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
題。(
19
分)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嘗論今之守令,有道而聞四方者不過數(shù)人。此數(shù)人者,非特任守令也。過此數(shù)人,有千里者相接而無一賢守,有百里者相環(huán)而無一賢令。至天子大臣嘗患其然,則任奉法之吏,嚴刺察之科,以繩治之。諸郡守縣令以罪不任職,或黜或罷者相繼于外。于是下詔書,擇廷臣,使各舉所知以任守令。是天子大臣愛國與民而重守令之意,可謂無不至矣。而詔雖下,舉者卒不聞。惟令或以舊制舉,不皆循歲月而授。每舉者有姓名,得而視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卒亦未見焉。舉者既然矣,則以余之所見聞,陰計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豈天下之人固可誣,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豈今之去古也遠,治天下卒無術哉!蓋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師友之游,有有司之論,而賞罰之始于鄉(xiāng),屬于天下,為教之詳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則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質,則皆可為材且良,故古之賢也多。賢之多,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咸宜焉,獨千里、百里之長哉?其為道豈不約且明,其為致天下之材豈不多哉?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鄉(xiāng)于天下,則無路焉。人愚也,則愚矣!可教而賢者,卒誰教之哉?故今之賢也少。賢之少,則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倉廩賤官之選常不足其人焉,獨守令哉?是以其求之無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
(本文有刪節(jié))
16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
.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
.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
.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17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則皆可為材且
良
否者,若屬皆且
為所虜
B
.今也
,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野馬也
,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
.人愚也,則
愚矣!
于其身也,則
恥師焉
D
.拒而莫之
與也
恐歲之
不吾與
18
.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
這篇贈序的重點,不是寫丁琰的才干,而是針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員才德低下的社會現(xiàn)實,進而建議推行古代庠序、師友、賞罰之法,以培養(yǎng)足夠的人才。
B
.
本文首段感慨賢人之少,一唱三嘆;再通過古今對比,嘆問之間,憂慮國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勵丁琰推及天下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無盡。
C
.
作者認為有圣人之道的士人匱乏并且缺少激勵機制,學校又嚴重不足,是造成
“
今之賢也少
”
的重要原因,這種見解可謂一針見血,深中肯綮。
D
.
作者通過南城縣令、邑人的評價來稱贊丁琰的政績,為他能得到有司舉薦并被任命為淮陰令而發(fā)出
“
得人
”
的感嘆,體現(xiàn)了愛才若渴之心。
19
.用
“
/
”
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3
分)
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20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7
分)
(1)
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
4
分)
(2)
奚重而不更也?
(3
分
)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6
.
B
。
17
.
B
。均為助詞,表語氣停頓。
A
連詞,表遞進/副詞,將要;
C
連詞,表假設/連詞,表轉折;
D
代詞,他/助詞,主謂之間。
18
.
C
19
.猶恐予之愚且賤/聞與見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則求夫賢而有名位//聞與見之博者/而從之問其人之孰可舉者/卒亦未見焉。
20
.
⑴
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患呢?
⑵
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307635.html
相關閱讀:“五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閱讀答案
《秦良玉》閱讀答案及翻譯
文言文閱讀4
景州申君學坤,謙居先生子也
《李琪,字臺秀》閱讀答案及思路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