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論孝、悌、忠、信、智、勇、恕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xué)習(xí)網(wǎng)

人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都是從他與社會、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中體現(xiàn)出來的。仁是道德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人類的其他種種美德,都包括在“仁”之中,或者說,這些美德都是“仁”在某些方面的體現(xiàn)。

《論語》中講得比較多的美德,主要是孝、悌、忠、信、智、勇、恕,下面略作介紹。

孝、悌。孝是敬愛父母,悌是敬愛兄長!秾W(xué)而》中說,孝、悌是為仁之本。孝、悌是人的天性,愛父母,愛兄長,在此基礎(chǔ)上,才有可能推廣愛心,愛及社會而成仁德,所以說孝、悌乃為仁之根本!墩撜Z》中悌講得不太多,不外要順從兄長,對兄長恭敬有禮。孝講得比較多。如何做到孝呢?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對今天仍具意義。

一是能敬。子游問孝,孔子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孝道之要在于敬。贍養(yǎng)父母,若只滿足于使父母免于凍餓之患,則與養(yǎng)犬馬有什么區(qū)別呢?《禮記?祭義》引曾子語云:“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這也是強(qiáng)調(diào)行孝當(dāng)以尊敬父母為重。能行大孝者,一定能行中孝、下孝。行中孝、下孝者,則未必能行大孝。給父母長輩創(chuàng)造優(yōu)裕的物質(zhì)生活,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而尊敬父母,則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前者是“能不能”的問題,后者是“為不為”的問題。認(rèn)為誰給父母錢物最多誰就是最孝,這實在是孝的誤區(qū)。因此,孝父母長輩,首在于敬,真正能敬者必“能養(yǎng)”。

二是能諫。君有過不諫,是謂愚忠;父有過不諫,是謂愚孝。愚忠不忠,愚孝不孝。君有過,父母有過,儒家都主張必諫。父母有過而能諫,方能稱孝?鬃诱f:“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諫要注意兩點。一是諫時不能聲色俱厲,而是“幾諫”,“幾”,微也。二是諫而不聽,必須一直諫下去,且終不失其敬,終無其怨。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毙⒆赢(dāng)以父母的缺點為憂,能憂而后能諫,諫而父母能改正缺點,父母改正缺點而能免于禍患屈辱。能使父母免于禍患屈辱者,當(dāng)然是孝子。后來的荀子也認(rèn)為,大孝之人,不應(yīng)該盲從父母,孝子當(dāng)是“爭子”,“父有爭子,不行無禮!睜幷撸苤G也。

三是能體察父母的愛子之情。子夏問孝,孔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出力為父母服務(wù),有了美食先敬父母,這些都是孝的最基本的內(nèi)容,并不難做到,只有“色難”。“色難”,色養(yǎng)為難也!吧B(yǎng)”就是子女的顏色表情,要使父母愉悅。父母愛子心切,子女的不順心之事,會使他們難過。子女要體察父母的這種愛子之心,就盡量不要使父母為自己難過,因此,有憂患,有慍怒,有悲戚,在父母面前,不能行之于色。一個人,如果真正能體察父母的愛子之情,就應(yīng)該謹(jǐn)于守身,免辱身以貽父母羞,免傷身以貽父母戚,免行為無常以貽父母憂,如此才能真正有效地實現(xiàn)“色養(yǎng)”。

忠、信!墩撜Z》中提到“忠、信”之處甚多,孔子兩次說應(yīng)該“主忠、信”,孔子的四大教學(xué)內(nèi)容就是“文、行、忠、信”。

先講“忠”。朱熹云“盡己之謂忠”,亦即盡心盡力之意!墩撜Z》中講的“忠”,不是特指對國君的“忠”,盡心盡力為別人操勞,這就是“忠”,不管對方是什么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所省即有“為人謀而不忠乎”一條,反省自己為人謀劃是否盡心盡力。某“鄙夫”向孔子請教,孔子也竭盡所知以告,這也是“忠”。當(dāng)然,《論語》中所講“忠”也包括對國君的“忠”,《八佾》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再講“信”。朱熹云“以實之謂信”,實事求是,誠實不欺,講信用,言而有信!秾W(xué)而》中孔子提倡“謹(jǐn)而信”、“言而有信”,曾子每日所省三個方面,就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一項。

從個人的立身行事到治國平天下,“信”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稙檎分锌鬃釉疲骸叭硕鵁o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兒,小車無兀,其何以行之哉!”《憲問》中孔子將“久要不忘平生之言”列為完人的一大標(biāo)準(zhǔn)!蹲勇贰分锌鬃釉啤吧虾眯牛瑒t民莫敢不用情”。此“情”是“誠實”之意,亦是“信”。上下交信,和諧一致,辦事自然就容易成功了。

智!墩撜Z》中的“智”,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明白事理。樊遲問智,孔子云:“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睘槭裁匆垂砩?因為老百姓相信鬼神,為政者不敬鬼神,就不能利用鬼神治理百姓。為什么要“遠(yuǎn)之”?因為鬼神不能賜福,為政者不能把希望寄于鬼神賜福,不能一天到晚向他們祈福。為政者不能做到“敬鬼神而遠(yuǎn)之”,就是不明白事理,就是不智。能敬能遠(yuǎn),才是智者。其二乃“知人”。人生活在社會中,總要跟人相處、交往。不知人,何以在與人交往、相處時采取合適的舉動?何以擇師擇友以益其學(xué)問道德修養(yǎng)?何以選人任事以成其功?因而“知人”是很重要的。智者必須知人,并在此基礎(chǔ)上正確地對待別人。樊遲又一次問智,孔子回答“知人”,知人方能“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用有道者來教化鄙野無知者或邪惡者?鬃诱f:“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币龅健安皇恕薄ⅰ安皇а浴保(dāng)然先要“知人”,并且明白事理。

勇。《論語》中的勇,大致有兩個意思,一是勇力,有力氣,如“卞莊子之勇”的“勇”就是;二是敢作敢為,如“見義不為,是無勇也”。此主要是指后者勇也,是仁所包括的一種美德,雖然勇者不一定是仁者,但仁者一定是勇者,孔子說:“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币鲆粋仁者,必須先做勇者。孔子將“勇者不懼”列為“君子之道三”之一,又將勇列為完人的標(biāo)準(zhǔn)之一?鬃诱f:“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君子“惡勇而無禮者”。合于禮、合于義的事,敢作敢為,當(dāng)然是好的,但不合于禮、不合于義的事也敢作敢為,那就大錯特錯了。因此,勇必須以禮、義節(jié)之。

恕。朱熹說“推己之謂恕”,也就是推己及人的意思。子貢問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币虼,恕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仲弓問仁,孔子所答,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語,可知恕確實也是包容在仁之中的。我們說話辦事,設(shè)身處地為有關(guān)人考慮,這也是恕。當(dāng)然,恕必須合于道義,必須與“智”相結(jié)合,否則易被邪惡者利用而反受其害。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52938.html

相關(guān)閱讀:教你輕松掌握高中語文高效學(xué)習(x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