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論為政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為政者必須在為政中充分體現(xiàn)出“仁”,即行“仁政”。“仁政”也叫“德政”,亦即孔子所云“為政以德”。一個人,或是一個政權“為政以德”,就會受到人民的擁護。故王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仁政的宗旨,是給人民以好處。在政治實踐中,仁政又表現(xiàn)在為政的各個方面。茲就《論語》中所及擇要介紹。首先,崇尚禮治和道德教化?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倍Y規(guī)定了每個社會角色的權利、義務和行為規(guī)范,是人們的行動準則?空钚谭▉砭S護社會的安定和發(fā)展,在孔子看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人們雖然懾于刑法之威,不敢犯法,但沒有恥辱之心,道德水平低下,這就未必沒有犯法之心,有人還是免不了會犯法。其實,道德禮義的教化和政令法律的威懾,都是必要的,二者相輔相成,并不矛盾。僅用道德禮義而廢政令法律,在政治實踐中也是行不通的。

其次是減輕人民負擔。當時人民的負擔,主要有二,一是賦稅,二是勞役。在賦稅方面,儒家主張“什一稅”,亦即十稅其一,當時說來是最輕的稅。在《顏淵》中,有若就勸說魯哀公采用什一稅;在勞役方面,孔子主張“使民以時”,孟子也說“勿奪民時”,意思是說,要適時地使用民力,不能在農(nóng)忙時節(jié)征用民力,以免耽誤農(nóng)時。在農(nóng)業(yè)社會中,大區(qū)域的耽誤農(nóng)時就意味著動搖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為政者的物質(zhì)生活都是取之于民,要減輕人民負擔,為政者就應該節(jié)儉。孔子把“節(jié)用”奉為治國之道。生活奢侈的為政者,如齊景公、管仲、季氏等,都被孔子尖銳地批評;崇尚儉樸的為政者,如禹、衛(wèi)公子荊等,孔子極為推崇。

其三,注重為政者的道德力量。為政者必須以自己的道德力量感化百姓,而不能以權勢壓服百姓。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孔子云:“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奔究底訂栒诳鬃樱鬃釉疲骸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盜,問于孔子?鬃訉υ唬骸捌堊又挥,雖賞之不竊!庇衷疲骸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庇衷疲骸熬雍V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庇衷疲骸捌渖碚,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庇衷疲骸捌堈渖硪樱趶恼鹾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所有這些,都是強調(diào)為政者的道德力量于為政之重要。

其四,“舉賢才”與合理使用人才。在孔子時代,選拔人才主要是靠官員薦舉。薦舉人才,是為政者的要務之一。仲弓為季氏宰,問政于孔子,孔子對他講了三條,其中之一就是“舉賢才”。古人很重舉賢,認為舉賢之賢,賢于用力之賢,亦即伯樂之賢,賢于千里馬。公叔文子薦舉自己的家臣?,讓他與自己同列,孔子聞之,贊道:“可以為文矣!”臧文仲壓制賢人故意不舉,孔子批評道:“臧文仲其竊位者與?知柳下惠之賢,而不與立也!

關于合理使用人才,《論語》中至少講了三點。第一,人才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應當用其長而避免用其短,做到不使人才錯位,使人才都能得到他的最佳位置?鬃诱f,魯大夫“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同樣,能勝任滕、薛大夫之職者,也未必能勝任趙、魏老之職,因為每個職位對任職者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二,對人才不能求全責備。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如果求全責備,就無人可用。子路問政,孔子所答,就有“赦小過”一條。子路也說,君子用人是“器之”,用其長而已;小人用人是“求備焉”,結果必然是失去大量可用之才,所用也未必是美才。

第三,善于博采眾長,實行人才組合。為政者不一定是某一方面的專家,更不可能是各方面的專家,但必須是組織專家辦事的專家,鄭國子產(chǎn)就是這樣的專家?鬃诱f,每撰寫外交文書,先由善謀的裨諶起草,再由長于學問的世叔研究分析,再由通曉外交事務的外交官子羽修改,最后是由相國子產(chǎn)親自潤色。在子產(chǎn)相鄭期間,鄭國應對諸侯,鮮有敗事。其實,不獨起草外交文書,其他政事,子產(chǎn)也多集眾長成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yy-art.cn/gaozhong/1306876.html

相關閱讀:江蘇語文試卷點評 高考試題難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