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把握時間,認真學習,為將來的路奠定基礎,為學子整理了“中國歷史人物簡介:彭德懷”一文:
中國歷史人物簡介:彭德懷
彭德懷(1898-1974),1898年10月24日生,湖南湘潭人。原名彭得華,譜名清宗。出身貧苦農民家庭,讀過兩年私塾,8歲時母親病故、父親病重,只得獨自一個人上山砍柴賣錢補貼家用。10至12歲,給人家放牛。
13歲到附近煤窯當童工,后又靠賣柴、捕魚維持生計。1916年3月,彭德懷為擺脫貧困處境,入湖南陸軍第二師三旅六團一營一連當二等兵,先后任班長、排長、連長。當時他接觸到年輕軍官中流行的富國強兵、實業(yè)救國的思想,眼界為之一新。1920年,彭德懷參加了湘軍發(fā)動的波及全省的鬧餉風潮。1921年彭德懷在連隊中組織志同道合的人成立救貧會,以滅財主,均田土;滅洋人,廢除不平等條約;發(fā)展實業(yè),救濟貧民;實行士兵自治,反對笞責、克扣軍餉為宗旨。
1922年8月,彭德懷和黃公略考入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1923年8月畢業(yè)后仍回原部隊當兵,屢立戰(zhàn)功,1926年升任營長。北伐軍進入湖南后,彭德懷所在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彭德懷仍擔任營長,奉命率部攻打武昌南門。由于這時他結識了師政治部秘書長、共產黨員段德昌,對他的思想進步有很大幫助。彭德懷開始閱讀《共產主義ABC》等書籍,開始接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與此同時,以救貧會為核心,組織公開的士兵委員會,提出“要為工人農友服務”的口號。1927年,湖南陸軍第一師改編為獨立第五師,彭德懷擔任團長。1928年4月,由段德昌介紹彭德懷加入中國共產黨,并在部隊中成立秘密黨支部,開展革命活動。
1928年6月,彭德懷率部開抵平江。7月22日,彭德懷、黃公略、滕代遠發(fā)動平江起義,僅兩個小時,便占領平江縣城。起義勝利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彭德懷任軍長,滕代遠任黨代表。起義失敗后,彭德懷率部撤出平江。10月,在銅鼓縣召開會議,決定彭德懷、滕代遠率起義主力部隊向井岡山進發(fā)。12月11日,彭德懷率起義部隊與毛澤東、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在井岡山會師,并在寧岡舉行會師大會。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轉向外線,彭德懷率紅五軍留守井岡山,在打退國民黨軍多次進攻后,因敵我力量懸殊,彭德懷率紅五軍突出重圍,于4月初與紅四軍在江西瑞金會師。
1929年4月,紅五軍暫編為紅四軍第四縱隊。彭德懷仍率部返回井岡山,恢復湘贛根據地。1930年6月,紅五軍擴編為紅三軍團,下轄第五、第八軍,彭德懷任紅三軍團軍團長和前委書記,并兼任紅五軍軍長。當時,因李立三“左”傾冒險錯誤要求攻打武漢,彭德懷在仔細分析敵情的情況下,沒有貿然進攻武漢,而是率部攻打周邊縣城,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損失。7月下旬,又乘勢攻克長沙。紅軍退出長沙后,1930年8月23日,彭德懷率紅三軍團與紅一軍團會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彭德懷任紅一方面軍副總司令。在反國民黨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軍事“圍剿”作戰(zhàn)中,彭德懷表現了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連戰(zhàn)連勝,成為紅軍中優(yōu)秀的軍事指揮員。在1931年11月和1934年1月召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彭德懷都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1931年11月,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
由于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1933年7月,紅三軍團和紅七軍團組成東方軍,彭德懷任東方軍司令員,率部入閩作戰(zhàn)。9月,蔣介石發(fā)動對紅軍的第五次軍事“圍剿”,“左”傾錯誤領導者卻提出“御敵于國門之外”的錯誤口號,紅軍冒險進攻。1934年1月,中共六屆五中全會召開,彭德懷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在戰(zhàn)略戰(zhàn)術和軍事指揮諸方面,彭德懷同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等人進行了激烈的爭論。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彭德懷率部完成了掩護中央縱隊和后衛(wèi)部隊搶渡湘江的任務。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彭德懷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堅決支持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在四渡赤水戰(zhàn)役中,彭德懷率紅三軍團攻占婁山關,取得遵義戰(zhàn)役勝利,二進遵義城,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北渡金沙江終于擺脫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中央紅軍戰(zhàn)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8月,彭德懷率紅三軍團到達巴西地區(qū),駐扎在前敵總指揮部及毛澤東住地附近。彭德懷不僅對張國燾反黨分裂紅軍的企圖有所察覺,而且拒絕張國燾的威脅利誘,派出一個團秘密保衛(wèi)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安全。1935年9月,紅一、三軍團和中央縱隊改編為陜甘支隊,彭德懷任支隊司令員,毛澤東任政治委員,率領中央紅軍于1935年10月19日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勝利結束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1935年11月,組成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為副主席;同時恢復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建制,彭德懷為司令員,毛澤東為政治委員,他參與指揮了直羅鎮(zhèn)戰(zhàn)役。
為鞏固發(fā)展陜甘根據地,直接對日作戰(zhàn),中共中央決定組成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彭德懷任司令員,于1936年2月指揮紅軍強渡黃河,開始東征。5月,中共中央決定西征,組成西方野戰(zhàn)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領部隊進行了東征和西征戰(zhàn)役。后任紅軍前敵總指揮部總指揮,指揮紅軍取得了山城堡戰(zhàn)役的勝利,殲國民黨軍一個旅兩個團,完成了土地革命戰(zhàn)爭中的最后一役。1936年12月,中央軍委改組,毛澤東任主席,彭德懷任軍委主席團委員。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紅軍前敵總指揮彭德懷、政委任弼時等,即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1937年7月22日,彭德懷主持召開紅軍高級干部會議,并作了《紅軍改編的意義和今后的工作》的報告。8月25日,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彭德懷任副總指揮。紅軍改編后,彭德懷指揮八路軍深入敵后,對日作戰(zhàn),創(chuàng)建抗日根據地。1938年4月,日軍3萬余人分九路大舉進攻晉東南,朱德、彭德懷率八路軍靈活作戰(zhàn),粉碎了日軍九路圍攻。此后,彭德懷協助朱德,以全部精力指揮敵后獨立自主的游擊戰(zhàn)爭和創(chuàng)建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工作。1938年9月,彭德懷回延安參加中共六屆六中全會。
1939年2月,彭德懷向毛澤東提出對八路軍進行輪訓整軍、在太行山建立軍事工業(yè)、在根據地設立銀行和加強干部培養(yǎng)等建議,得到批準,并一一得到落實。國民黨頑固派制造反共軍事磨擦后,彭德懷先后赴重慶、河北、西安、宜川等地,與蔣介石、閻錫山、程潛、鹿鐘麟等進行會談和斗爭。1939年12月,閻錫山發(fā)動“十二月事變”后,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fā)動了一系列反磨擦戰(zhàn)役,在晉東南擊潰孫楚,在冀南擊潰石友三,在太行南擊潰朱懷冰,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1940年7月22日,彭德懷簽署了朱德、彭德懷、左權給聶榮臻、劉伯承、鄧小平、賀龍、關向應并報中共中央軍委的預備命令,要求以22個團兵力破襲正太路。
8月22日,參戰(zhàn)部隊達104個團,彭德懷親自將此戰(zhàn)役命名為百團大戰(zhàn)。
從1940年8月至12月,彭德懷親自指揮八路軍作戰(zhàn)三個半月,共殲日偽軍463萬余人,摧毀敵偽據點293個,破壞鐵路480余公里、公路1500公里,車站、橋梁、隧道、水塔等建筑物260余處,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百團大戰(zhàn)是八路軍有計劃、有組織向華北日偽軍發(fā)動的一次重大戰(zhàn)役行動,是抗戰(zhàn)以來中國軍民給予日本帝國主義的一次沉重打擊。在百團大戰(zhàn)中,彭德懷發(fā)揮了獨特的軍事膽略、指揮藝術和作戰(zhàn)風格。第一階段,彭德懷根據華北戰(zhàn)場日偽實施囚籠政策的特點,決定實施交通總破襲,以正太鐵路為重點,開展大規(guī)模的破襲戰(zhàn),使日偽軍除山東以外的整個華北地區(qū)主要交通線陷于癱瘓。在第一階段作戰(zhàn)勝利的基礎上,彭德懷適時將第二階段作戰(zhàn)重點放在消滅交通線兩側和深入根據地的據點。經過激烈戰(zhàn)斗,取得了預期的效果。第三階段,日偽軍對華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報復性“掃蕩”,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和邊區(qū)黨政機關所在地。彭德懷根據敵情的變化,決定第三階段作戰(zhàn)的重點在粉碎日偽軍“掃蕩”。正是由于彭德懷審時度勢,巧妙指揮,方使百團大戰(zhàn)節(jié)節(jié)勝利。百團大戰(zhàn)大大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毛澤東曾致電彭德懷:“百團大戰(zhàn)真是令人興奮,像這樣的戰(zhàn)斗是否還可以組織一兩次?”1942年8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書記,統一領導華北敵后斗爭。
1943年9月,彭德懷離開華北,返回延安,協助毛澤東、朱德主持中央軍委工作。1945年彭德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并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在七屆一中全會上又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參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軍委決定有關方針政策,協助毛澤東等中央軍委領導指揮解放戰(zhàn)爭,并代中央軍委起草了許多重要文電。1946年12月,彭德懷和習仲勛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山西同賀龍等人研究陜甘寧晉綏五省聯防和配合作戰(zhàn)等問題。1947年春,國民黨軍重點進攻延安,彭德懷代中共中央軍委草擬了關于保衛(wèi)延安的指示。3月16日,中共中央組成西北野戰(zhàn)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直接指揮西北戰(zhàn)場。他以二萬余武器簡陋的部隊,抗擊國民黨裝備精良的二十余萬大軍,擔負起保衛(wèi)黨中央、保衛(wèi)陜北的重任。彭德懷親自指揮西北野戰(zhàn)軍取得了青化砭伏擊戰(zhàn)、羊馬河殲滅戰(zhàn)、蟠龍攻堅戰(zhàn)的勝利,穩(wěn)定了西北戰(zhàn)局。1947年7月底,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彭德懷建議,組成西北野戰(zhàn)軍前委,彭德懷任書記。8月上中旬,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zhàn)攻打榆林,在沙家店地區(qū)殲滅胡宗南部整編第三十六師,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并從此轉入內線反攻,發(fā)動延清戰(zhàn)役,殲國民黨軍8000余人。從1947年12月至1948年2月,彭德懷領導西北野戰(zhàn)軍開展了以訴苦和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
1948年1月,彭德懷主持召開了西北野戰(zhàn)軍前委擴大會議,總結了西北野戰(zhàn)軍作戰(zhàn)的基本經驗,明確規(guī)定了轉入外線作戰(zhàn)的基本任務和新區(qū)政策、城市政策。同月,又主持召開軍事作戰(zhàn)計劃會議,決定發(fā)動宜川戰(zhàn)役,轉入戰(zhàn)略進攻。從2月24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宜川戰(zhàn)役,以圍城打援辦法,全殲國民黨軍第二十九軍軍部及其所屬部隊共28萬余人。隨后,彭德懷率西北野戰(zhàn)軍發(fā)動西府戰(zhàn)役,截斷了西蘭公路,并于4月22日收復延安。從8月至11月,西北野戰(zhàn)軍又進行了澄(城)合(陽)戰(zhàn)役、荔北戰(zhàn)役和冬季戰(zhàn)役三次攻勢作戰(zhàn),殲國民黨軍6萬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zhàn)場上的作戰(zhàn)。
1949年2月,彭德懷離開西北前線,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并在發(fā)言中重點談到了土地改革政策、加強紀律性和國防建設等問題,匯報了西北戰(zhàn)場兩年來的戰(zhàn)果。會后,彭德懷參加了指揮太原戰(zhàn)役。1949年4月24日太原解放后,中共中央軍委將華北野戰(zhàn)軍第十八、十九兩兵團撥交第一野戰(zhàn)軍(即西北野戰(zhàn)軍)建制;氐轿鞅焙,彭德懷指揮西北野戰(zhàn)軍于7月11日開始了解放西北各省的作戰(zhàn)。7月初,第一野戰(zhàn)軍發(fā)動扶眉戰(zhàn)役,殲國民黨軍43萬余人。8月26日解放西北重鎮(zhèn)蘭州,9月5日解放西寧。隨后,彭德懷靈活運用軍事進攻與和平談判方式,于9月23日解放銀川;9月19日,綏遠省政府主席董其武宣布起義,綏遠和平解放;9月下旬,新疆和平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彭德懷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書記、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第一野戰(zhàn)軍司令員兼西北軍區(qū)司令員等職。在西北工作期間,彭德懷認真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恢復和發(fā)展生產、重建家園。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東北邊境受到嚴重威脅。10月4日,中共中央派專機到西安接彭德懷,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討論出兵援朝問題。
會上,彭德懷堅決支持毛澤東關于出兵援朝的意見。10月6日,毛澤東提議并經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過,決定派彭德懷率志愿軍入朝作戰(zhàn)。10月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發(fā)布命令,任命彭德懷為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當天,彭德懷即飛赴沈陽,聽取朝鮮代表對敵情的介紹,并召開志愿軍軍以上干部會議,傳達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11日,彭德懷回北京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匯報了與朝鮮代表會談內容、敵軍動向和志愿軍各部出國的準備情況。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決定:立即出兵援朝。
1950年10月13日,彭德懷在沈陽召集志愿軍和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軍區(qū)負責人開會,傳達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最后決定。14日,又召集志愿軍師以上干部動員會,傳達了立即出兵援朝的決定。10月18日,東北邊防軍改組為中國人民志愿軍。當天傍晚,彭德懷渡過鴨綠江。20日,彭德懷與金日成見面,向他介紹了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決定和志愿軍各部渡江部署,研究了敵軍動向和志愿軍作戰(zhàn)方案。
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火速渡過鴨綠江。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分東、西兩路北進。彭德懷當機立斷,決定集中主要兵力于西線作戰(zhàn)。10月25日,志愿軍發(fā)動入朝后第一次戰(zhàn)役,向云山、溫井、寧邊等地“聯合國軍”發(fā)動全線進攻,至10月5日,作戰(zhàn)12晝夜,共殲敵1萬余人,取得了初戰(zhàn)的勝利。
初戰(zhàn)獲勝后,引起世界不小震動。此后,彭德懷指揮志愿軍誘敵深入,集中優(yōu)勢兵力,于1950年11月25日發(fā)起第二次戰(zhàn)役,以近戰(zhàn)、夜戰(zhàn)的手段,對被圍之敵猛烈進攻。12月1日,敵軍開始向三八線退卻。12月5日,志愿軍收復平壤。此役共殲敵36萬余人,收復三八線以北失地,扭轉了朝鮮戰(zhàn)局。
1950年12月31日晚,彭德懷指揮志愿軍乘勝發(fā)動第三次戰(zhàn)役,采取正面突破、穿插迂回、分割圍殲的戰(zhàn)法,突破敵軍三八線堅固陣地,向南進攻,至1951年1月8日停止進攻。此役共殲敵19萬人,解放漢城和三七線以北廣大地區(qū)。
1951年1月2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向志愿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進攻。彭德懷決定采取機動防御的作戰(zhàn)方針,發(fā)動第四次戰(zhàn)役。經過85天頑強奮戰(zhàn),殲敵7萬余人,成功地將敵阻于三八線附近地區(qū)。此役迫使“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被杜魯門總統撤職。
1951年2月20日,彭德懷從朝鮮前線回國,向毛澤東主席說明朝鮮戰(zhàn)爭不能速勝,商定將國內部隊替換第一線部隊,輪番出國參戰(zhàn)。3月1日,彭德懷返回朝鮮。
為粉碎敵軍在西海岸實施兩棲登陸作戰(zhàn)的企圖,1951年4月22日,彭德懷指揮志愿軍發(fā)動第五次戰(zhàn)役,將主要兵力集中在西線實施進攻,割裂其整個防御體系,然后集中優(yōu)勢兵力,各個殲敵。經過一個多月的作戰(zhàn),殲敵82萬余人。此后,雙方轉入戰(zhàn)略對峙。
從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彭德懷運籌帷幄,指揮志愿軍五戰(zhàn)五捷,共殲敵23萬人,把敵軍從鴨綠江邊趕回三八線附近。此后,彭德懷根據敵我態(tài)勢及時地將運動戰(zhàn)轉變?yōu)殛嚨貞?zhàn),在250余公里的防御正面和東西海岸以及戰(zhàn)地縱深,筑成大規(guī)模交織連貫的地下坑道。
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治病,出院后中共中央決定他留在北京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仍兼任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53年6月19日,彭德懷再赴朝鮮參加停戰(zhàn)協定簽字。7月27,彭德懷和金日成代表中、朝方面,美軍總司令代表“聯合國”方面,在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至此,抗美援朝戰(zhàn)爭結束。彭德懷指揮志愿軍,在朝鮮人民軍協同配合下,以弱勝強,擊敗驕橫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保衛(wèi)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成為國際上威名遠揚的軍事家。
從朝鮮回國后,彭德懷以主要精力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1953年9月8日,彭德懷向毛澤東提交了《關于軍事系統精簡人員、縮減開支的報告》。1953年12月至1954年1月,彭德懷建議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干部會議召開,彭德懷在會上作了《四年來的軍事工作總結和今后軍事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的報告和會議總結,確立了現代化革命軍隊軍事建設的總方針、總任務。會后,彭德懷專門負責軍銜標志、軍種符號、服裝樣式等的制定。他對于大將、上將的授銜名單,對于軍隊中婦女干部的安排,對于薪金標準的規(guī)定等,都給予了特別的重視,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制度的改革作出了貢獻。彭德懷還特別注重現代化軍事人才的培養(yǎng),經過他的努力,中國人民解放軍陸續(xù)建起高等軍事學院、海軍學院、炮兵學院、軍事科學研究院等高等學府和研究機關。
從1954年9月起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和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1955年9月27日,彭德懷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同時被授予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從1952年到1955年,彭德懷實地勘察了全國一萬多公里海岸線的地形和部隊的戰(zhàn)備情況。在此基礎上,1956年3月,彭德懷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作了《關于保衛(wèi)祖國的戰(zhàn)略方針和國防建設問題》的報告,提出了積極防御的戰(zhàn)略方針和國防建設的全面準備工作。
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彭德懷在會議發(fā)言中,系統回顧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英勇奮斗的歷程,說明了新中國人民軍隊的任務和國防建設的方針。會上被選為中央委員和中央政治局委員。會后,彭德懷將主要精力放在縮減軍政費用、裁減軍隊等工作方面。
1958年8月,彭德懷到北戴河參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會后,全國興起全民大辦鋼鐵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彭德懷到各地進行調查研究。
12日,參加中共八屆六中全會,同意全會關于糾正人民公社化運動中某些混亂現象和偏差。
1959年3月,西藏上層反動集團發(fā)動武裝叛亂,彭德懷協助毛澤東指揮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平叛戰(zhàn)爭。1959年4月,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彭德懷再次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1959年7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廬山召開。會議期間,彭德懷有感于“左”的錯誤和“浮夸風”已經造成嚴重危害,乃秉筆直言,于7月14日寫給毛澤東一封長信,陳述自己的意見。這封信共有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列舉具體數字,肯定了1958年“大躍進”的成績,但同時也尖銳地提出了一些仍然存在和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二部分是強調如何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認為“浮夸風”較普遍地滋長起來,小資產階級狂熱性使我們容易犯“左”的錯誤。7月16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中提出要評論這封信的性質。7月23日,毛澤東在全體會議上公開批判彭德懷,說這封信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向黨進攻,是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是右傾機會主義綱領。廬山會議的氣氛驟然緊張起來,會議主題由糾“左”變?yōu)榉从摇?/p>
8月2日至16日,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召開,對彭德懷的批判越來越升級,彭德懷被迫作了違心的檢討。8月16日,全會通過了《關于以彭德懷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錯誤的決議》和《為保衛(wèi)黨的總路線、反對右傾機會主義而斗爭》的文件,認為彭德懷等人犯了反黨、反人民、反社會主義性質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決定免去國防部長職務,停止了一切領導工作。
廬山會議后,彭德懷回到北京,并向毛澤東提出允許他學習或離開北京到人民公社中去學習勞動的要求,提到批準。1959年9月29日,彭德懷離開中南海,遷居于北京西郊掛甲屯吳家花園,在此一邊勞動,一邊學習。
1961年9月,彭德懷寫信給毛澤東,要求回鄉(xiāng)搞社會調查,得到批準。10月,回到湖南。
1962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七千人大會。會議前后,彭德懷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寫了一封長約八萬言的長信,對“里通外國”的罪名進行了辯解。1965年9月,毛澤東約彭德懷面談,決定讓他恢復工作,擔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線建設副總指揮。1965年11月,彭德懷去成都上任。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彭德懷再一次受到誣陷,并遭到殘酷迫害。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被迫害致死,終年77歲。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彭德懷恢復名譽。12月24日,北京隆重舉行彭德懷追悼大會,鄧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悼詞,對彭德懷作了全面、公正的評價。
中國歷史人物簡介:彭德懷由整理提供,愿考生學業(yè)有成。更多關于高中歷史考試內容請關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yy-art.cn/gaozhong/131250.html
相關閱讀:高考世界近代史: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