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qū)三岔河鎮(zhèn)火神廟九年制學校 李暉
現(xiàn)編人教版初中語文課本里編入的現(xiàn)代文分兩類:一類是精讀課文,要求教師教授課文時精準把握,精心設計,精講、探究、賞析相結合,深層次理解文本主題。一類是略讀課文,任務單一,處理教材時重點閱讀,抓住一點,一課一得,是單元教學所得的綜合運用,這類課文只占單元教學任務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文質兼美。往往教者在教學此類課文時,取舍難以把握,顧此失彼,把略讀課文當成精讀課文去處理,花了時間不說,得到的效果不佳,最大的缺憾是學生的閱讀能力得不到提升。為此,我將自己平時在略讀課文教學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教程要體現(xiàn)“略讀”課文的特點
特級教師錢正權的一段話詮釋了略讀課文的特點,使我們對略讀課文有了全方位的認識。教授略讀課文時,首先要給課文一個正確的定位,然后再考慮用什么方法,一定要明確略讀課文在單元教學中的地位,它是聯(lián)系課內外閱讀的橋梁,是將整個單元中精讀課文所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進行綜合運用的實踐活動。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教會學生自主閱讀,給學生展示自我空間,為學生設置發(fā)揮潛能的平臺,讓學生在自己的言語實踐中獲得語文能力的提升,盡可能體現(xiàn)略讀課文的特點。
二、課堂要精準把握收放的尺度
略讀課文強調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獲得感官上的體驗,從而獲得一定的信息。在此過程中,學生應是舞臺的主角,教師不得隨意介入,要學會放手,給學生自信,適當給學生選擇學習內容的機會,教師在把握重點、難點及單元訓練項目的基礎上,及時種下思考的種子,通過提示、點撥,促使種子發(fā)芽,在討論、交流中開花、結果,最終收獲果實。要讓略讀課文教學真正達到教材編排者的意圖,必須更加注重引導和調控,這就要求教師以單元訓練項目為重點,預設課堂教學策略,引導學生思考,及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fā)興趣,要讓學生的思維始終在思考??體悟??獲得成就中良性發(fā)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三、精心設計精巧的過渡銜接語
略讀課文注重方法指導,教給學生實用性知識,檢測單元訓練重點。精心設計過渡語,把學生的思維調動起來,使課堂教學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特點,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心聲》這篇略讀課文時,我運用的是問題設置過渡法。在學生疏通文本的基礎上,我問:“課文提到了哪些人?主要刻畫了哪幾個人?”在學生獨立完成后隨機過渡:“李京京有怎樣的生活經(jīng)歷?你喜歡這個人嗎?”小組討論交流后,相機過渡:“李京京的心聲是什么?”學生激動地交流,我又適時過渡:“那你的心聲是什么?”學生各抒己見,盡情對自己作了一番表白,之后隨機過渡:“你能把你的心聲說給文中的人物嗎?試用筆寫下來!本瓦@樣,一篇略讀課文在巧妙過渡語的連貫下,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和極大的好奇心,使學生在讀、說、寫中主動學習課文,既鞏固了單元學習的知識點,又培養(yǎng)了學生自讀、思辨的能力,學生從一個學習內容順暢過渡到另一個內容,使整個環(huán)節(jié)有機地銜接成一個整體,提升了略讀課文的教學效果,達到了略讀課文“略”的要求。
四、注重過程設計的目的性
略讀課文是每單元所學知識的小結及運用,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在課堂操作中,教師要注重整合單元所學知識點,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閱讀中從文本中尋找、歸納,再經(jīng)過練筆達到會學會用的目的,實現(xiàn)“知”向“行”的轉化,嚴禁將略讀課文當精讀課文去教。一節(jié)課容量極大,理解極深,延伸極廣,但單元訓練重點絲毫沒提到,顛覆了課本編排者的真正意圖。
例如:我在聽一位老師講略讀課文《信客》時,他從一開課就講作者、背景,然后重點分析了課文的結構,激情使他和學生度過了忙碌的一節(jié)課,而單元訓練項目刻畫人物的方法、文章的表達方式及寫人記事文章的寫法,哪個環(huán)節(jié)都沒提到,使這篇課文根本沒起到它在單元編排中的作用,學生以后對類似文章不知怎樣去閱讀,寫人記事的習作也不知從何寫起。因此,教學略讀課文時,過程設計一定要結合單元訓練項目,有機設計教學流程,使略讀課文起到引導學生習作的目的,使學生真正會閱讀、會習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76737.html
相關閱讀:北大學子談高考提分技巧:如何解答語文探究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