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潔非
夏衍
(1900-1995),中國著名文學、電影、戲劇作家,文藝評論家,社會活動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開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縣(今浙江杭州)。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工人運動及翻譯工作,譯有高爾基的《母親》等外國名著。
1929年,與鄭伯奇等組織上海藝術社,首先提出“普羅列塔利亞戲劇”的口號,開展無產(chǎn)階級戲劇活動。1930年加入“左聯(lián)”,當選為“左聯(lián)”執(zhí)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員、電影組組長,為中國進步電影的開拓者、領導者。新中國成立后,他在上海領導文化事業(yè),創(chuàng)辦電影文學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為文化部副部長,主管電影及外事工作,為培養(yǎng)電影事業(yè)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貢獻。1982年,他當選為中顧委委員、中國電影家協(xié)會主席。著述甚豐,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夏衍劇作集》、《夏衍電影劇本集》、《夏衍雜文隨筆集》、《夏衍論創(chuàng)作》等。
反右運動后,1958年,夏衍在含反省意味的文章《走過來的道路》里說:“我出身在一個沒落了的小地主的家庭!边@是不確實的。嚴家?的沈家(夏衍原名沈端先)如自“破落”論,并不是“小地主”;如自“小地主”論,則又無所謂“破落”。
夏衍出世時,沈家破落不假,卻絕非從小地主破落下來。它當年的氣度,可由那所大宅子來驗證。1940年,得知這座建筑毀于戰(zhàn)火,遠在桂林的夏衍寫了《舊家的火葬》:
說得毫不夸張,至少可住五百人以上。經(jīng)過了洪楊之劫,許多雕花的窗欞之類是破損了,但是合抱的大圓柱,可以做一個網(wǎng)球場的大天井,依舊夸示著它昔日的面貌。
高小畢業(yè)后,夏衍“因為交不起學費”輟學。所幸浙江省立甲種工業(yè)學校擴招,每縣可以保送一、二個公費學生,德清縣以“品學兼優(yōu)”,把夏衍列入保送之列,學費由縣政府負責。
此事讓人感慨于當時的教育,有相當?shù)摹肮浴。家庭?jīng)濟狀況,本已把夏衍排除在持續(xù)接受教育的行列之外,但他居然僅憑“品學兼優(yōu)”、不靠任何別的關系,而被免費保送制度所惠及。在校5年,他不單由少年變成青年,更在精神上成長為全新的人。“五四”運動爆發(fā),像是給18歲的夏衍特意準備的成人禮。他的身影,活躍在杭州的學生游行隊伍中,并參與創(chuàng)辦浙江革命學生自己的“《新青年》”??《浙江新潮》。他以“沈宰白”的筆名,在《浙江新潮》發(fā)表了幾篇文章。這應是夏衍一生寫作的開端。其中一篇,引起陳獨秀注意。
1921年2月,夏衍抵達日本北九州的明治專門學校。這是一間工科學校,1907年創(chuàng)辦,宗旨定為培養(yǎng)“精通技術的君子”。在日5年,是夏衍認真接受新知的開始。以往在國內,思想雖然激進,但所讀數(shù)量和質量都不算高,更談不上系統(tǒng)。日人向來頗重圖書資料建設,“明!币嗖焕,雖屬工科學校,“圖書館的藏書卻和綜合大學的藏書差不多”,專業(yè)書籍之外,有大量文學和社會科學圖書。
重要的是,夏衍在日本得以正式了解馬克思主義。1923年10月,他參加了名為“社會科學研究會”的讀書組織,第一回指定的讀物,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這個活動,對夏衍人生軌跡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已經(jīng)沉迷在社會問題的探索與思考中,“‘實業(yè)救國’的念頭漸漸消失”。
到學生時代結束為止,我們從夏衍身上尚看不到將來去做文藝家的一絲可能。他的目標,只是“作為一個求進步的中國人”。樸素而健康,具有那個時代新青年們特有的單純向上的氣質。
抱了這樣的熱忱,1924年11月,夏衍得知孫中山應段祺瑞之邀,從廣州乘船北上,途次北九州門司港的消息,就約了二三個中國同學,趕去求見!俺龊跻饬现,我們上船沒有遇到困難”。他輕易受到接見,在場的,還有宋慶齡、李烈鈞等。
一個毛頭學生,自作主張去見民族的領袖,居然說見就見到了。這朝氣,屬于一個初生牛犢般的青年,屬于一位銳意進取的政治領袖,更屬于渴望新生的中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88843.html
相關閱讀:高三語文必修五?贾R點:說木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