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者王承福傳
韓
愈
圬之為技,賤且勞者也。有業(yè)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
而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
京兆長安農(nóng)夫。天寶之亂,發(fā)人為兵,持弓矢十三,有官勛,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鏝
②
衣食,馀三十,舍于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
③
之當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馀,則以
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
“
粟,稼而生者也,若
布與帛,必蠶績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養(yǎng)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
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鏝以嬉。
夫鏝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其亦宜也。吾特擇其易為而無愧者取焉。
“
嘻!吾操鏝以入富貴之家有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
‘
噫!刑戮也。
’
或曰:
‘
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
’
或曰:
‘
死而歸之官也。
’
吾以是觀之
,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之者邪?將富貴難守,薄功而厚饗之者邪?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于人哉?
”
又曰:
“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yǎng)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圣者不可為也。
”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
“
獨善其身
”
者也。然吾有譏
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邪?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
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為之傳而自鑒焉。
(節(jié)選自《古文鑒賞辭典》)
【注】
①
圬者:泥瓦匠。圬,涂抹、粉刷墻壁。
②
鏝:泥瓦匠抹墻的工具。
③
屋食:房租和伙食費。
17
.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
的一項是
(
)
A
.聽其言,約
而盡
約:簡要
B
.
故君者,理
我所以生者也
理:治理
C
.
然吾有
譏
焉
譏:譏笑
D
.
貪邪而亡道
以喪其身者
亡道:無道
18.
下列各組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
A
.①
世為
京兆長安農(nóng)夫
②
竊為
大王不取也
B
.①
則以
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②
申之
以
孝悌之義
C
.①
若
布與帛,必蠶績而后成者也
②
若
亡鄭而有益于君
D
.①
吾以是觀之
②
吾從而師
之
19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本文的主人公
王承福是個有戰(zhàn)功、可以獲得官職的人,卻放棄了做官回到家鄉(xiāng),操鏝做工謀生,租住在雇傭他的人家中。
B
.本文先敘事后議論,簡于敘事,重在議論,表面上是傳記體,實際上是一篇借傳記展開議論的雜文。
C
.本文肯定自食其力的人,鞭撻
“
多行可愧
”“
食焉而怠其事
”
的
“
富貴者
”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難能可貴的。
D
.本文作者借一個棄官操鏝、自食其力的圬者之口,提出
“
各致其能以相生
”
和
“
獨善其身
”
的主張。
20
.用
“/”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
分)
夫
鏝
易
能
可
力
焉
又
誠
有
功
取
其
直
雖
勞
無
愧
吾
心
安
焉
夫
力
易
強
而
有
功
也
心
難
強
而
有
智
也
21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6
分)
(
1
)
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
。(
3
分)
(
2
)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
3
分)
參考答案:
17
.
C
(譏:責備、批評。)
18
.
B
(
A
是,動詞
/
認為,動詞;
B
均為拿、用,介詞;
C
至于,連詞
/
如果,表假設;
D
這件事,指示代詞
/
他,人稱代詞。)
19
.
D
(
“
獨善其身
”
的主張有誤)
20
.夫鏝易能
/
可力焉
/
又誠有功
/
取其直
/
雖勞無愧
/
吾心安焉
/
夫力易強而有功也
/
心難強而有智也(對一處得
1
分,對三處得
3
分,斷錯一處扣
1
分)
21
.(
1
)(
3
分)根據(jù)當時房租、伙食費的高低,來增減他粉刷墻壁的工價,歸還給主人。(譯出
“
視
”“
上下
”“
傭
”
各
1
分)
(
2
)(
3
分)干體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腦力的人役使人,也是應該(合理)的。(被動句式
1
分,
“
使
”1
分,
“
宜
”1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42485.html
相關閱讀:辛棄疾《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閱讀答案
《陳子昂別傳》閱讀答案附譯文
白居易《李陵論》閱讀答案及翻譯
《隋書?高?傳》閱讀答案(附翻譯)
《圬者王承福傳》閱讀答案(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