo);B:女媧(wā);C:恫嚇(hè)。

2、B A:“吉人自有天相”意思是說幸運的人常常有上天幫助,“相”,扶持,幫助。C:“問候”中的“候”是指氣候,天氣冷暖,問這些表示對人的關心,不是問官位。D:“粗制濫造”是指寫文章或做東西馬虎草率,只求數(shù)量,不顧質量。“濫”過多,不加節(jié)制,不是胡亂的制造。

3、B A:“掛羊頭賣狗肉”意為用好的名義做幌子,實際上干壞事,此處應用“拉大旗,作虎皮”比喻打著權威者的旗號保護自已,嚇唬別人。B:“挺身而出”意為在困難、危險面前,勇敢地站出來,此處是擬人化的寫法,恰當。C:“拋頭露面”指某人公開露面,多含貶義。D:“墻倒眾人推”喻在失勢或倒霉時備受欺負。

4、D A雜糅,將“所”改為“的”;B“補品與保健品”重復,刪一個;C動賓不配,去掉“和未來發(fā)展”

5、B 6、A 7、C 8、A

9、(1)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餓得面有黑黃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子能這樣做。

(2)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跟著憎惡他。

(3)這樣有什么困難呢?只不過是君王不用這樣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這樣的方法行事的緣故。

【參考譯文】

墨子說:“仁人處理事務的原則,一定是為天下興利除害,以此原則來處理事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說:“現(xiàn)在如國與國之間相互攻伐,家族與家族之間相互掠奪,人與人之間相互殘害,君臣之間不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不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不相互融洽、協(xié)調,這就都是天下之害。”

既已認為不對,那用什么去改變它呢?墨子說道:“用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變它。”既然這樣,那么人們全都相愛、交互得利應該怎樣做呢?墨子說道:“看待別人國家就象自己的國家,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看待別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諸侯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野戰(zhàn);家族宗主之間相愛,就不會發(fā)生掠奪;人與人之間相愛就不會相互殘害;君臣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間相愛,就會相互慈愛、孝敬;兄弟之間相愛,就會相互融洽、協(xié)調。天下的人都相愛,強大者就不會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會強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會欺侮貧困者,尊貴者就不會傲視卑賤者,狡詐者就不會欺騙愚笨者。舉凡天下的禍患、掠奪、埋怨、憤恨,可以不使它產(chǎn)生的原因,是相愛而生產(chǎn)的。所以仁者稱贊它。”

然而現(xiàn)在天下的士君子們說:“對!兼愛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難辦而迂闊的事。”

墨子說道:“天下的士君子們,只是不能辨明兼愛的益處和害處的緣故。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jié)食,收著氣然后才系上腰帶,扶著墻然后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饑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后)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后),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所以墨子說道:“象少吃飯、穿壞衣、殺身成名,這都是天下百姓難于做到的事。假如君主喜歡它,那么士眾就能做到。何況兼相愛、交相利是與此不同的(好事)。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有利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即損害他。這種兼愛有什么難實行的呢?只是居上位的人不用它行之于政,而士人不用它實之于行的緣故,F(xiàn)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內心確實希望天下富足,而厭惡其貧窮;希望天下治理好,而厭惡其混亂,那就應當全都相愛、交互得利。這是圣王的常法,天下的治道,不可不努力去做。”

作業(yè)2

10、(1)作者從“梅”開花的時間和梅花的色香以及山野梅花的姿態(tài)等方面來寫。(要突出時間、花香、姿態(tài))說它是花么,春天還未到;說它是雪呢,卻又香的出奇。既暗示它在臘月里開花,又表明它顏色潔白,香氣高雅,不言臘梅而臘梅自在。一樹寒梅,疏影橫斜,嫻靜幽獨,勝景超然,涵泳之中,別有一番情趣。

(2)對比。下闋描寫山野之中這戶人家居住之處十分簡樸,數(shù)間茅舍,圍以疏籬。這境界與前面所寫的一樹寒梅掩以疏竹,正好相互映發(fā):前者偏于虛,后者趨于實。栽于竹籬茅舍之梅,與栽于玉堂瓊榭之梅,地雖不同,開則無異。它以對比的方式,寫出了梅花純潔而又傲岸的品質,體現(xiàn)了“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高尚情操。

11、①淇水湯湯 漸車帷裳 ②雄飛從雌繞林間 又聞子規(guī)啼夜月

③落霞與孤鶩齊飛 ④人生得意須盡歡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無邊落木蕭蕭下 百年多病獨登臺

12、D D項有效信息在第一段:“當時寫詩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過小李杜和溫庭筠吧?”從這句話中不能得出李白的詩歌晚唐就不再流行了。本小題逆推錯誤。

13、C A項原文在第二段:“從這個意義上說,三十年來中國內地流行歌詞的長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這”指代上一段末所說的即使是李杜的詩歌,流行也有時代性。“值得欣喜”的不是將唐詩為宋詞元曲取代與流行歌詞長盛不衰比較而言的。此題張冠李戴。B項信息源在第二段:“人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著經(jīng)歷著,悲歡冷暖,酸甜苦辣,都會感動在心,用心去歌唱。”據(jù)此,“感動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經(jīng)歷而不是“流行歌詞”。D項信源在第二段末:“還有北京奧運會主題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比,也是不見遜色的。”此項言過其實。

14、B B項信息源在第一段末:“杜甫的詩,可能文本些,難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數(shù)十年后才建立,應該和唐詩本真的歌詞性質有關。”此項張冠李戴和強化因果。

作業(yè)3

15、(1)中國(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失敗的原因。

(2)①(內因)清政府自身黑暗腐朽,朝廷奸佞貪圖安逸富貴、茍且偷安、屈膝求和;②(外因)英軍的堅船利炮。

16、(1)內容:與文章的敘述內容緊密結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鴉片戰(zhàn)爭的深度思考。

(2)結構:三段詩句采用重章疊句的手法,貫穿始終,使文章脈絡清楚,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在敘述中穿插,使行文豐富多彩。

(3)語言:詩段采用反復、擬人等手法,把浪花、海浪當作人來寫(賦予浪花、海浪人的動作、思想),更含蓄、生動形象,更具表現(xiàn)力。

17、歷史囑咐我們:(1)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忘記了屈辱的鴉片戰(zhàn)爭,他們只知道嬉笑追逐。要幫助人們永遠記住歷史,不要重蹈覆轍。(2)要建立良好的社會制度,清除腐敗、貪官,否則就會使國家蒙受屈辱。(3)要加強國防建設,制造先進的武器。

18、(1)小說最后并沒有直接告訴讀者兩人的差別是什么,而是用老板的一句問話結束,給讀者留下了想像和體會的空間。(語義相近即可)

(2)(語義相近即可)根本的原因在于:布魯諾在工作上屬于被動型的,推一步進一步 ;而阿諾德卻是把老板想要的信息一次就得到了,還帶來了許多有利的相關信息,這就體現(xiàn)出了他的主動性和超前意識。在充滿競爭的社會,被動終將會被淘汰,太“安守本分”了就會變成死腦筋,這就將意味著落后。只有主動向上的人才能不斷地進步與發(fā)展。

19、(1)。杭核挥,勿施于人 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2)(結合文本,注意思路,能自圓其說,語言通暢即可)答案要點:孔子的“忠恕觀”,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理解和溝通,要對他人關心友好、仁愛和善,以寬厚善良的心靈和包容開放的襟懷接納對方,對需要幫助的人盡心竭力。

作業(yè)4

1、C A:kǎi/gài suì/suì yù/yùn;B:guǎng/kuàng qiān/jiān hè/xià;C:zhì/zhì yè/yè dào/dào:D:yì/yì fù/pú xiào/xiào

2、A(狗尾續(xù)貂:比喻拿不好的東西接到好的東西后面,顯得好壞不相稱。 B:一見如故:初次見面就很相投,像老朋友一樣。 C:應有盡有:應該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齊備。 D:面目全非:事物的樣子改變得很厲害(多含貶義)。

3、A B:不合邏輯,“嚴防事故不再發(fā)生”改為“嚴防事故再次發(fā)生”;C:語序不當,“運營、管理和籌資”改為“籌資、管理和運營”;D:主客倒置,應為“而且它給舉辦國乃至全亞洲都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

4、B(先總后分)

5、D(干:謀取,謀求,追求)

6、D(語氣助詞,表反問,難道)。 A:前者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后者是代詞,指遠人,本國以外的人。B:前者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如果;后者作連詞,表示轉折關系,可是。C:前者作連詞,表目的,來;后者作介詞,拿,用。

7、C(該項表述和原文意思相反,愿意應該是,作者認為和唐太宗比較起來,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法制根植人情之中,不標榜特殊來顯示高明,不違背人情來追求名譽。)

8、(1)刑罰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惡極,這又是品德壞的人當中特別壞的人。(注意“于”、“乃”、“甚”及判斷句式)

(2)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審查了判處殺頭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釋放他們回家,約定他們到時候自己歸來接受死刑。(注意“錄”、“就”、“縱使”及定語“三百人”前置)

(3)又怎么知道罪犯們在被釋放回去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只要自動歸來就必定獲得赦免,所以又歸來的呢?(注意“夫”、“意”、“乎”及反問句式)

9、C

參考譯文:

信用、道義應該體現(xiàn)在品德好的人身上,徒刑、死罪應該施加在品德壞的人身上。刑罰重到判死罪的,一定是罪大惡極,這又是品德壞的人當中特別壞的人。寧肯為正義而死,不肯隨便僥幸地活著,因而把犧牲性命看作回家那樣自然,這又是品德好的人當中尤其難得的人。

在唐太宗即位后的第六年,審查了判處殺頭的三百多名罪犯,下令釋放他們回家,約定他們到時候自己歸來接受死刑。這是拿品德好的人難能做到的事情,要求品德最壞的人一定要做到。那些罪犯到了期限,終于自動歸來,沒有一個過期的。這是品德好的人難以做到的事,卻成為品德不好的人容易做到的事。這難道跟人情相近嗎?

有的人說:罪大惡極,的確是品德壞的人了;但是,等到施行恩德來對待他,可以使他轉化成為品德好的人。因為恩德進入人的思想深,改變人的行為就快,是有這樣的例子的。

我說:唐太宗之所以做這些事,正是因為追求這種以德服人的好名氣呀。然而怎么知道唐太宗在釋放罪犯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一定會回來希望赦免,所以釋放他們的呢?又怎么知道罪犯們在被釋放回去的時候,沒有想到他們只要自動歸案就必定獲得赦免,所以又歸來的呢?如果是唐太宗料到罪犯們一定會歸來才釋放他們,這就是上面窺測下面的心情;如果是罪犯們料到唐太宗一定會赦免他們才又歸來,這就是下面窺測上面的心思。我只看到上面和下面互相窺測來湊成這種美名,哪兒有所謂施舍恩德的皇帝和那知道信義的罪犯呢?否則唐太宗對全國人民施行恩德,到這時已有六年了,不能使品德壞的人不干最壞的事,不犯最大的罪;卻用一個短時間的恩德,就能使罪犯們視死如歸,而且堅守了信用和道義。這又是講不通的論調呀。

既然如此,那么怎樣做才對呢?我說:釋放一批罪犯,如果他們到期歸來,就殺掉他們,不要赦免。然后再釋放一批罪犯,如果他們又歸來,那就可以知道確實是被恩德所感召的了。然而,這是肯定沒有的事情。至于釋放后能歸來就赦免他們,可以偶爾這樣做一次。假如一再這樣做,那么殺人的都可以不償命了,這能作為治天下的正常法制嗎?不能做正常的法制,難道是圣人的法制嗎?因此,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的法制,一定要植根在人情之中,不標榜特殊來顯示高明,不違背人情來追求名譽。

作業(yè)5

10、(1)事實: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帶著兵器騎著戰(zhàn)馬在疆場上度過的。意味:一則抒發(fā)了詩人為了國家的安寧,不惜萬里奔波,為國守衛(wèi)邊疆的豪情壯志;二則抒發(fā)了詩人面對無休止的征戰(zhàn)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之情和渴盼天下蒼生都能過上和平安定幸福生活的情感。

(2)一個不畏艱難,不辭辛勞,恪守職責,保家衛(wèi)國的英雄形象。一個并非貪戀功名既有豪情也有常人心理的雙重性格。

11、①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煢煢孑立

②戶庭無塵雜 久在樊籠里

③雕欄玉砌應猶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④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⑤群山萬壑赴荊門

12、D(D項說“古代只有氏族社會的軍事首領才擁有斧鉞”這句話是個錯誤,原文的意思是“斧鉞正是軍事首領統(tǒng)率權的象征”另外,前后分句也沒有因果關系,并不因為擁有斧鉞,所以才用“王”字表示軍事首領。所以D不符合原文。)

13、B(B項“始終”與“最高統(tǒng)治者”都屬無中生有,原文意思是說“在原始社會晚期的軍事首領墓地中,曾發(fā)崛過玉鉞、石鉞”,但沒說“始終可以放在最高首領的墓葬中”。)

14、D(這個推斷明顯錯誤,吳其昌的正確解析就是對這一推斷的否定。)

作業(yè)6

15、①熱情好客,如對“我們”熱情款待;②率直、實在,如毫不保留地說出了把給自己吃的東西和賣給城里人的東西,分成兩個地塊,絕不摻和的做法;③有些狡黠、自私,如“滄桑的臉上露出一點點不懷好意的淺笑”,“我們給自己吃的東西,用的是土法,沒有化肥,沒有農藥,更沒有激素”。

16、①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農藥和化肥加激素卻“約而不死”,依然活蹦亂跳地大吃東西而深感慚愧;②自己作為城里人的一員,在農藥和化肥的圍攻浸淫中,至今活著,不知是該自豪還是該悲哀;③想到中華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tǒng)美德在吃這個大問題上,怎么盡失。

17、老農的做法是可笑而錯誤的。①他把清潔的食品留下,把上了農藥化肥激素的賣出,是狹隘自私的表現(xiàn);②他弄不清城里人與鄉(xiāng)下人原本是一體的,他缺乏見識與胸懷;③他的行為違背了中華民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傳統(tǒng)美德。

18、(1)人教社、語文社考慮將莫言作品編入中學教材

(2)答題思路:概述事實——提出觀點——深入分析——作結

可參考觀點:

觀點一:可以適度增加一兩篇莫言先生的作品,但是不需要過渡渲染諾貝爾文學獎。

觀點二:我們沒有理由拒絕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本土作家,關鍵應該考慮的是,選擇適合中學生學習的作品納入到語文課本中。

觀點三:對于中學生而言,接受和學習莫言先生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文風可能存在難度。(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也可)

19、(1)孔子認為君子追求義,小人追求利;孟子認為當舍利存義;朱熹認為從“義”趨入圣賢,從“利”趨入不肖。三則材料都體現(xiàn)了儒家重義輕利的思想。

(2)①人與人之間,不管是父子、兄弟還是朋友、同事,如果只是以利相交而缺失彼此的關愛和溫情,最終的結果必定是利盡而情終。這告訴我們與人交往要少些功利色彩,多些真誠關愛,這樣才能營造溫情的生活氛圍,獲得溫暖的人生感受,構建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

②商業(yè)經(jīng)營以營利為目的,但這并不意味著經(jīng)營者可以不擇手段追逐利益,在經(jīng)營中應講究商業(yè)道德和社會公德,營利應以有利于社會與他人為前提,商業(yè)經(jīng)營也應該講究“仁義”,像三鹿集團,不顧人民健康來牟取利益,最終一夜垮塌。這告訴我們“商道即人道”,商業(yè)經(jīng)營者應有人文情懷,應講究“仁義”。

作業(yè)7

作業(yè)8

1.C(A顧明思義——顧名思義,B省吃簡用——省吃儉用,D變換莫測——變幻莫測)

2.B(骨鯁在喉:鯁:魚刺。魚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沒有說出來,非常難受。出神入化:極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學藝術達到極高的成就。 易誤用為形容聽得出神。 生靈涂炭:用來指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處于極端困苦的境地。厚積薄發(fā):意思是經(jīng)過長時間有準備的積累即將大有可為,施展作為。)

3.C(A主賓不對應,“安定團結”不能對應“成敗”,B“防止此類事件不再發(fā)生”應該為“防止此類事件再次發(fā)生”;D刪除“未”。)

4.B

5.A(動詞,“寫書信”)

6.B(A“所”用在動詞之前,與其后面的動詞構成名詞性短語。B“而”前者作連詞,表順承或遞進關系,后者作連詞,表轉折關系。C“以”作連詞,相當于“用來”。D“為”作介詞,相當于“替”。)

7.B(獵罷歸來后,文帝外放鮑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因陳群等并舉,帝不得已而任勛為御史中丞。)

8.(1)文帝親手撕毀他的奏章,仍然專心打獵。(2)鮑勛沒有活命的機會,可是你們竟敢放縱他!(3)沒有誰不為鮑勛嘆息遺憾的。

9. B

參考譯文:

鮑勛字叔業(yè),泰山平陽人,建安十七年,太祖征召鮑勛為丞相掾。建安二十二年,立太子時,封鮑勛為中庶子,外出擔任魏郡西部都尉。太子郭夫人的弟弟擔任曲周縣吏時,搶劫官布,按照法律應處“棄市”之刑。太子多次親手給鮑勛寫信替郭夫人的弟弟求情,鮑勛不敢自作主張放縱罪犯,將全部罪狀呈朝廷論處。鮑勛以前在東宮任職時,堅持正義不屈不撓,太子本來就不喜歡他,等到加上這件事,怨恨更加厲害。正好鮑勛管轄區(qū)士兵休整有誤期的,太子就暗中令中尉秉奏罷免鮑勛的官職,過了很長時間,授鮑勛為侍御史。文帝即位后,鮑勛常常上奏“如今最要緊的,只是軍事農事,寬待百姓,使百姓得到恩惠。宮殿園林,應該把它放在后面。”文帝準備外出打獵,鮑勛使車馬停下來呈上奏章。文帝親手撕毀他的奏章,仍然專心打獵,中途休息時,文帝問身邊的大臣說:“打獵的樂趣,同欣賞音樂相比,哪一種快樂?”侍中劉曄回答說:“打獵超過音樂。”鮑勛趁機秉奏:“劉曄巧言諂媚為人不忠,這是阿諛奉承陛下的過分虛假的言論。請讓有關部門論罪以使朝廷清明太平。”文帝憤怒得變了臉色,打獵結束回朝后,就外放鮑勛為右中郎將。黃初四年,尚書令陳群等大臣一同舉薦鮑勛擔任御史中丞。文帝不得已而任用他,百官既尊敬又害怕,沒有不表現(xiàn)出恭敬的樣子。黃初六年秋,文帝想征伐吳國,鮑勛當面強諫。文帝更加恨他,貶鮑勛為治書執(zhí)法。文帝從壽春回來,駐扎在陳留郡地。太守孫邕進見文帝后,出來拜訪鮑勛。當時軍營墻壁還沒有完成,只立了標記,孫邕繞道而不走正路,軍營令史劉曜要論處他,鮑勛因護城河和城墻沒有完成,解除了對孫邕的論處,也沒有向上級舉報。大軍回到洛陽時,劉曜犯了罪,鮑勛秉奏罷免劉曜官職,劉曜卻暗中奏表鮑勛私自解除對孫邕的論處一事。文帝下詔書說:“鮑勛指鹿為馬,逮捕起來交給廷尉治罪。”廷尉依法定罪:“判罪五年。”三官反駁說:“按照法律罰二斤黃金。”文帝非常生氣地說:“鮑勛沒有活的名分,可是你們竟敢縱容他!”太尉鐘鯀等大臣一同為鮑勛求情減罪。文帝不答應,于是殺了鮑勛。鮑勛修性養(yǎng)德,廉潔好施,死的時候,家里沒有多余的財產(chǎn)。鮑勛死后二十多天,文帝也死了,沒有誰不為鮑勛嘆息遺憾的。

作業(yè)9

10、(1)這三句描寫了春晚寂靜、昏暗、風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為杜鵑出場作鋪墊,也為后文表達詞人飄零的身世和凄涼的心境作鋪墊。

(2)運用烘托(映襯、襯托)手法。其好處是以“靜”襯托出杜鵑啼聲的悲切。(“總無聲”襯“啼杜宇”,而啼聲“催成清淚”)。

11、①未云何龍 不霽何虹

②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

③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池

④滿地黃花堆積

⑤楚天千里清秋

12、C 13、B 14、D

15、?過去十年計算機的飛速發(fā)展。?因特網(wǎng)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形成。?發(fā)送與接受信息的簡便快捷。

作業(yè)10

16.(1)本文是寫由朋友預約看菅芒花而引發(fā)的人生感悟,雖然沒有寫雪,但“菅芒花”和“雪”都有“可以預約”的相似點。(2)“可以預約的雪”象征人生的美好、希望,形象地揭示了主旨。(3)“可以預約的雪”富有詩意,與文章清新雅致的風格一致。

17.這句話采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人們在生命的歷程中,雖然常常抱有對美好的人生常態(tài)的愿景,但是在遭遇生活的變故或人生的不幸時,卻無能為力,只能任憑命運的擺布。

18.常:指的是人們心中的美好愿望,一種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變:指的是人們在人生歷程中所不愿面對的種種變化。

面對人生的“常”,作者是渴望、向往的;面對人生的不可預知的“變”,作者最初是畏懼、茫然的,但當作者經(jīng)歷了生命中的許多變化之后,認識到:對待生命要有憫恕之心;對待恒常要有祝福之念;面對人生的變化要有寬容之心。我們要永遠保持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永遠保持著預約的希望。

19.①照應開頭答應朋友去看菅芒花的邀約,首尾呼應,結構完整。

②含蓄地表達出作者在感悟人生哲理后的激動喜悅的心情。借此告訴人們:只要心中永遠保持著預約的希望,人生就會燦爛美好。

20.(1)主旨:通過一位老婦人經(jīng)過南京大屠殺事件,要求退還日本制造的刀子,表現(xiàn)出老婦人對侵略者的不滿和痛恨。

(2)要點:年輕一代既不能對歷史無知和漠視,又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面對歷史,化仇恨為動力,建設好我們的國家。只有國家富強了,才能避免悲劇重演。

21.(1)自我反省(反求諸己、自我批評、從自身找原因)

(2)要點:在通往人生的旅程中,由于我們受自身學識、閱歷、性格等種種因素的局限和影響,因而在經(jīng)歷、處理和理解生活中的某種事物時,就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某些片面、乃至錯誤的行為方式之中,這勢必會帶來不良的結果。為此,“反省自己”就應該成為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地檢查自己行為中的不足,及時地反思自己失誤之原因,就一定能夠不斷地完善自我。

作業(yè)11

1.A(B“偌”應讀ruò。C“杼”應讀zhù。D“泥”這里應讀nì。)

2.A(洛陽紙貴:原指洛陽之紙,一時求多于供,貨缺而貴。后喻作品為世所重,風行一時,流傳甚廣,常用此語。噤若寒蟬:像深秋的蟬那樣不鳴叫。形容不敢作聲。不以為然:不認為是正確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勉為其難:勉強去做力所不及或不愿意去做的事情。)

3.B(A中“人才”與“雪上加霜”搭配不當;C中“技術”與“成熟”是相配的,但“技術問題”與“成熟”不合;D將第一句“發(fā)現(xiàn)”移至“新大陸”之后,前面加一個“的”字。)

4.C

5.B(A.審:明白,清楚,了解;C.一瞬:看一眼,眨一下眼睛;D.非禮:不合禮制)

6.C(C項的“之”字均為主謂之間取消獨立性;A.代詞,自己 / 語氣副詞,加強反問語氣;B.介詞,因為 / 連詞,表目的;D.連詞,表修飾;連詞,表順接)

7.A“觀察世界應該舉一反三,學會推理”并非盲者說這句話的目的。

8.①那么您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

②(我)行走(時),判斷道路的平陡來決定走的快慢,也并不擔憂會摔跤。

③這個盲人,難道不正是那一類人嗎?

9.D

文言文譯文:

鄉(xiāng)里有個盲人少年,從事占卜職業(yè),(他)善于彈琴。鄰居某人,招呼并安慰他道:“您年齡多少啊?”(回答)說:“年紀十五歲了。” “從什么時候失明的啊?”(回答)說:“三歲。”“那么您這失明就十二年啦!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不知道天地的大、日月的光、山高水流、容貌美丑、宮殿的宏偉壯麗,豈不是非?杀膯?我因為這才安慰你啊!”

盲人笑著說:“如您所言,這是只知盲人的盲,卻不知不瞎的人全都是瞎子啊。盲人何嘗就盲啊?我眼睛雖看不見,四肢和身體各個部位都(行動)自如啊,因為眼睛不亂動啊。對于人來說,聽他的聲音就知道他的姓氏;琢磨他的話知道他的對與錯。(我)行走(時),判斷道路的平陡來決定走的快慢,也并不擔憂會摔跤。進入自己所精通的職業(yè),不讓自己精神在不急的事務中疲勞,不在沒有益處的事上使用自己的力氣,出外就推銷自己的技能用來養(yǎng)飽自己的肚子。如此這般久了就成習慣了,我對眼睛看不見并不感到煩惱。當今(這)世上的人,喜歡作不合禮教的妝扮,喜歡做無用的觀看。事情來臨了卻看不見,看見了又無法遠離(它);賢明蠢笨的品質不能辨別;邪惡端正在面前不能分辨;利害(沖突)來了不能審時度勢;治理和動亂的緣故不能識別;詩書擺在面前,(現(xiàn)實)事物跟著(身)后,終日看到它們卻不得其要領,倒行逆施,(昏昏然)無所適從地絆倒跌倒卻不知道覺悟:最終跳進羅網(wǎng)、跌入陷阱的人比比皆是。老天已經(jīng)夠偏愛人的了,給予人們運動認識的器官,而人們卻失去了老天爺給那些本能給人們的本意。動不動就用這些本能來陷自身于被動的,難道只是眼睛嗎!我要說昏昏然行走,黑忽忽朝前趕(的人),天下誰不瞎啊?瞎的人只有我嗎?我正輕蔑地顧盼,說你等不夠資格有辱我(的眼睛)看上一眼的。您不替自己悲哀卻為我悲哀,不安慰自己卻安慰我!我正轉而為您悲要安慰您啊。”

(鄰居)某人沒有(言辭)來作答。他閑暇時來拜訪我,講了盲者的那段話。我聽了之后感到驚異,說:“古代由盲人擔任的樂官和太史負責諷諫教化,少師進獻箴言,盲人樂師朗誦詩歌,像晉國的師曠和鄭國的師慧就是這種人。這個盲者,難道不是那一類人嗎?”因此我記下他的話,希望使看到的人能感到心有所愧。

作業(yè)12

10.(1)第一首詩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隱逸者形象;第二首詩給我們呈現(xiàn)的是一個在陣陣秋寒中帶著哀愁,只能依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兩首詩三、四句都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周詩賦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風讓紛飛的蝴蝶陶醉了,“爛醉”二字形象地表現(xiàn)出蝴蝶沉醉花叢,留戀不去的如醉形態(tài),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時的陶然之情和盤托出;趙詩將“秋風”擬人化,認為它是個“管閑事”的家伙,染紅了楓葉,染白了人頭,一年年秋風吹走了一年年時光,它撩起人的種種愁緒,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自己老之將至的感情形象地表達出來。

11.①莊生曉夢迷蝴蝶 滄海月明珠有淚

②我欲因之夢吳越

③哀吾生之須臾 挾飛仙以遨游

④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⑤徒慕君之高義也

12.C

13.B (主要是遺傳信息[基因]有差異。)

14. A

15.D(注意“估計”兩字。)

作業(yè)13

16.① “十月十五日”是作者和魯迅先生訣別的日子,是作者永遠難忘的日子,以此為題,體現(xiàn)了作者的惜別之情。

②在這一天里,作者見到了先生的容貌,聆聽了先生的教誨,最后一次感受到了先生的精神風貌與人格魅力;這一天讓作者回想起來備受鼓舞,也留給讀者更豐富、更深入的思考,其意義對作者來說已經(jīng)超出先生逝世本身的意義。

17.①開頭寫到“骨骼透露,毛皮脫弛”,用速寫的方式準確、貼切勾勒先生的病容,使先生的名言“我是一頭牛,吃的是草,擠出的卻是血和乳!”變得形象化,從而增強了我們對魯迅先生的敬意。

②“仰坐在你桌邊的藤椅上:一面吃著煙,一面從那個圓筒似的,沒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這個結合了行為、神態(tài)的白描片段,雖是回憶但把一個思想者的傳神形象定格在了讀者面前,讓先生的音容笑貌猶在眼前。

③“笑抖著胡子……又把頭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著頂棚,思索似的繼續(xù)吸著煙;接著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這一描寫片段,通過動作行為等細節(jié)描寫來寫先生的外貌特點,“我那配! ……這是高爾基!”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的謙虛,“雕得還很好!簡單……這是‘立體派’呢……”表現(xiàn)力魯迅先生的大度。

18.①魯迅先生的死,給諸如我這樣的人乃至全國的愛國人士帶來錐心般的痛,我們沉痛悼念他的去世。

②魯迅先生的死,也化為我們前行和殺敵的利器,我們將完成先生未竟的事業(yè),先生擠出來的血和乳,哺育出了時代的掘墓人。

③魯迅先生的死,是引導我們前行的一面旗幟,可以說魯迅先生與高爾基一樣是死而無憾。

19.①表現(xiàn)了魯迅作為文化精英與思想先驅的精神風貌和批判精神。表現(xiàn)了他對當時不學無術,附庸風雅,不問國事之人的批判。

②當今社會需要這種批判精神,但填掉西湖或刨掉泰山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我們需要警醒國人,踏上真正的人生大路。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20.(1)①新“24孝”行動標準出爐(或發(fā)布)

②從物質生活(金錢發(fā)面)、精神生活(心靈情感反面)、身體狀況或日常生活細節(jié)方面關心、孝敬父母。

(2)角度一:新“24孝”貼近現(xiàn)實,撲騰著鮮活的時代元素,又不乏人文關懷與公民情懷,值得贊賞和推崇。如“教父母學會上網(wǎng)”“為父母購買合適的保險”等與現(xiàn)代生活緊密結合;“支持單身父母再婚”“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等體現(xiàn)對老年人的情感關懷。

角度二:百善孝為先,敬老孝老,是我們的傳統(tǒng)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含辛茹苦哺育我們,為人子女,恪盡孝道。新“24孝”行動標準的出臺,號召全社會“敬老、愛老、助老、孝老”,是提升公民素質、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舉措。

角度三:新24孝”的出臺,是為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方式,它不是用強制力去踐行的規(guī)則條文,所羅列的內容也并不是每個人都要逐條做到,其深層價值在其導向功能,旨在為我們年輕一代提供指引。

21.(1)啟示:

①教育者應該鼓勵孩子勇往直前,不要因為過分的擔心而束縛了孩子的言行。

②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③受教育者要有自主意識,勇于辨別,勇于開拓。

④人生路上不可過于謹慎。只有不怕跌倒,經(jīng)受了磨礪的人,才能有所成就。

⑤教育者應該培養(yǎng)年輕人沉穩(wěn)、謹慎的作風,樹立憂患意識。

(2)注意將啟示聯(lián)系實際,按思路有條理地表述。

作業(yè)14

1、B (A滂pāng沱;C桎梏gù;D煞shā尾)

2、C(上行下效,貶義詞)

3、B(“……的分析來解讀人們的這種冷漠……”)

4、C(從“也不存在”中的“也”可推知②在③之后,⑤中的“鋪張”和④中的“擁擠”分別與①中的“既不鋪張也不擁擠”照應,合理順序應是⑤④①,①再接“大大方方地暢開一派山水”,因為論述的主體是南京,這樣接才合乎情理。)

5.B(激將,激動)

6.D(A那么,卻 B的,這 C用來,并列連詞 D所字結構)

7.C

8.竊符之事不足以罪信陵,但信陵君竊符救趙動機不良(2分),魏王亦有過錯(2分),作者借此批評君主大權旁落現(xiàn)象。

9.(1)強大的秦國暴虐極了,現(xiàn)在出動全國的軍隊來進攻趙國,趙國一定滅亡。

(2)我認為信陵君替自己著想,不如用魏、趙兩國唇齒相依的形勢,在魏王面前激切勸諫。

(3)腳踏著霜就知道寒冬即將到來,難道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嗎?

文言文譯文:

評論者拿盜竊兵符一事做為信陵君的罪過,我認為憑這一點還夠不上拿來責罪于信陵君的哩。那強勁的秦國 暴虐到極點了,如今把其所有的兵力來壓于趙國 ,趙國肯定會滅亡。趙國是魏國的屏障,趙國亡了,那么魏國將要步其后塵;趙國與魏國,又是楚、燕、齊各國的屏障,趙、魏亡了,那么楚、燕、齊各國就得步其后塵了。天下的形勢,再沒有岌岌可危到像當時一樣的了。因此,救趙國,也就是用以救魏國;救這一個國家,也就是用以救六個國家啊。盜竊魏國的兵符來解脫魏國的禍患,借用一國的軍隊來分擔六國的災難,這有什么不可以的!

那么信陵君真的沒有罪過嗎?回答是:這話又不對了。我所責備的,是信陵君的心啊!信陵君不過是一個王室公子罷了,魏國自有其君王的嘛。趙國不請求于魏王,而不斷地懇切求救于信陵君,這說明趙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還有個魏王呢。平原君用親戚情分來激將信陵君,而信陵君也自己為了親戚的原故,想急于救趙,這說明信陵君只知道有自己的親戚,不知道還有個君王。他的盜竊兵符,不是為了魏國,不是為了六國,而是為了趙國才如此;其實也不是為了趙國,只是為了一個平原君罷了。假使禍患不在趙國,而在其他國家,即使撤銷了魏國的屏障,撤銷了六國的屏障,信陵君也必然不會去拯救的。假使趙國沒有平原君,或者平原君不是信陵君的親戚,縱然趙國亡了,信陵君也必然不會拯救的。這就是說趙王及其國家的輕重,不能當?shù)闷鹨粋平原公子;而且魏國的軍備原是依靠它來鞏固自己的國家的,如今卻拿來供信陵君的一個親戚使用了。幸而戰(zhàn)勝了,還算是可以的;如果不幸而戰(zhàn)不勝,做了秦國的俘虜,就是傾覆了魏國幾百年來的國家命運來殉葬于自己的親戚。如果這樣,我不知道信陵君用什么來回答魏王呢?!

盜竊兵符的計謀,那是出自侯生,而由如姬來完成的。侯生教魏公子來盜竊兵符,如姬替魏公子盜竊兵符于魏王臥室之內,是這兩個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啊。我認為信陵君若為自己打算,不如用趙、魏兩國唇齒相依的形勢,以激發(fā)、建議于魏王,如果不聽,就用他本人的想為趙國而犧牲于秦國軍中的心愿,而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就必然會醒悟了。侯生為信陵君打算,不如朝見魏王來勸說他救趙,如果不聽,就以想為信陵君而死的心愿,死在魏王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如姬既有意于報答信陵君,不如乘魏王的空閑時,日日夜夜勸他救趙,如果不聽從,就用想為公子而死的心愿,而死在魏壬面前,魏王也必然醒悟了。這樣做,就使信陵君不辜負魏國,也不辜負趙國;侯生等二人不辜負魏王,也不辜負信陵君。為什么不提出這種計劃呢?信陵君只知道有做為親戚的趙國,不知道有魏王;里邊則有寵幸的侍妾,外邊則有鄰國,低賤者則有象夷門監(jiān)侯生等鄙野之人,又是都只知道有個魏公子,卻不知道還有位君王。這就是魏國僅僅有一個孤立的君王罷了。

雖是如此,魏王也不得以為是沒有罪過的。兵符既藏在臥室之內,信陵君怎么能盜竊了呢?信陵君不害怕魏王,而居然直接請托如姬,這是他平日已看到魏王的疏忽了。如姬不害怕魏王,而敢于盜竊兵符,這是她素來仗恃著魏王的寵愛。木頭枯朽了,而后蛀蟲就生出來了。古代的人君操持權柄于上,而宮廷內外沒有敢不肅敬的,那么信陵君怎能建立私交于趙國呢?趙國怎能私下求救于信陵君呢?如姬怎能承受信陵君的恩惠呢?信陵君怎能施賣恩德于如姬呢?《周易》的所謂“履霜,堅冰至”(踩著路上的寒霜,就意味著堅固的冰塊將要出現(xiàn)了)的逐漸形成的道理,難道說“一朝一夕”就會突然發(fā)生一切嗎?由此說來,不只是眾人不知道有魏王,連魏王也自以為是個被把持著的旗子呢。

作業(yè)15

10(1)前兩聯(lián)寫“獨宿”之景,后兩聯(lián)直抒“獨宿”之情。首聯(lián)寫“獨宿”的環(huán)境,通過“清秋”“井梧”“蠟炬”等景物的勾畫,渲染了凄清寒冷的氛圍。頷聯(lián)寫“獨宿”的所聞所見,長夜角聲悲涼,月色無限美好,但無人共賞,獨宿不寐,表現(xiàn)了詩人沉郁悲抑的復雜心情。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直接抒發(fā)了詩人“獨宿”時對國事的擔憂和對家鄉(xiāng)親人的牽掛之情,并表明自己不愿在幕府中暫且得安的漂泊苦悶之感。

(2)①借景抒情 如首聯(lián),通過“清秋”“井梧”“ 蠟炬”等景物的勾畫,烘托出詩人心境的抑郁悲涼,表現(xiàn)出詩人對國事充滿憂慮、對漂泊生活深感苦悶之情。

②反襯 頷聯(lián)以月色的無限美好反襯詩人獨宿幕府時無人共語、沉郁悲抑的復雜心情。

③用典 尾聯(lián)化用《莊子?逍遙游》“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句。

11.略

12.B(是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讀實體書不會分散注意力”這一意思。)

13.A(B“創(chuàng)新將由此激增”中的“創(chuàng)新”并不是指閱讀方式的創(chuàng)新。C不是吸引他們購買實體書,而是購買電子書。D“點菜式”定價只限于某些書籍,而不是全部。)

14.(1)以往與讀書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些重要特性將會被削弱。(2)能夠即時搜索大量的書籍并迅速找到所需要的信息。(3)將對學術研究產(chǎn)生無法估量的重大影響。(4)讀書時可以隨時就某些段落或句子與他人進行對話。

作業(yè)16

15.運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辭手法(答通感的修辭手法也可以,但比喻和排比不能少),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了月光靜美、柔和、皎潔的特點,抒發(fā)了作者對月光的喜愛和贊美。

16.第一段的“圓”指的是“它的圓滿就像一個句號,結束了四季中最好的時光。春之蓬勃,夏之絢麗,秋之爛漫,至此宣告結束,”第二個“圓”指的是中國人對現(xiàn)實生存的深廣思考;因月而有的中秋節(jié)越來越凝聚人的心思。

17.在結構上承上啟下(過渡),在情感表達上,由贊美月亮的皎潔和多情,上升到肯定月亮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在情感上,起到了升華的作用。

18.月亮文化的內涵有,它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文化,它是中國人對生存發(fā)展不斷思考、探求的文化,它是我們獨有的中秋節(jié)。中國人用幾千年時間積累、演繹的月亮文化,它包含了心跡朗朗的中國心,中國人的風韻,中國人的審美,中國人的情態(tài)。

19.(1)示例:關心國事 致力創(chuàng)新 有用于世 志向遠大 勤勉嚴謹 重考察求證 (答出任意三點即可)

(2)示例:“經(jīng)世致用”,強調務“當世之務”,關注“民生國命”,合乎湖湘文化“心憂天下”的傳統(tǒng);“經(jīng)世致用”,致力創(chuàng)新,強調“有所自樹”,合乎湖湘文化“敢為人先”的傳統(tǒng)。如魏源一心為國,對強國御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之路作了探索,率先提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成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yōu)秀代表。(舉譚嗣同、毛澤東等人事例言之成理亦可)

20.答案示例一:反對該建議。

分數(shù)面前理應人人平等,關心“富二代”,不如關注“窮N代”。有錢人家的孩子本身就具有先天優(yōu)越的社會條件和生活背景,如果再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學,分數(shù)面前不再人人平等,那對窮人家的孩子將是更大的不公平。不如降低大學學費,或者加大財政投入、優(yōu)化現(xiàn)行的助學貸款制度,讓更多貧困的學生獲得受教育的機會。社會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但我們沒道理縱容天平的不斷傾斜。

答案示例二:支持該建議。

名牌大學招生應嘗試“殺富濟貧” “把這些富人掏出來的錢,用來幫助窮人的孩子上大學,最終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做法未嘗不可。既然眼下階段難以實現(xiàn)絕對意義上的“教育公平”,那我們大可以采用這種看似“殺富濟貧”的手段,讓富有的人為現(xiàn)階段的教育不公買單,讓現(xiàn)階段貧困的人們受益。用收取來的富家子弟的高額學費,為困難學生提供資助。讓富人花更多錢上學,讓窮人少花錢或不花錢上學。這不失為一種相對公平并值得嘗試或實踐推行的新游戲規(guī)則。

作業(yè)17

作業(yè)18

1、B

2、D (A“談笑自若”指危急情況 B改為“息息相關”C“目無全牛”用來形容技藝已經(jīng)達到純熟的地步。不合語境。)

3、A (B“針對……一事”C“社會各方立即引發(fā)了廣泛的關注”改“立即引發(fā)了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 D“對”改“為” 或“給” )

4、D

5. C(“周”意為“救濟”。)

6. C(A.連詞,表順接?連詞,表轉折,卻;B.介詞,憑借?介詞,按照;C.均為副詞,才;D.結構助詞,的?結構助詞,表定語后置。)

7. B(B項生活放宕,不問生產(chǎn)出現(xiàn)在第二段,并非作者下獄的原因。作者惹禍下獄的原因有二,一是自己聲名過甚,鋒芒不掩,“墻高基下” ;二是小人側目,懷有嫉恨。其間或有暗中構陷,但未明言,“讒言陷害”并無充分依據(jù)。)

8.(1)確實是因為被真情感動,連木石也會動容;被事理打動,連生命也可以不顧惜啊。

(2)而我的朋友還用英雄的標準來期盼我,忘了我身負罪名,殷勤教誨督促

(3)墻筑得高而地基不牢,于是就成了禍患的中心。有人在一旁冷眼看我,我卻不知道:從容談笑,已經(jīng)身處虎口。

9. B(應為“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附:文言文譯文

唐寅致意:征明吾友,我私下曾經(jīng)聽說,長吁短嘆可以當做哭泣;沉痛之辭可以傾訴哀傷。所以孟姜女在家中悲嘆,堅固的長城為之傾毀;荊軻在朝中痛陳國事,就有壯士為之飲劍。確實是因為被真情感動,連木石也會動容;被事理打動,生命也可以不顧惜啊。過去每每議論這些,就放下手中的書感嘆;想不到今天事情就發(fā)生在我的身上了。悲哀啊悲哀啊!這就是命吧!低頭自思,離死不遠,閉口痛哭,覺得和鳥獸一樣卑微。而吾友還用英雄的標準來期盼我,忘了我身負罪名,殷勤教侮督促,竭盡赤忱。如果再不對你申述回報,這就好像是司馬遷的理想不被任安知曉;又好像李陵的心思,不被蘇武理解一樣。

回憶我年少時,與屠夫酒販為伍,只知操刀抹血。后來有幸得到吾友的提攜,行止與共,都想成就功名,傳聞天下。然而家門不幸頻生變故,災禍相繼,父母妻子,接連離世。喪車屢屢進出,室中幼兒嗷嗷待哺。再加上我一貫自由懶散,不善理家,家中有什么缺什么,只當是玩笑。還是天天鼓樂不斷,坐客常滿,并且慷慨允諾,周濟別人的危難,曾自稱是布衣豪俠。于是家里日漸荒蕪污穢,家境一天天衰敗,出入乘坐柴車,結著草繩,甚至落到衣衫襤褸的境地。

還好,借朋友的資助,鄉(xiāng)親抬舉,公卿吹噓,使我如枯木逢春,白骨生肉,萬分惶恐地憑著些微名聲,忝列東南文士之上。記得那段時間,與名流交游,舉手相慶,都說我縱橫文筆,談論往往引領潮流。恨不得把一個舌頭分成兩半來稱贊我,眾口一詞都是稱譽。墻筑得高而地基不牢,于是就成了禍患的中心。有人在一旁冷眼看我,我卻不知:從容談笑,不知已在虎口。最終天子震怒,下旨捕我入獄。天下都以唐寅為不齒之士,揮拳放膽,肆意攻擊,像對待仇敵。知情的與不知情的,都指著我吐口水,恥辱之大,莫過于此了!

嗚呼!命運如此,我還不肯自裁,抱石沉江,以就棺木,也確實深深怨恨自己。我私下里對比古代圣賢:墨子囚于宋,才有“薄喪”之說:孫臏遭刖刑,留下《孫子兵法》;司馬遷受腐刑,著成《史記》百篇;賈誼被流放,文辭卓爾不群。小弟不自量力,卻愿效法前賢,以求符合孔夫子“不以人廢言”的諄諄教誨。也想搜集改寫古代見聞,總結整理百家之說,闡述經(jīng)典,研究義理,來成就一家之言,傳付給熱心者,藏于名山之中;蛭宜篮,有愿意讀我的書而忘卻我的行為的人,傳誦小弟的文章,探察小弟的用心,他們一定會位置敲打著酒杯,斟上酒來,擊節(jié)贊賞的。

作業(yè)19

10.(1)頷聯(lián) 頸聯(lián)

(2)兩詩都是寫愁,都寫了自己潦倒不遇的傷感。“四年詩書滯燕京”說自己留京日久,卻并無所獲,前路仍然滯塞不通;“全家都在秋風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描寫了全家窘迫潦倒的境況。兩詩都寫了作者那引人唏噓的寒士之悲,也是天下潦倒寒士的同悲。(都是潦倒落泊之愁)

兩詩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概嘆的是個人命運的窮通,是自我價值得不到肯定的憤懣。郭隗、荊軻那樣喜遇知音,獲得激賞的幸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可復見,自己只能與身份低賤的平民去感傷對飲;后者則主要感慨社會人生的興衰無常。鬧市車聲如雷,北邙墳冢千堆,相形之下,感覺興亡無常。由此不免心生悲涼,即便勉強登樓,觀覽秋景,并不能遣興舒懷,再聯(lián)想到自己與家人的窘境,更覺寒甚愁多,情感的深沉酸楚更勝前詩。(前者重在抒發(fā)自己的不得志;后者重在慨嘆世事的無常。)

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11、(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2)別有幽愁暗恨生

(3)卻匈奴七百余里,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12、紙質閱讀和數(shù)字閱讀各有優(yōu)長。

13、A(BCD都涉及到了兩種閱讀的特點,可以成為選擇閱讀方式的依據(jù)。)

14、D(A“對過去的東西有一種依依不舍的感情”范圍擴大,這里指 “紙質讀物”。B強加因果C無中生有)

作業(yè)20

15、①殘酷猙獰的自然景物的描繪,為全文定下一種冷峻、蒼涼的氛圍和基調;

②這種殘酷的生存境況,為襯托出下文千年來堅守于此的漢人的堅韌作了鋪墊。

16、①此句運用了比喻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漢家寨分別比作“棋子”和“彈丸”;②“棋子”一詞諷喻了漢家寨為歷代統(tǒng)治者任意擺弄而棄擲的命運;

③“彈丸”一詞諷喻了漢家寨作為漢以來征伐異域、屯墾邊陲的工具,到頭來只是炮灰般的犧牲品的境遇。

17、①歷經(jīng)滄桑(漢人屯田,唐人設縣,宋代稱寨,昭示它閱盡人間滄桑的經(jīng)歷)

②神秘莫測(究竟怎樣生存下來,是一個謎;死守不移,不被同化,更是謎)

③封閉固守(遠離喧囂、遠離變幻,固守并認同住自己的民族傳統(tǒng))

18、“堅守”是全文主題,是作者意欲張揚的一種精神。

① 在漢民祖先那里,堅守意味著克服屯墾的困難,以及抵御兇蠻外族的入侵;

② 在其后的漢人那里,堅守意味著保住本民族傳統(tǒng)不被消解、篡改;

③ 到現(xiàn)代漢人那里,意味著忍受大西北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帶來的荒漠、孤寂,當然也

能是懶得遷移,堅守變成了保持惰性的代名詞;

④而在“我”這里,堅守意味著感受漢民族的文化生命力和繁殖力的強大,從漢家寨的漢民這里汲取到精神滋養(yǎng)。

19、

(1)①以小見大的手法。用再平常不過的生活小事反映“家庭教育中父母應注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這一重大主題。

②兩個場景的自然疊加,且語多反復。電車上,姐姐教弟弟漠視乘客的讓座要求,訓斥弟弟時的語言粗暴;回家后,媽媽喊弟弟吃飯,弟弟置若罔聞,媽媽批評,弟弟態(tài)度惡劣,言語粗暴,兩處場景,一因一果,極耐咀嚼,頗具匠心。

③細節(jié)描寫。三次出現(xiàn)“年輕的女讀者”即姐姐吟誦“海邊坐著一位年輕美貌的姑娘……”的細節(jié),暗示出其心靈的不美麗,深具反諷意味。

(2)①刪除更好。理由:從情節(jié)構成的角度看,刪除后,情節(jié)在高潮處戛然而止,簡潔利落,且留給讀者更大的思考空間——父母將冷漠、粗暴教給了女兒,女兒又將之教給了弟弟。

②保留更好。理由:從主旨凸顯的角度看,保留,能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鮮明揭示出姐弟倆冷漠、粗暴的根源乃是其父母錯誤的言傳身教;同時,父母的對話使這一對自以為是的家長形象躍然紙上,小說所具備的反諷意味也因此更為濃厚。

(刪除還是保留,只要言之成理且能適度展開即可。)

20、

(1)孔子盛贊“知恥近乎勇”,認為“知恥”是勇于正視自身不足,且在正視的基礎上勇于改進,是“修身”重要的一環(huán),并由此將“知恥”與“修齊治平”對接。孟子認為“知恥”對人的意義重大,人不能不“知恥”;朱熹則認為羞恥心是一個人外在行為的內在警示燈,“有恥”方能正確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所為,有所不為。

(2)“知恥”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道德哲學的重要內容。一個人有了羞恥之心,才能臨財不貪,臨難不屈;才能謙和退讓,取舍有度。小到個人修養(yǎng),大至民族氣節(jié),知恥都是良知的先導。它是正直人性的前提,也是正義人生的風標。在物欲橫流、道德滑坡的當代社會,很多人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則,對外在的物質追求使他們的恥辱感變得非常遲鈍,因此,重申儒家“知恥”觀,強調“知恥近乎勇”“行己有恥”“有所不為”,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塑造健康人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總結】2013年已經(jīng)到來,小編在此特意收集了有關此頻道的文章供讀者閱讀。

更多頻道: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22632.html

相關閱讀: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