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答題技巧:古代詩歌的延伸題目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古代詩歌的延伸題目?

我們閱讀、欣賞一首古代詩歌,往往會引發(fā)聯(lián)想或想象。這聯(lián)想和想象可能延伸到其他詩歌,其他作品,也可能延伸到個人經歷或社會生活。這種聯(lián)想和想象無論是自覺的,還是自發(fā)的,都會是饒有興味的。它一方面會豐富我們對這一首詩歌的體會和領悟,另一方面還會促進我們認識水平的提高,使我們思想更深刻,情感更豐富,品味更高尚,審美更愉悅,使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和做人素養(yǎng)得到綜合提升。正因為此,在詩歌閱讀、考試和備考中,引入延伸題目大有裨益,可以將聯(lián)想和想象漣漪,納入某一渠道,掀起波瀾。認真思考和回答古代詩歌閱讀的延伸題目,除上述收益外,還將自然而然地獲取古代詩歌的滋養(yǎng),促進寫作思維和表達能力的提高。

古代詩歌閱讀延伸的基礎仍然是讀懂詩歌,把握形象,理解感情;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抓住景和情的關系做判斷、分析和延伸。面對題目,應能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做清晰適度、表達流暢的延伸;也可以按照題目要求的方向再延伸,擴展成一篇小作文,從而在寫作領域獲得收益。

【例一】從下面這首詞的結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這首詞的內容,對這一形象進行評價。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方岳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紅。蘆葉蓬舟千里,菰菜莼羹一夢,無語寄歸鴻。醉眼渺河洛,遺恨夕陽中。

蘋洲外,山欲暝,斂眉峰。人間俯仰陳跡,嘆息兩仙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

[注]①平山堂:在今揚州西北蜀崗上,為歐陽修所建。②方岳:南宋詩人。③菰菜莼羹:相傳張翰在外作官時,見秋風起,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菰菜、莼羹和鱸魚膾,就辭官歸鄉(xiāng)。④河洛:泛指為金兵所占領的廣大中原地區(qū)。

[譯詞]

水調歌頭·平山堂用東坡韻

平山堂上佇立遠望,秋雨過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襯下分外青碧。一個人輾轉大江南北,有多少憂愁思緒,都付之一醉,暫且忘卻吧。乘坐小船沿蘆葦岸邊千里漂泊,張翰那種思念菰菜莼羹就辭官歸家的作為,于我只能是一場夢了,我惟有默默無語把思念寄托給南飛鴻雁。醉眼朦朧中回望渺遠的黃河洛水,夕陽籠罩下留存多少遺憾和憤恨!

在蘋草萋萋的洲渚外面,遠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斂他的眉峰。俯仰憑吊平山堂的人間遺跡,嘆息歐蘇兩位仙翁已然遠逝。眼前沒了當時的楊柳,只是從前的煙雨,磨滅了幾位英雄。且唱響一聲孤嘯,我又將匹馬啟程,在西風凄緊的天地間。

[延伸樣例]從這首詞的結尾兩句“天地一孤嘯,匹馬又西風”中,我讀出了一個寂寞孤獨、愁腸郁結的詞人形象。在詞人的胸懷里郁結著“蘆葉蓬舟千里”“醉眼渺河洛”的家國之愁,“不見當時楊柳,只是從前煙雨,磨滅幾英雄”的憑吊之愁和“山欲暝,斂眉峰”的際遇之愁。對詞人的這種感情我是理解并同情的,它真切地反映出在南宋偏安的大環(huán)境里,一位孤零漂泊的知識分子的心聲。試想,天地蒼茫,西風凄緊,詞人匹馬漂泊,孤獨吟嘯,此情此景,令人為之神傷。但是,這一形象以及它所包含的感情又有著某種局限性。在同樣的時代和環(huán)境里,岳武穆懷抱著“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壯志,陸放翁高唱著“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的心聲。比起這些忘懷自我,以天下為己任的形象和情懷,詞人的形象和感情畢竟顯得單薄柔弱,這也讓我為之唏噓嘆惋。

【例二】對于下面這首詩第二聯(lián)即第三、四句的評價,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頗拙耳”;清人紀昀也認為這兩句中的“絮帽”“銅鉦”的比喻太俗氣——“究非雅字”。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以你所熟悉的古詩詞作品為例,寫一段賞析文字談談自己對“嶺上晴云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中比喻這一修辭運用的評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294962.html

相關閱讀:高考語文詩歌鑒賞專題4: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