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綿竹中學(xué) 龔志華
魏晉哲學(xué)家王弼曾說過:“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由此可知,文化名著閱讀的過程,就是“尋言觀象”“由象索意”過程
文化名著的考查,顯然也要沿著“尋言觀象”“由象索意”這條線來進(jìn)行!把浴辈⒎强疾橹匦,不過是基礎(chǔ),關(guān)鍵是“象”,尤其是“意”。
文化名著的考查,開始由“理解”步入深入,將理解與分析概括結(jié)合,與感悟、探究結(jié)合。
就2018年高考語文試卷來說,八份題只有浙江與北京兩地涉及。
先看浙江卷文化名著考查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1—2題。(6分)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fù)夢見周公!”(《論語·述而》)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①,使②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論語·泰伯》)
【注】①才之美:美好的才華。②使:假使。
1、第一則材料中“夢見周公”的含義是什么?(2分)
2、概括第二則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此題賦分較之2019年,增加一分,為6分。兩個題一是詞語含義理解,一是材料主旨概括與分析。
這兩個題解答示例如下:
“夢見周公”表明孔子對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
主旨在于說明德、才的關(guān)系,孔子強調(diào)德重于才。
“周公之才之美”,是極言其才干之優(yōu)異:“驕”“吝”則是惡劣的品質(zhì)?鬃诱J(rèn)為,一個人如果品德不好,即使才華出眾也不足稱道。
從“言”來說,“夢見周公”這一詞語涉及到句子語境的把握,更為重要對“象”的了解與思考,這里的“象”為歷史人物孔子?鬃訅咽r,志欲行周公之道,故夢寐之間,時或見之。年老知道不行,遂無復(fù)此夢矣。由此可知孔子對周代文化的情感與態(tài)度。
從“意”來說,可抓“(才)美”與“(德行)驕、吝惜”的鮮明對比,借助于這“言”語細(xì)節(jié),便可把握其“象”即言論的主旨,也就是“意”,四個字可概括,“德”重于“才”。
再看北京卷文化名著考查題:
《論語》記錄了孔子與弟子間的許多對話,如《先進(jìn)》篇:
子路問:“聞斯【1】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jìn)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注釋】【1】斯:就!2】兼人:勇于作為。
請簡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內(nèi)容,并說明此則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樣的思想。(5分)
此題賦5分,要求考生先概述再闡述,同樣體現(xiàn)了由“言”到“象”到“意”的探究過程,
“言”主要表現(xiàn)為孔子對三位弟子的回答。
“象”涉及到弟子子路、冉有、公西華,還有儒家大師孔子。
“意”為孔子的教育思想。
此題參考答案如下:
孔子三次回答的內(nèi)容分別是:
?孔子回答子路,聽到合于義理的事,要向父親兄長請教。
?孔子回答冉有,聽到合于義理的事,需要立刻去做。
?孔子向公西華解釋,為什么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問,會有二種不同的回答。
?此則短文反映的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文化名著閱讀的過程,就是由“言”到“象”到“意”的過程,其考查涉及到理解、概括、分析、感悟、探究甚至評價。
文化名著閱讀考查理應(yīng)成為高考考卷的必要組成部分,而考查的內(nèi)容方式越來越值得加大研究,不要再作淺層設(shè)計,應(yīng)當(dāng)步入“深水區(qū)”。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44918.html
相關(guān)閱讀:高三生物必修二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